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悠琴 踏歌起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彝族音樂文化于新時代的影響下逐漸壯大,音樂體裁也隨之發展而更為豐富,在此背景下各支系受當地生態環境及文化圈的影響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為彝族民間音樂文化多樣性發展提供了基礎。楚雄彝族抒情性打歌受文化環境之影響,作品多表現其傳統文化特征,體現了彝族人民內心之信仰,以歌舞的方式抒發內心的情感。對楚雄彝族悠久歷史及多彩文化的梳理不僅有利于我們深刻把握其歌舞音樂之形態,更是對作品深層次理解之基礎。剖析音樂本體可得知其所傳遞的文化精髓,對歌舞音樂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關鍵詞:左腳舞;歷史文化;圖騰崇拜;歌舞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主要包含了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五類。歌舞音樂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性特點、綜合性音樂體裁特征。彝族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集聚于四川涼山、云南楚雄、紅河、哀牢山等地。彝族不僅含有黑彝、白彝、紅彝、花腰等諸多支系,音樂體裁也頗為豐富,如民歌、器樂、歌舞音樂、說唱等。楚雄彝族歌舞音樂主要以左腳調、跌腳、打跳為主,承載著其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民族音樂寶貴的遺產。
一、多元共存
彝族因聚集于各地,各支系間的音樂風格受地域文化、歷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較大的差異,如紅河地區尼蘇支系的歌舞音樂以煙盒舞、栽秧鼓舞、垤施歌舞、羅作舞等體裁為主。彌勒、石林地區阿細、阿哲、撒尼支系的歌舞樂則以旋律歡快的高斯比(阿細跳樂)、阿哲跳樂為主。各支系風格差異的原因與之生活環境、地域文化及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作品所傳遞的民族精神正是歷史文化之產物,為現實生活的直觀反應。
?。ㄒ唬┠赇未h
彝族的起源眾說紛紜,有源自古羌人之說:“彝族源于古代羌人,是公元4世紀初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中與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形成的民族?!盵1]也有云南土著說、濮人演變之說。據史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古羌人關系密切,主要源于古羌人。楚雄先秦時期,主要分布著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更是奠定了彝族源于古羌人之說。云南彝族先民的足跡可依據史書追溯到西漢時期,“漢至六朝,漢文史籍稱‘叟’,隋唐時期稱‘烏蠻’、‘白蠻’,明以來稱‘羅羅’、‘倮羅’。公元8世紀時,建立的以彝、白族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國(公元732年—902年),是彝族史上的一件大事。”[2]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每個時期都有彝族的足跡,彝族曾在西南地區得到繁榮發展。3000多年的彝族歷史,向人們展示了彝族曾經歷原始社會、奴隸制、封建制等階段,如此多元的社會形態對彝族的民族文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沉淀的歷史文化是彝族民間音樂發展的根源。
(二)多彩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及文化遺產。楚雄彝族民族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文字:語言及文字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遞民族文化的媒介。彝族有著自己特有的彝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各地區的方言有著一定的差異,導致各地區的民間音樂也有所不同。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史志或稱‘爨文’、‘韙文’,亦或‘倮文’、‘畢摩文’,是一種象形音綴的古老文字,廣泛通行于彝族地區?!盵3]語言文字是彝族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蘊。
2、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及祖先祭拜等,也有部分信仰教派之人。因其多元的信仰文化,需祭司(畢摩、巫師、多西)在舉行祭拜、宗教、祭司等活動中誦經,祈求子孫平安、風調雨順、祖先庇佑。自然崇拜始源于萬物有靈,原始時期,人們對大自然滿懷崇敬之心,視萬事萬物皆有靈性,因而產生了對大自然的崇拜,主要包括了:靠山而居崇拜山神、依水而居崇拜水神、土屋建筑崇拜土地神等。圖騰崇拜大多數是崇拜植物與動物的圖騰,如:葫蘆圖騰、虎圖騰及樹圖騰等。
3、節慶文化:節日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楚雄彝族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牟定三月會及大姚插花節等節日,反映了彝族歡快熱烈的場面。明代大量漢族移民流入楚雄州境,漢文化在城鎮、壩區逐漸普及,彝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的長期交融,相互影響與吸收,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傳統文化,為歌舞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然而,漢文化的出現得到了統治階級的重視,導致彝族彝文彝書大部分僅在民間流傳,保存于畢摩手中,為民間歌舞音樂的傳承提供了渠道,使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得以流傳至今。
楚雄因其悠久的歷史背景,對彝族優秀的民族文化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正因彝族的多元文化使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民間歌舞音樂的發展也變得豐富多彩。不同區域的文化促使彝族各支系歌舞樂風格特征的差異,造就了各支系獨樹一幟的民族音樂風格。
二、風格多樣性
云南民間歌舞音樂體裁種類繁多,如打歌:流行于白族的敘事打歌和流行于彝族的抒情打歌、流行于傣、德昂、景頗等民族的象腳鼓舞等。由此看來,各民族之間的歌舞音樂因文化上的差異有著實質上的區別。歌舞音樂與各地音樂文化有著緊密聯系,正因這密切的關系,彝族民間音樂因區域音樂文化圈的不同導致各支系的歌舞音樂在藝術風格上各具特色。“彝族的不同支系之間音樂風格差別很大,各支系的民間音樂都有其獨特的風格?!盵4]受民間音樂所影響的歌舞音樂因支系間不同的音樂文化而衍生出不同的音樂風格。
楚雄地區的彝族歌舞音樂則多以打歌(抒情性打歌)為主,包含了左腳舞、跌腳舞及打跳等。打歌多用于大規模的活動中,如火把節、牟定三月會,大姚插花節等傳統節日,平時的儀式活動(婚、喪、嫁、娶)、寨慶及大型祭祀活動也會唱跳該類歌舞。為以便多人參與跳唱,旋律簡單,歌詞多為襯詞,節奏鮮明,結構多由多段體組成,情緒熱烈歡快,渲染熱鬧的場景。流行于牟定、大姚、祿豐等地的左腳舞因在唱跳時先出左腳而得名,舞蹈動作輕盈,一般由歌、舞、樂三者相結合,唱詞多為觸物即唱的即興方式,歌曲中多使用裝飾音,伴奏為月琴、小二胡和竹笛等。流行于祿勸、武定、元謀等地的跌腳舞,舞蹈動作大開大合、熱情歡快,主要由樂、舞相結合,民歌與舞蹈不能相融合,曲調簡短,以葫蘆笙、竹笛伴奏。流行于牟定高峰一帶的打跳,開始幾段為老人專門的打歌,稱為老人舞,其他人只能于旁邊觀看,禁止嬉戲,氣氛嚴肅。而流行于大姚三臺、曇華等地的打跳,節奏變化較多,襯詞運用頗多,因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歌詞多為彝語。流行于楚雄縣大過口的跳歌調內容則更多是反映勞動生產方面,如歡唱豐收場景、辛勤勞作及祈禱風調雨順的歌舞。楚雄不同地區的打歌音樂風格、時間場合及限制也大不相同,但都是于舞蹈律動中進行的,即使沒有舞蹈至少也會走動,音樂起著重要作用,沒有樂器伴奏就會增加人聲伴唱,形成邊唱邊跳的場面,有時則三者結合而跳,音樂與舞蹈缺一不可。 楚雄的歌舞音樂千姿百態,體現了彝族崇尚自然、熱情豪爽及風情習俗等民族風格特征,展現了楚雄彝族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態文化等文化特點,反映了彝族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態發展狀況。楚雄的歌舞音樂促進了彝族的文化發展,為民間音樂的繁榮提供了獨特的音樂舞蹈文化基礎,具有兼容性的歌舞音樂對民間音樂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在彼此交流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打歌音樂分析
楚雄彝族歌舞音樂作品不僅表現了彝族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民族特色,還反映了楚雄的文化風貌及歷史背景?!熬哂胁煌囆g風格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歌舞及音樂在其中共同共聚、互相交融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文化區域的歷史與文化面貌。”[5]對歌舞音樂作品的分析,能讓我們了解到該民族的音樂文化及歷史背景,對民間音樂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民間歌舞音樂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多方面探索并發揚傳承歌舞音樂,才不至于讓其埋沒于歷史長河中。
(一)左腳舞
左腳舞是彝族打歌中最常見的歌舞音樂,發源于楚雄牟定倮倮頗支系,傳承經久不衰,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彝族人民常在三月會,彈起弦子,手牽手,圍圓圈而唱跳。舞蹈常用蹉腳閃腰、折步跌腳、甩腿對腳、跺腳和逗腳等。左腳舞的調子種類繁多,大多屬于豪放類型,如:好客調、歌唱美好生活及歌唱豐收年成等。左腳舞多表現彝族傳統文化,常用歌舞展現歡慶豐收的場面,表達對客人的尊敬之情,反映彝族以左為貴、熱情好客的民族文化特點。
《甩姑》(左腳調),該樂曲是襯腔式三聲部(笛子、二胡、月琴)歌舞曲,為G宮加清角六聲調式。竹笛及二胡的旋律圍繞著do、mi、sol,三個音進行,帶有民間特色的旋律,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色彩。二胡的旋律跨度較大,常在八度來回跳動(見譜例1),體現了熱情歡快的舞蹈氣氛,促進了舞蹈與器樂的契合性。月琴的旋律在八度內圍繞sol、la、do,三個音進行,與前兩個聲部相互彌補,使各聲部相得益彰,進一步增添了樂曲中的民族韻味。節奏上,竹笛及月琴多使用規整的八分音樂及四分音符(見譜例1),動靜結合,表現了活潑歡快的氣氛,以便舞步與樂器相融合。二胡則全由八分音符構成(見譜例1),給舞蹈增添了更多的律動感,便于左腳落于重拍上,形成強烈地舞蹈節奏感。三種樂器間的節奏相輔相成,八分音符及四分音符演繹了舞蹈的步伐,為歌、舞、樂同時進行奠定了基礎。歌詞多為即興演唱,因此作品中并沒有出現歌詞,這一手法給演唱者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譜例1:
?。ǘ┑_舞
跌腳舞是彝族活動中常見的歌舞音樂,因以腳跺地和其他舞者斗腳而得名,流行于武定納蘇頗支系。舞蹈以腳的律動為主要動作,使用場合與其他打歌相差無二,只要笛子一響,人們就隨之起舞。跌腳舞主要以一至八腳的集體舞為主,模擬動物舞為輔,多使用四二、四三拍子交替出現。在跌腳舞中民歌與舞曲則相互區分,不相融合。跌腳舞常用以表現動物圖騰崇拜,遵循了彝族中古老的圖騰傳統文化特征,傳統音樂文化于歌舞中得以保留。
《四腳》,是樂、舞結合的歌舞音樂,為D宮清樂七聲調式。旋律上,多處相同旋律的使用(見譜例2),給予舞者在相同旋律處保持舞步的穩定,加深旋律熟悉度,同時便于舞蹈記憶和創編。裝飾音的使用(見譜例3),使樂曲更加豐富并具有民族特色。旋律在不寬的音域里圍繞著do、re、mi、sol、la,五個音進行,充分體現了民族音樂特征。節奏上,附點音符的使用(見譜例3),是較原始的節奏形態,為舞步的變化增添了律動感,更突出強拍的位置,為跺腳增加了力量感。四二、四三拍子的交替出現為舞步變動的直觀體現,推動舞蹈動作的延伸和變化發展,便于表達動物特征。
譜例2:
譜例3:
打歌調主要是進行打歌時所唱的一種曲調,彝族打歌調主要流行于大姚縣、羅羅人、羅武人中?!囤s會歌》,是牟定三月會所唱的打歌調,使用了三句體樂段結構,為A商加清角六聲調式,包含引子(四弦)、正曲(三句體)、尾聲(襯詞)部分。引子部分采用三個音進行組合(見譜例4),使用四弦樂器彈奏,反復記號可依據場景而自由使用,表現了民間音樂的即興特征。旋律上,引子與尾聲均使用do、re、la,三個音進行組合,極具民族特色,正曲使用了do、re、mi、sol、la,五個音進行,豐富了樂曲的發展。節奏也多使用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相結合(見譜例5),使樂曲極具舞蹈韻律性特征,以便舞蹈于律動中進行。尾聲處襯詞的反復使用,使樂曲余音繞梁、于熱情的氣氛中久久不能自拔。
譜例4:
譜例5:
四、結語
楚雄彝族各支系歌舞音樂雖有所不同,但也有著相同之共性,不同類別的打歌,從民族文化、社會生活方面來說,向人們所傳遞的思想是一致的,作品中表達了彝族人類起源、祈禱豐收、祈求平安和崇尚自然之情?!翱偟目?,彝族的民間樂舞大多具有較為原始的圖騰痕跡,表現動物、戰爭和日常生活內容的樂舞占有較大的比例。”[6]作品中不僅表現了當地以農耕為主的生態壞境,也表現了崇尚圖騰、貴左和崇火等民族文化信仰。從創作上看,楚雄彝族歌舞樂作品創作靈活,因舞蹈的加入曲調較為簡單,重復較多。八分音符、四分音符、裝飾音、襯詞的使用較多。伴奏樂器基本為葫蘆笙、彝族月琴、小二胡及竹笛等,歌舞音樂使用的場合也基本一致。楚雄彝族各類打歌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但又相通相融,為民族傳統文化發展開枝散葉,以保存民族音樂之精髓。
[參考文獻]
[1] 杜亞雄.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353.
[2][3] 張興榮.云南原生態民族音樂[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6:15.
[4] 同[1]
[5] 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84-85.
[6] 桑德諾瓦.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