基層醫院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分析基層醫院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并針對常見誤差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方法: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檢驗科進行血液檢驗的9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在早晨空腹狀態下抽取研究對象2mL靜脈血,進行血液樣本的保存送檢,統計分析研究對象血常規檢驗中出現的誤差。結果:血常規檢驗結果誤差發生率為17.78%;血常規檢驗結果發生偏差的原因有研究對象自身的因素、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血液樣本的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血液樣本保存不合理、以及血液樣本送檢的時間過長,其中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發生誤差影響最大的是血液樣本保存不合理,占比31.25%,其次是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和血液樣本的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皆占比25.00%,影響最小的是研究對象自身的原因,占比6.25%。結論:在血常規檢驗中,有諸多因素影響到檢驗結果,因此應該加強血常規檢驗中各環節的控制,從而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
基層醫院;血常規檢驗;常見誤差原因;解決對策
血常規檢驗是一種常見的檢驗,臨床上的很多疾病的確診都會用到血常規檢驗,通過血常規檢驗結果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基本健康狀態,在疾病的診斷中有著重要的意義[1]。例如現在普遍要求的婚檢就包括血常規檢驗,血常規的檢驗結果對臨床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基層醫院中,缺乏相應的醫療設備,因此對疾病進行診斷時通常采取血常規,但是其檢驗結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偏差,有些機械性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人為的原因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分析其偏差發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尤為重要[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檢驗科進行血液檢驗的9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在早晨空腹狀態下抽取研究對象2mL靜脈血,進行血液樣本的保存送檢。研究對象:年齡為20~80歲,平均年齡(42.34±15.25)歲;男49例,女41例。研究對象均是進行血液檢驗的患者。研究對象無精神系列疾病,語言表達能力正常。研究對象在研究前均已知情并同意參與調查。
1.2 方法
與已經溝通好的患者確定體檢時間,需要每天早上八點半每1例患者空腹抽取靜脈血2mL,將其存入干燥的試管中,注意做好相應的記錄。利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將儲存好的血液樣本做相關的血常規檢驗,統計檢驗結果有偏差的血液樣本數量,對于發生偏差的血液樣本進行再次的血液樣本采集,再次采集也要在早晨患者空腹情況下進行,隨后比較前后兩次的血常規檢查結果,分析偏差發生的情況,對檢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一一分析和排查,從而分析影響血液檢查結果發生偏差的因素,對引起偏差的相關原因做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1]。
1.3 觀察指標
對研究對象的血常規檢驗結果偏差情況進行觀察,對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原因進行分析。血常規檢驗結果偏差情況由專業人員對研究對象的血常規檢驗結果發生偏差的實際情況進行記錄。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原因分析由專業人員對以下因素進行記錄:研究對象自身的因素、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血液樣本的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血液樣本保存不合理、以及血液樣本送檢的時間過長。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使用P來分析數據之間的差異,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2 結果
2.1 血常規檢驗結果偏差情況
90例研究對象進行血常規檢驗,共有90例血液樣本,其中發生偏差的血液樣本有16例,血常規檢驗結果誤差發生率為17.78%。
2.2 血常規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原因分析血常規檢驗結果偏差原因情況見表1。
血常規檢驗結果發生偏差的原因有研究對象自身的因素、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血液樣本的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血液樣本保存不合理、以及血液樣本送檢的時間過長,每一個偏差原因對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的程度是不相同的。通過表1可以看出,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發生誤差影響最大的是血液樣本保存不合理,占比31.25%,其次是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和血液樣本的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皆占比25.00%,影響最小的是研究對象自身的原因,占比6.25%。
3 討論
血常規檢驗結果是臨床醫療診斷的重要依據,主要是指對血液標本中的白細胞、紅細胞等血液指標進行檢驗,然后根據檢驗結果對患者機體情況進行判定,因此提高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診斷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3]。本院經過對前來檢驗的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血常規檢驗結果誤差發生率為17.78%;血常規檢驗結果發生偏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研究對象自身的因素:在進行檢驗之前,患者未聽從醫務人員的告誡而攝入食物、進行劇烈運動、服藥等,同時女性患者在內分泌失調的狀態下也會影響到檢驗的結果。另外在采集血液之前若患者心理變化較大,也會對檢驗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2)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在不同的階段,機體機能等也各不相同,若采集時間不合理會影響到檢驗的結果;3)血液樣本的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不同濃度的抗凝劑在血常規中會對血小板計數等產生一定的影響;4)血液樣本保存不合理:沒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保存,導致血液標本在保存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溫度的不同也影響著檢驗的結果,如一份標本分為兩份,分別在常溫與4℃環境中保存,經檢測其檢驗結果也有所不同;5)血液樣本送檢的時間過長:血液標本在采集后應及時送檢,若沒有及時送檢血液性質發生了變化,若血液標本不能及時送檢應做好保存措施,控制好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等。其中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發生誤差影響最大的是血液樣本保存不合理,占比31.25%,其次是血液樣本采集時間不科學和血液樣本的抗凝劑濃度不符合要求,皆占比25.00%,影響最小的是研究對象自身的原因,占比6.25%。
針對血常規檢驗出現誤差的原因,特提出以下措施來減少血常規檢驗中的誤差率。1)應該合理地保存血液樣本,對于采集的血液樣本要及時放入真空、干燥的血液專用管中,同時做好標記;2)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血液采集,一般是早晨8點左右,并將樣本及時送檢,一般送檢時間不宜超過2h[3];3)在抗凝劑濃度方面,應該按照嚴格的規范配制抗凝劑的濃度;4)在血常規檢查前應該做好患者的叮囑工作,告知患者血常規檢驗前的注意事項,避免因患者自身的原因引起檢驗結果的偏差;5)應該對檢驗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嚴格要求,保證檢驗人員的規范化操作,盡量避免因檢驗人員操作不當引起的檢驗結果的偏差。要讓檢驗人員充分意識到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重要意義所在,從而讓檢驗人員能夠更為認真負責、謹慎地對待檢驗工作。
參考文獻
[1] 羅天泉.基層醫院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分析及對策[J].醫學信息,2015,(33):75.
[2] 楊永懷.血常規檢驗中誤差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26):3296-3297.
[3] 施妍爾.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與防范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08):133-1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