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區空間設計的人文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現代城市中,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多側重于城市實體空間的營造,而忽略城市空間的人文表達。本文通過對空間組合、建筑表達、城
市界面展示的人文思考,探索一種能夠有助于城市活力存續、社會積極發展的城市居住區空間設計的新方法。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空間;空間組合;城市界面;人文
城市空間設計的本質是在三維空間中對城市環境形態進行藝術創作。其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將建筑及其周圍環境與其中的人類活動聯系起來,這包括城市中一切與建筑和環境相關聯的共享空間。蘆原義信將城市空間劃分為積極性的空間和消極性的空間。積極性空間側重計劃性的人為干預和人工表達,同樣也是實現城市居住區空間設計人文關懷的有效手段。
1 城市空間形態與空間組合形式的人文探討
弗朗西斯·D·K·欽在其所著《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一書中,敘述了空間組合的原理。他將空間的關系(圖1)總結為空間內的空間、穿插式空間、鄰接式空間以及公共空間之間連起的空間。在空間關系中,封閉的大空間作為小空間的三度場地存在。為了理解這個概念,兩者在大小上必須有明顯的區別。
交叉空間由兩個空間組成,每個空間的范圍重疊形成公共空間區域。這個公共區域可以由每個空間共同擁有,也可以與其中一個空間合并,形成整體體量的一部分,或者整合到原始兩個空間的連接空間中。與前兩種空間形態相比,相鄰的空間關系是最常見的形式,這使得每個空間都可以根據其功能或象征意圖進行清晰的劃分。相鄰空間之間視覺和空間連續性的程度取決于分隔和連接它們的表面的特征。
從城市居住區空間組織來講,鄰接式空間和公共空間連起的空間的設計更能體現城市局部空間的人文關懷,例如兩棟公共建筑之間的庭院空間或者是其它小型的緩沖空間,它不從屬于任何一個建筑,但可以作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實現建筑的引導作用和提供休憩交流的場所。落實到具體的設計還應尊重使用者的感受,設計師應該根據設計對象的尺度、功能和性質有選擇地設計城市空間,讓人們在城市中感受到更多的空間秩序和空間類型,使空間的組合不是單一的建筑和形式的疊加,而是賦予人性特點的有生命的城市空間。
2 建筑在城市空間設計中的人文表現
人們對城市的認知往往是通過對城市空間的認知來實現的。空間可以通過人們的行為心理來感知。例如,在城市空間中,逐級測量空間是感知空間的基本方法。人們通過步行體驗空間界面的升降,體驗城市空間的真實尺度和城市印象。
建筑群體形態的設計是城市設計階段主要的設計內容。與建筑空間不同,城市空間強調整體性和秩序感。城市空間是一系列相互交織的空間,如廣場、街道、花園、綠地和住宅庭院。城市空間設計主要考慮的是秩序問題。良好的時間秩序和良好的空間秩序將考慮人們在從一個空間移動到另一個空間時的空間體驗,如滲透、變換和方位。這種空間序列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保證了目擊者的行為和視覺不被打斷,從而實現了人們對城市的體驗。
3界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中的人文思考城市空間設計必須考慮界面的空間效應。總體來說,建筑、廣場、街道的空間序列都可以看作是城市界面的一種表達。封閉性強的空間比較容易界定,同時具有較強的內聚力,地域感或私密性也得到加強,在居住區設計中這類界面空間最為常見。界面空間還分為硬質界面和軟質界面,在當今城市的高樓大廈中,人們更加渴望一個自然友好的環境,因此,素描、綠化、水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緩和作用。設計師應該從空間對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考慮軟硬景觀的結合,處理不同的界面。為了突出城市空間與人文建設的界面表達。
濱水界面,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城市設施環境構成了城市的自然物質環境。自然環境系統中海、河、湖的控制和利用體現了城市的人文建設水平,城市濱水空間是人們形成城市印象、記憶和評價它的前提條件,無論從視覺、聽覺還是觸覺。它為城市居住區的物質形態與大眾行為提供了集聚與過度復合狀態下的疏解與釋放的可能,并以其特有的多樣性滿足現代城市生活的可選擇性需求。
4 人文思考在實踐中的運用
以宜賓魯能山水原著?原香嶺項目為例,該項目地塊約為28萬平方米,周邊街道尺度大約700X400米,其尺度屬于車行尺度,如何避免形成缺乏活力、安全感的消極空間是我們重新組合空間的關鍵。由此,引入空間組合理論,將車行尺度的大社區劃分成步行尺度的小組團群,化整為零。組團間保持相對開放,組團間道路亦可兼做城市道路的分支,讓使用者有一種從私密空間到公共開放空間的過渡體驗,形成鄰接式開放式街區的組合居住區空間。
考慮到建筑群對居住區空間的影響,將居住區場地空間劃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城市居住區空間,西側規劃為高層住宅組團,東側規劃為低密度住宅組團,組團間利用商業街的圍合與公共空間形成自然分區。組團間形成相對獨立的城市界面,步行街道讓居住者能夠緩步其中。組團內增加多條步行道來提高各區域空間的可達性。通過街道、組團空間的重構,營造出更多的城市積極空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往。
結語
作為設計者需從城市構成最基本的層面考量適合現代城市居住區空間設計的方法。如何通過對城市空間設計要素的把握達成對城市生活中人文體驗的關懷仍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美]弗朗西斯·D·K·欽著.鄒德儂方千里譯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楊?蓋爾.交往與空間.何人可,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美凱文?林奇.項秉人,譯.城市的印象.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梁雪肖連望編.城市空間設計.天津大學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