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課中的法制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思品課中,從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去找好教材法制教育的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濃厚興趣;恰當地創設情境,可以架起現實生活與法律常識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關注社會熱點,通過學生對現實事件的討論和發言,使學生明辨是非,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吃透教材;創設情境;關注熱點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57-01
《新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良好品德”,簡單的說就是要遵紀守法。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承擔著增強少年兒童法制意識教育的使命和責任,而在現代社會中,未成年學生的道德和法制素養缺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成年學生違法犯罪的比例在不斷上升。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它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視,如何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呢?
一、吃透教材,抓準法制教育滲透點
小學思品課程內容豐富多彩,從個人成長到家庭生活,從學?;顒拥缴鐓^服務,從國家建設到大千世界,無所不有。備課時,要從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去找好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切入點,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找切入點既要符合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要緊密結合教材知識,做到具有典型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濃厚的興趣,才能達到法制教育的意義和效果。
如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綠色日記》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中,體現的課程標準和要求就是了解《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與少年兒童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學生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初步養成守法意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法制學習興趣點
小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人的認識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助于轉化道德行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所以,在思想品德課中恰當地創設情境,可以架起現實生活與法律常識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因此,創設與課堂教學相適應的各種情境,是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法制教育、推動學生品格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媒介。
如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綠色日記》,單元教學目標是: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問題,探究產生這些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危害;知道人們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明白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初步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顒?;通過一系列的實地調查活動與思考,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為達成目標,以《活動四 天空是什么顏色》為示例,可通過設置情景導入、實踐觀察、爭辯賽、問題討論、完成綠色日記、課后社會調查等六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條文,使學生了解環境保護有法可依,發展經濟須遵循法規。
又如,教學《誠信是金》一課,要求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收集有關誠信方面的資料,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誠信的成語或典故等,從而引出我們講誠信的原因之一:是傳統美德。接著,要求學生想象生活在“人人講誠信的社會”會是什么樣,怎樣才是講誠信。讓學生列舉身邊不誠信的事例,并說出危害,身臨其境地體驗不誠信的危害。如:抄襲作業;考試作弊;作業沒寫完,騙老師丟家了;輪到自己值日卻不參加,提前回家;冒充家長,在各種匯報單上簽署家長大名,欺騙老師;涂改成績單,以虛假的成績蒙騙家長;騙取家長錢物,用于上網吧、吃零食等;借東西不還;說謊;犯了錯誤不承認;路上撿到錢物,不主動上交,據為己有;乘公交車投假幣等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這些小事對自己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做事一定要負責任。讓學生舉過身邊的例子之后,又拓展到社會上的不誠信現象,如毒大米、毒豆芽、虛假廣告、假冒偽劣產品等,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這些現象,進而探討這些現象對社會的影響。用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不誠信對一個國家的影響。這樣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和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交流、回憶、體驗、觀察等,來感受誠實守信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對考試作弊利害的辯論,感受大量的事例與故事,認識到了誠信小到對個人,大到對社會、對國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事態度和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
如果我們每節課都這樣注重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會使得思想品德課教學真正發揮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養水平的作用。
三、關注熱點,搭建普法小舞臺
現實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生活中普遍關心的問題,合理引導學生多收看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法律講堂》、《議案說法》等節目,組織學生以多種學習方式討論分析,做到遵紀守法。例如有一期《今日說法》內容為:93歲養母含淚離世,生前將養子告上法庭索要贍養費,養子不服判決提起上訴。養母收養兒子24年,換不回一聲“媽”。通過這個案例,教育孩子明白贍養父母是法定義務,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又如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許多家庭都會走親訪友,自駕出游。如果此時家里來了7個親朋好友,要去澄碧湖水庫游玩,路途不遠(只有六公里),卻只有一輛限乘5人的小轎車,應該怎么辦?是擠一擠還是再找一輛車?熟悉的生活情境,立刻引發了學生的討論。這時就可以對學生滲透有關車輛超載所造成的危害,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教育。
學生通過對一系列現實事件的討論和發言,明辨了是非,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促成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發現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币谒计氛n中滲透法制教育,就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感悟法律的本質。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有愛心、責任心,具備良好法律素養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布魯納.《論認知》、《教育過程》、《教學論探討》、《教育的適合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