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真問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我園“新課程”探索和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觀念陳舊,未真正認識到幼兒的主體地位;過于關注“教的結果”,忽視幼兒的已有經驗;不能發現幼兒的真興趣,聚焦真問題;對幼兒的回應不及時,不能給予準確積極的反饋和引領。面對這些情況,我們開展了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系列活動,幫助教師發現“真問題”,實現“真發展”。
“視頻分析”回顧教育現場,
捕捉“真興趣”,發現“真問題”。
為了充分了解教育活動中每個幼兒的表現、教師的行為及師幼互動的情況,我們將教育活動完整錄制下來,讓教師在回顧教育現場時觀看,以第三者視角觀察自身的教育行為和言語,全面細致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通過幼兒的情緒、動作、語言等捕捉他們的“真興趣”,發現教學活動中的“真問題”。
如,開展“我的北京城”主題活動前,教師通過頭腦風暴分別預設了京劇、北京的公園等主題。我們對第一次開展“京劇”活動進行了全程錄制?;顒咏Y束后,教師說:“我感覺京劇離孩子太遠,我一直提問,但沒有人對京劇感興趣?!薄昂⒆訉κ裁锤信d趣呢?”我問?!拔乙膊恢馈!苯處熇Щ蟮卣f。
教師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是開展教育的起點。于是,我請老師仔細觀看了這一段錄像,邊看邊記錄幼兒的語言,標注動作和表情。
師:“你出生在哪里?”
曉曉:“我出生在三亞?!?
妮妮:“我出生在北京宣武醫院?!?
龍寶:“我也出生在北京。”……當提到自己出生地時,孩子都很興奮,搶著回答。
師:“大家住在北京的哪個區呢?”
軒軒說:“我家在櫻桃園南里小區,周圍有醫院、菜市場。”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我家在紫金印象,有商店、19路車。”“我家從幼兒園倒2趟車才能到?!薄拔易≡诓藨魻I橋,我媽媽說我們住在西城區?!?
看到孩子們興奮的表情,老師明白了孩子們對“我居住的地方”感興趣,有說也說不完的話。就這樣,老師通過錄像關注到幼兒的興趣點,意識到自己在之前的活動中“只是一味把孩子往既定的教育目標引導”,忽視了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隨后,教師及時調整了課程內容,從孩子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入手。讓課程追隨孩子的興趣,這是教師成長的第一步。
“學習共同體”為老師出謀劃策,
提升幼兒主體意識,解決“真問題”。
有意義的經驗不是教師單方面的灌輸,而是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中主動學習獲得的。但課程實施初期,老師常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和學習能力,總想給予幼兒更多“答案”,師幼之間的互動往往是“一問一答”的閉合關系。什么樣的問題能打開幼兒的話匣,引起幼兒的思考,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索性學習”?圍繞這一問題,我們借助教師“學習共同體”(教師的專業能力、工作經驗、關注角度各不相同)開展研討,把老師在課程實施中的“真問題”拿出來剖析,尋找解決策略。
如,小班“蝌蚪喜歡吃什么”活動中,活動剛開始,老師便提問:“孩子們,蝌蚪喜歡吃肉嗎?”接著又問:“蝌蚪喜歡吃面包嗎?”孩子只能回答喜歡或不喜歡。一節活動下來孩子們積極性和專注性都不強?;顒咏Y束后,“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們對這個現象進行了討論,大家覺得教師在活動中應多提開放性問題,積極地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什么是開放性的問題?”教師問?!熬褪菦]有固定答案?!绷硪粋€老師回答。經過集體討論,該教師組織了第二次“蝌蚪喜歡吃什么”活動。
老師:“小蝌蚪愛吃什么食物呢?”
安哥:“它們生活在水里應該愛吃水草?!?
茜茜:“小蝌蚪這么小,吃的東西不能太大了?!?
萱萱:“它們愛吃海苔渣嗎?”(剛吃完海苔)
曉曉:“蝌蚪喜歡吃肉。”曉曉的說法遭到了很多小朋友的反對。于是,“蝌蚪喜歡吃肉嗎”的實驗應運而生了,老師從廚房拿來碎肉,放進蝌蚪缸。只見所有的蝌蚪一下子都圍了過來,不一會兒就把肉吃完了。后來,孩子們每天都拿不同食物來喂蝌蚪。經過實驗得出蝌蚪原來是雜食性動物。
提問方式的改變,使教師從“一味地教”變為“傾聽和跟隨孩子的聲音”,活動也因為孩子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深入“教育現場”,親身示范,
提升教師“回應”的能力。
活動中,我們發現當幼兒提出問題時,教師常不能及時回應,或答非所問,或敷衍搪塞,錯失了課程深入發展的契機,打擊了幼兒的探索熱情。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要善于接住幼兒拋來的球”。提升教師的“接球”能力,需引導教師在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幼兒共同構建和推進活動。為此,管理者深入教育現場,通過自己與幼兒的互動,示范適宜的回應方式。如,中班開展“北京的公園”主題活動中,我和孩子、老師經歷了“在建筑區怎樣搭亭子”的過程。
王子:“老師,我不知道怎么搭亭子呀!”
我:“咱們在陶然亭公園寫生的時候看到的亭子是什么樣的?”
姝姝:“是有好多根紅色的大柱子?!?
妮妮:“還有座椅呢,亭子還有尖尖的頂?!?
我:“還有呢?”
王子:“陶然亭公園的亭子有很多,都忘記了?!?
我:“那怎么辦呢?”
姝姝:“有一些亭子的照片就好了,我們就能按照圖片搭建了?!?
王子:“老師,你把照片打印出來,我們就會搭亭子了?!庇谑牵⒆觽兒屠蠋熼_始找尋不同種類的亭子,并把建筑區的墻飾進行了調整,將各種各樣亭子的照片貼在了墻上。
管理者深入教育現場,在搭建亭子案例中很好地為教師示范了“接球”的方法,即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通過啟發式提問,激發幼兒思考,提出解決方案,推進活動進程。在教育現場,課程管理者需引領老師通過觀察、傾聽、參與,掌握幼兒活動的脈絡,把握幼兒活動的方向,通過回應啟發幼兒游戲思路,使活動得以持續延展和深入。
通過案例反思與研討,
提升教師的專業反思能力。
“案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我們開展了“案例撰寫與研討”活動,組織教師以白描手法將活動過程、師幼互動的真實情況記錄下來,再對活動案例進行反思。活動過程是怎樣的?師幼是如何互動和對話的?幼兒遇到的問題是什么?教師給予了怎樣的支持?這樣的支持是幼兒真正需要的嗎?教研時,成熟教師通過案例梳理、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新教師在聽取優秀案例分享的過程中,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嘗試應用,新老教師的專業反思能力都獲得了極大提升。
通過專業提升系列活動,老師們開始習慣通過觀看活動錄像、撰寫活動案例來找到自己教育行為中的“真問題”,開始通過“學習共同體”去尋求團隊的幫助。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她們在不斷地實踐與探究中,會有更大的收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