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理論通往實踐的橋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高校樂律學課程的學習中,需要掌握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等律制的計算方法,并應用于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筆者將嘗試設計制作出一個具有便攜性、精密刻度、可清楚根據弦長判斷出律制的弦準,這可以讓學生在下鄉采風中直接使用它測量所采集音樂的精確音高,并由此判斷出所屬的律制。一方面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一方面能更好的認識所調查民間音樂的音樂形態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便攜式弦準;律準樂律學課程;精密度
  中國傳統音樂基本理論在古代稱為“樂律”,經近代系統化發展后,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樂律學”。該學科作為一門音樂學理論課程,在國內藝術類高校罕有開設,缺乏普及,學生感到在學習中難度較大。但其內容涉及中國音樂本體研究的方方面面,且在時下各類重要音樂類???,樂律學研究的相關課題時常出現,并能引發較多討論熱點,故掌握其中的內容有著重要意義。筆者開設此課已有數年,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一直希望能在理論和實踐中架起橋梁,讓學生能有學以致用。
  一、樂律學課程中“律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式
  以律學為例,筆者欲將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嘗試設計制作出可用于測音的樂器設備投入到教學中,使同學們能在下鄉采風的過程中使用。這樣對于所研究的地方音樂的音高和律制有了一定的判斷,可以更好的分析當地的音樂本體,也能準確的判斷出其所用音高律制,將理論與實踐想聯系,使得不再僅僅在課堂上用習題的方式掌握樂律學的內容。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又能發現更多規律性內容的效果。
  在學生們收集整理各地民間音樂時,其音樂所用律制很難判斷。所用音樂是五度相生律、純律還是十二平均律?很難有一個判斷標準。市面上雖有測音儀器在售,但在實際運用中,其更適用于實驗室或密閉安靜環境測音,并不利于鄉間野地的實地考察和當場測音,一來電子測音儀在嘈雜的環境中捕捉頻率時干擾太多,二來受氣溫和濕度的影響,其結果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演奏者或演唱者的臨時發揮也有很大影響,幾乎沒有兩次及兩次以上的演奏其所奏音分完全一致,所以用測音儀器的多次結果取平均值后,再比對與什么律制相接近而得出結論的做法是十分值得商榷的。為解決采集民間音樂時如何確認其律制的問題,筆者認為制作出一個具有精密刻度、且便于攜帶的律準,是最佳的測量律制工具,這可以方便田野采風者記錄音高,并根據其所用律制進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各朝各代用以調音節律的律準層出不窮,如先秦的均鐘、漢代的京房準、梁武帝的四通十二笛等弦準和律管。就目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來看,主要集中在對“律準”的基礎理論研究上,如有陳應時的《中國古代的律準》(載《中國音樂》1986年01期)和《“均準”和律琴》(載《樂器》1987年04期);王允紅的《中國歷史上弦準的發展》(載《自然科學史研究》1991年04期)和《從中國歷史上弦準的發展看朱載堉的貢獻》(載《中國音樂學》1992年03期);付曉東的《制絲竹律準 定金石聲均——簡述“中國民族樂器音響標準庫”建設的目的和意義》(載《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04期)等相關文章。在實踐領域中,也有一些學者做過實驗性的制作,如上海音樂學院的陳應時教授就作有一件“弦準”,他命名為“律琴”。該“弦準”的主體即一把古琴,在每根弦附近的琴面上畫有精密刻度,囊括了京房六十律、蔡元定十八律、純律、十二平均律等多種律制。
  較之律管,弦準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占據了不可磨滅的一角,從弦振動發音的穩定性方面考慮,弦準比律管更準確、穩定、易計算。鑒于此,筆者更傾向設計制作出能用于實踐的弦準。
  二、便攜式弦準的設計方案
  筆者從各種角度對中國古代律準的文獻資料進行全面分析、解讀,也聯系時下采風調研時所遇到的疑點和困難,欲以精準度和便攜性為主要考量。
 ?。ㄒ唬┚珳识?
  在精準度設計方面,筆者構想的弦準是由木質琴身、精密刻度、鋼絲弦、琴軫、可移動的音柱等結構組成的。所述木質琴身采用密度較硬實木制作,長度60cm,寬度15cm,有出音孔,輕巧短小便于攜帶;所述精密刻度,即在琴體正面琴板上標記顯現出三分損益律、純律、七平均律及中立音的刻度位置,為快速辨識,采用不同顏色刻畫;所述鋼絲弦,粗細仿效古琴第四弦,為解決校音問題,將該準可發最低音的有效弦長用彩色顏料點出,測音前可依賴這兩處彩點校準音高;所述璇璣琴軫用于張弦調音,首尾兩端各自安置一個琴軫,用于調節音高;所述可移動的音柱用木材制作,位于琴弦水平下方,可自由移動改變音高,高度恰當,既能夠到琴弦,又不會將琴弦頂高,使之緊繃。在可移動音柱方面,參考了漢代京房在弦準中使用移動音柱的方式,選用松緊度剛好緊貼琴弦的音柱。只是京房原文獻中,關于音柱的形制沒有更詳細的描述,筆者將其設立為木質,切面水平,可對準面板上的刻度。
  所測音樂的音高究竟為多少,主要體現在琴律面板粘貼的刻度量尺上。欲取47cm長度的量尺刻度粘貼在琴律面板上,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出三分損益律、純律和七平均律中的各音階音高對應的長度(民間音樂中罕有十二平均律,故不做標示)。此外,考慮到民間音樂的特殊性和中立音存在,將在每個音高的基礎上各加減,依序標示出,以適用于發現其所用的律制以及中立音的考察。音樂音高在實際的演奏中,受演奏者的主觀影響,往往不可能如理論律學一樣,能精細到每個音分;測音儀器無論古今,也不可能精細到沒有1音分的差距。該弦準的設計主要針對活態音樂的律制測定和辨別,會選擇各音在自身基礎上加減,也是經過了系統的分析和考察。加減相當于在原音高基礎上加減22音分,既能被人耳辨別,又能明確地辨明所屬律制,長度上亦好繪出,是綜合考量后的結果。
  弦發音雖然相對穩定,但張弦的木質琴身會隨著季節、濕度等環境的不同而產生長短的變化,進而影響到音高的準確,相差范圍可達到15%—20%,這已經直接影響到律制的判斷。此需時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避免該問題的產生:   1.木質面板長度會發生變化,但鋼絲弦不會被氣溫和濕度左右,穩定性較強,故面板只作為繃緊琴弦的媒介,鋼絲弦上的彩色標示才是定音的標準。將最低音高將設定為小字組E音,其發音的長度將在鋼絲弦上標示出兩個節點。每次開始測音前,無需校對音高,只需要將兩處節點對準兩頭的琴軫即可。既穩定,又準確。
  2.考慮到木頭的伸縮性,將不在琴體面板上標明各律制的弦長刻度,而另將帶有精密刻度的量尺粘貼在面板上,其長度將不會有變化。
 ?。ǘ┍銛y性
  就目前筆者所掌握的古代弦準資料來看,樂器偏大,這并不適用于下鄉采風,若要更好的用于實踐中,體型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需要控制律準的重量,故選用木質琴體,總重量設定在2-3斤,長度60公分以內,便于田野調查中攜帶。其琴身雖為木質,但主宰音高的長度不受其伸縮影響,依附于鋼絲弦的標示和面板粘貼的量尺刻度。其次,對音域的選擇和設定會影響弦準的長度。因測音對象以民間音樂為主,故而音域不會特別寬,最低音取到小字組E音已具有廣泛適應性。若放寬音樂可以用增加不同粗細的鋼絲弦來達到。如此一來,可以保證該弦準的重量輕,長度適度易攜帶,且可適用于各種可能出現的音高,并可將這些數據用于當地民間音樂律制的分析研究。比古代的律準好攜帶,亦比今日的測音儀靈活,可適用于各種環境。
  三、便攜式弦準在學生民間音樂采風中的使用
  在樂律學課程的學習中,需要掌握三分損益律、純律、十二平均律等律制的計算方法,能辨明各個律制的不同之處并能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對此明辨。若將設計的便攜式弦準投入教學后,可以讓學生在下鄉采風中直接使用弦準測量所采集音樂的精確音高,并由此判斷出所屬的律制。有可移動的弦柱可以得到比手指壓弦更準確的音高,可以通過弦長的調節以找到與民間音樂中使用的相同音高,并根據弦準上對應的尺寸數據逆推其所用的律制。在音樂實踐中,音律的精準性不會像理論律學一樣精準到幾個音分,但是律制與律制間差異較大的音分也會達到22-24音分,完全可以用“以耳齊聲”的方式分辨出來。故從大范圍來講,可以用弦準測得民間音樂中所用的律制。將便攜式弦準用于民間音樂測音一方面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一方面能更好的認識所調查民間音樂的音樂形態方面的內容。
  樂律學中涉及律制研究的方方面面,在過去的教學中都是紙上談兵,僅體現在課堂和課后所做習題中,學生們能掌握到的知識也僅限書本,而將便攜式弦準的設計和制作投入到教學后,學生們將把所學投入更廣闊的研究視野中,讓理論性課程真正成為了可以對實踐生活起到指導性作用的學科。而將該律準投放給學生采風使用,并在其使用時全程指導,一方面可以將課堂延伸至田野,一方面能讓他們更熟練的掌握住理論基礎知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4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