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區植物造景樹種的選擇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居住區,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植物應用是極其重要的元素,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綠化造景植物的作用、綠化景觀的設計及植物選擇方面作以闡述。
關鍵詞:居住區;綠化樹種;植物造景;生態建設
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居住區,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保健、美化作用,又是建設生態型城市居住小區的重要因素。植物景觀不僅可以供社區居民欣賞自然美,更主要的是植物所產生的生態效應。植物能創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更能創造適合于社區居民生活的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創造游覽觀賞的藝術空間,給人以現實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風景的再現和空間藝術的展示。在景色優美、安靜的居住環境中生活,還有助于消除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和疲倦,使得居民身心放松,腦力、體力得到及時恢復。
1植物造景的作用
1.1美化環境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居住區綠化是充分依靠婀娜多姿的花草樹木,豐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體等的點綴來美化環境,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間,建立喬、灌、草多層次的復合結構的植物群落,增加開放性空間的綠化,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最好的綠化效果,為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讓居民能真正感覺到大自然的親切美好。
1.2保護環境
1.2.1吸收有毒氣體。城市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氣體,如汽車釋放的尾氣、工廠釋放的煙霧等含有S02、CI2、F等有害氣體,這些有害氣體都對人體和環境造成極大危害。一些園林植物,如旱柳、臭椿、山桃、衛矛、忍冬、丁香、銀杏等,它們的葉片有特殊功效,可以吸收有害氣體,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含量,從而起到改善空氣質量的作用。有的植物還能分泌殺菌素,如雪松、黃櫨、圓柏、側柏、黃楊、合歡、女貞、欒樹、垂柳等都具有殺菌能力。
1.2.2降塵作用??諝庵袘腋〉膲m埃不單是土壤微粒,還含有細菌和其他金屬性粉塵、礦物粉塵等,這些粉塵都會影響人體健康。植物有很好的阻滯塵埃的作用,釋放有益健康的空氣負離子,樹冠大而濃密以及能分泌油脂的樹種滯塵力較強。據測定,在居住區墻面爬有植物的小區,室內空氣含塵量比沒有植物的小區室內含塵量降低22%左右。據研究,有植被覆蓋的地面產塵量比裸地低50%以上,每1m2葉面積的棕櫚滯塵量可達56.5g,桑樹13.0g。
1.2.3隔擋噪音。城市環境嘈雜,充滿各種噪音。當噪音超過70dB時,就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植物濃密的枝葉可謂“天然隔音墻”,在小區以及周圍種植植物可有效地降低噪音,改善小區環境。隔音效果好的樹種有雪松、懸鈴木、龍柏、鵝掌楸等。
1.3調節氣候
1.3.1調節溫度、增加濕度。試驗表明:樹木的枝葉能將太陽輻射到樹冠的熱量吸收35%左右,反射到空中20%~25%,因此,樹蔭下的溫度可比空曠地降低5~8°C,而空氣相對濕度增加15%~20%,提高空氣濕度20%以上,減少土壤中的水分蒸發量60%~80%,對改善小環境內的空氣溫濕度有很大作用。
1.3.2制造氧氣。園林植物有“城市綠肺”的美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釋放出O2,是地球大氣平衡的重要機制。雖然它們也進行呼吸作用,但日間光合作用放出的O2是其呼吸作用消耗O2量的20倍。有關資料顯示,樹木在光合作用中每吸收44gCO2,可釋放32gO2;而1km2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能吸收C021000kg;每1km2草地每天可吸收900kg CO2,釋放出645kg O2;每1km2闊葉林地1d內可吸收1000kg CO2,釋放730kgO2。
2居住區造景綠化的原則
2.1實現綠化美化
園林綠地設計是一種多維立體空間藝術的設計,是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空間環境設計,有平面構圖,也有立體構圖,同時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綜合在一起的造型藝術。綠化要有統一的形式,在統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個部分的變化。要充分利用對比與調和、韻律節奏、主從搭配等設計手法進行規劃設計。以綠為主,以美取勝,小同大異,各具特色,立意明確,融園林藝術、文化藝術、美術藝術為一體,充分應用植物元素體現文化內涵。
2.2要適地適樹
居住小區房屋建設時,對原有土壤破壞極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狀況進一步惡化,因此應選擇耐貧瘠、抗性強、管理粗放的鄉土樹種為主,結合種植速生樹種,保證種植成活率,以期及早成景。運用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的多種手段,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以及果樹、藥材、觀賞植物的合理搭配。
2.3合理利用空間
綠化空間的利用要滿足居民在綠地中活動時的感受和需求。用水面、山石、樹叢、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處理得當能拓寬空間,將有限的距離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樹叢能增加空間層次;花架能使空間隔而不斷;利用地面高差和鋪裝的變化;以及地面鋪以質感不同的材料調整空間效果更為顯著。如利用“分、隔、擋、通”的園林藝術手法,用裝飾花墻和景門將樓區封閉成不同的庭院,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連的舒適、整潔、美麗、幽雅的生活空間,改善居住區的生態環境。
2.4體現“以人為本”
小區綠地最貼近居民生活,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植物配置與建筑構圖的均衡,以及對建筑的遮擋與襯托。更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北方地區常綠樹種應不少于40%,北方冬春風大,夏季烈日炎炎,綠化設計應以喬、灌、草復層混交為基本形式,不宜以開闊的草坪為主。另外以人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們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影響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層次和品味。 2.5因地制宜、經濟實用
居住區綠化是以滿足居民生活、為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營造接近自然、生態良好的溫馨家園為宗旨,要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達到設計與當地風土人情及文化氛圍相融合的境界。
2.6充分利用自然景觀
自然的東西更容易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和諧與美好的感覺,盡可能地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有效利用。避免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破壞原有的自然環境,使住戶聞不到自然的氣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論是新建的居住區還是改造的舊住區,總會有一些植物存在,特別是一些大樹要盡量將它們組織到居住區的綠地系統中,通過植物自然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既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又達到較好的綠化效果,并且不會給后期的養護管理工作帶來負擔。
3造景樹種選擇
在居住區綠化中,為了更好地創造出舒適、衛生、寧靜優美的生活、休息、游憩的環境,要注意植物的配置和樹種的選擇。
3.1注重綠化功能及景觀效果
以樹木花草為主,提高綠化覆蓋率,以期達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采用常綠樹和落葉樹,喬木和灌木,速生樹和慢長樹,重點與一般相結合,不同樹形、色彩變化的樹種的配置。使喬、灌、花、籬、草相映成景,豐富美化居住環境。
3.2以鄉土樹種為主
選擇生長健壯、管理粗放、少病蟲害、有地方特色的優良鄉土樹種。還可栽植一些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特別是在庭院內,專用綠地內可多栽植既好看又實惠的植物,如桃、核桃、櫻桃、玫瑰、葡萄、連翹、麥冬、垂盆草等?;ɑ艿牟贾檬咕幼^增色添景,可大量種植宿根球根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強的花卉,以省工節資,又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如美人蕉、蜀葵、玉簪、芍藥、蔥蘭、波斯菊、虞美人等。
3.3充分利用攀援植物
綠化建筑墻面、各種圍欄、矮墻,提高居住區立體綠化效果,并用攀援植物遮蔽丑陋之物。如地錦、五葉地錦、凌霄、常春藤、山蕎麥等。
3.4禁用有毒異味植物
如漆樹、夾竹桃、鳳尾蘭、構骨等,易引起過敏的植物,尤其在幼兒園及兒童游戲場,帶刺、帶尖的植物禁止使用,以免傷害兒童。在活動場區不宜栽植有大量飛毛、落果的樹木,如楊柳、銀杏(雌株)、懸鈴木、構樹等。
3.5植物合理配置
種類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單調,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統一中有變化,種植形式要多種多樣,可采用叢植、群植等手法,以打破成行成列住宅群的單調和呆板感,以植物布置的多種形式,豐富空間的變化,并結合道路的走向,建筑、門洞等形成對景、框景、借景等,創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如玉蘭院、桂花院、丁香路、櫻花街等。
4結語
城市居住區綠化要在保護自然系統的生物完整性的前提下,達到建筑、道路、綠化、微生物和諧共生的新秩序,達到生態上的科學性、布局上的藝術性、功能上的綜合性、風格上的地方性,以清潔的水源、清新的空氣、保健的花木、多樣性的生活,創造都市田園風光,提高住宅的檔次,滿足人們高品位生活的需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