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軍事代表推動裝備監造創新發展的行動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軍事代表系統長期奮戰在武器裝備監造的第一線,熟悉裝備全壽命管理的各環節,作為部隊和承制單位之間的橋梁紐帶,可以把更好的技術和裝備引進部隊,同時優化解決現役裝備在部隊訓練使用中的痛點,也是推動裝備監造創新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前言
  近年來,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在推動裝備研制創新發展上下了不少功夫,各地方高新產業園方興未艾,一大批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成功孵化,一部分優勢民營企業脫穎而出成功“參軍”,可以說軍民技術相互轉移轉化已經站在了時代的“風口”,軍事代表若能抓住其中的機會,乘勢而上,必將大有可為。
  二、推動裝備監造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目前有十余家國有大型軍工企業集團,他們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提升了武器裝備整體競爭力,但同時軍品和民品技術之間逐漸形成了壁壘,與中國車、中國橋、中國核電等中國名片走出去的井噴態勢不同,中國武器裝備在國際軍品貿易市場上所占份額有限,與大國地位不相稱,也與中國日益增多的“一帶一路”海外利益的保障需求不相符。在改革開放的制度引領下,中國在移動互聯網、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技術和領域迎頭趕上,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武器裝備行業在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和科技密集型進行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武器裝備承制單位之間競爭不充分,表現在國有軍工企業之間條塊分割,壁壘嚴重,相對封閉,分工多合作少,優勢民營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無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是傳統軍工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緩慢,缺乏戰略投資者進入,經營管理、高新技術、人才引進等方面跟不上,導致投入大、產出低。
  三是軍方在裝備采購中的“胡蘿卜”(軍品訂單)和“指揮棒”(軍品項目管理)手段運用的不充分,不能完全“HOLD住”承制單位,難以滿足作戰部隊日益增長的對“打得贏、少傷亡”的武器裝備的需求。
  隨著改革強軍號角的吹響,武器裝備采辦制度和軍事代表機構派駐制度即將發生影響深遠的重大變革。陸軍裝備軍事代表作為陸軍作戰部隊和承制單位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完成以質量監督和檢驗驗收為中心的基本職能任務外,在推動裝備監造創新發展上大有文章可做,原因有三:
  一是由武器裝備當前的技術質量水平決定的。陸軍武器裝備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技術含量不高、競爭不充分、行業壁壘嚴重等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在老牌承制單位技術質量水平提升緩慢;軍貿產品和民用產品技術反超軍品;列裝部隊的裝備技術質量水平有限,限制了作戰理念、計劃、方法的想象力和實現程度等。
  二是軍事代表的職能定位特點決定的。軍事代表主要負責給部隊監造質量優、性能好、價格合理的武器裝備。作戰部隊作為武器裝備的最終用戶離戰場很近,但距市場很遠,對新裝備、新技術、新工藝知之甚少,也難以形成裝備需求反饋機制;承制單位離市場很近,但受制于條塊分割形成的壟斷地位,創新動力明顯不足,難以將市場上的新技術、新工藝投入到產品研發上,同時遠離戰場,無法預知戰場需求和進行實戰化檢驗。
  三是裝備全壽命全周期的管理要求決定的。武器裝備要經過預研、立項、論證、科研、定型、生產、使用、維修、報廢等各環節,目前的裝備采辦項目管理還難以實現對裝備“從生到死”的全覆蓋,論證部門、科研機構、工業部門、使用部隊各管一段,只有軍事代表機構可以全系統全壽命全周期參與。
  三、推動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徑設計
  推動裝備監造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讓高新技術走進作戰部隊,逐步放開和打破既有的部分承制單位型號產品的壟斷地位,以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地方政府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軍事代表機構調整改革為契機,主動融入國家推動強軍強裝大戰略格局中。
  一是貼合作戰部隊需求側改革。
  促進部隊“兩成兩力”建設。武器裝備從出廠列裝部隊到形成戰斗力需要一定的時間。軍事代表要思考如何縮短武器裝備從車間到訓練場、戰場的時間,盡快幫助部隊形成戰斗力。堅持“姓軍為戰”的基本立場,多從部隊的實際戰斗訓練情況出發,學會站在戰士的角度思考武器裝備的技術質量問題,堅持實戰化驗收。廣泛利用部隊聯調聯試、現役裝備技術質量問題處理、武器裝備加改裝、信息化綜合集成建設、接裝培訓、跟研跟產等機會,在服務保障部隊建設的同時,同時調研了解部隊武器裝備在實戰化訓練中的需求,大量收集相關材料和數據,定期將部隊的有效需求通過定型評審、信息發布、質量論壇等形式廣而告之,推動承制單位在研制和生產過程中持續改進。
  堅持作戰任務需求牽引。軍改后的集團軍,旅為基本作戰單位,合成營為基本作戰單元,增加新型作戰力量和作戰支援模塊,聯合作戰特征顯著。要瞄準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可能的作戰方向和對手,以作戰部隊實戰需求為牽引,有針對性的研發針對不同的戰爭方向,給部隊輸送好用、管用、耐用、實用“爆款神器”,不斷解決部隊在實戰訓練中的痛點,為戰役戰術實施奠定物質基礎和有力支撐,不讓武器裝備由于技術質量要求而限制了指揮官和作戰人員的想象力。主動對接陸軍裝備研究機構、采購部門、戰區陸軍裝備技術保障和維修部隊,深度參與研究武器裝備戰場技術保障和快速修復理論和技術。研究利用物聯網技術將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單兵作戰系統、坦克、火炮、裝甲車、直升機等聯接在一起,實現互聯互通,必將深刻影響作戰樣式,大大提高作戰效率,有效減少戰場傷亡,也是未來贏得信息化戰爭的關鍵所在。
  人工智能技術是未來。四足機器人、六軸機械臂、柔性技術、人臉識別技術、仿生技術……這些過去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在如今已經變成了科技現實,但還沒有廣泛應用在武器裝備上。如四足機器人可用于高原山地等艱苦環境的運輸中,智能機械臂技術可用于武器系統的穩瞄平臺上,利用仿生技術,研發出逼真的蜜蜂、蝴蝶偵察器,可以達到迷惑對手的偽裝效果等等。正如無人駕駛汽車代表汽車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樣,無人機的廣泛應用必將深刻影響未來陸軍的作戰樣式,將全天候全域作戰推向前進??梢灶A見的是,受制于軍用無人機技術要求高、成本居高不下、續航能力弱的約束,國內領先的民用無人機技術在邊海防巡邏、戰場偵察監視、自動排雷排爆和毀傷效果評估方面會有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是一片藍海,作戰部隊、工業部門和軍事代表機構應形成合力,實現陸軍武器裝備跨越式發展。   二是推動工業部門供給側改革。鞏固和發展軍方在武器裝備采辦中的主導地位,不能被承制單位牽著鼻子走,改變“你有什么裝備,我購買什么準備”的被動局面,實現“打仗需要什么裝備,工業部門生產什么裝備”的主導地位。
  擴大創新開放格局。大型國有軍工企業統籌用好國內軍品、軍貿和外貿多個市場,積極走出去,借助阿布扎比防務展、珠海航展、武器裝備高科技成果展等國內外展銷平臺出海,瞄準世界一流軍品技術和裝備,引進武器設計研發團隊和工藝設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轄區內或上下游產業鏈與地方政府、承制單位、高校研究機構、風險投資基金等開展軍民共建,加強企業和地方共享信息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政府機構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技術質量攻關,形成產業聯盟,定期開展國防科技深度發展論壇,加強信息技術交流和分享,構建裝備監造創新發展生態圈。有條件的企業可以設立軍工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用于獨角獸企業的股權投資和并購,加速軍民通用技術孵化。
  發揮質量主體作用。鼓勵承制單位實施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新的資金、技術、管理方法和人才,提升技術質量水平,深度挖掘優勢民營企業,逐步放開整機型號產品招投標,鼓勵一批優勢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形成“鯰魚效應”,在部分領域逐步打破賣方壟斷市場。改變軍事代表過去保姆式、事無俱細的監管模式,要科學設計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體系,逐步與設備監理制度并軌,成體系科學監管,試點承制單位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對承制單位的資格審查和質量體系管理,對承制單位實施監管分類評級評價制度,倒逼承制單位提高技術質量和管理水平,促進武器裝備質量提升。
  以服務部隊打得贏為根本。承制單位要多開展部隊重大演訓的伴隨保障,成立專業化的售后技術服務保障隊伍,在交裝培訓、跟產跟研、巡檢巡修、質量問題處理等方面形成標準化的服務流程體系,平時多深入調研武器裝備在部隊訓練中技術質量情況,戰時迅速轉換為民兵身份加入到后方服務保障中來。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一種新的戰爭資源,有人稱之為“21世紀的石油資源”,要高度重視武器裝備全壽命全周期過程的數據挖掘、存儲、計算、使用,研發武器裝備數據管理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武器裝備技術質量狀況,分析實戰訓練條件下的技術質量變化,探索武器裝備質量缺陷召回制度,作為武器裝備聯合需求生成的基礎支撐?!疤煜麓笫?,必作于細”,加快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必須從改進武器裝備的使用維護說明書開始做起,用民品使用說明書的思維來重新整合完善武器系統的說明書。
  三是軍事代表室業務建設改革。聚焦實戰化改革,堅持戰斗力標準,站在武器裝備采辦的全局需求來看,軍事代表系統還有很多工作可以主動思考作為。
  架起市場直通戰場的橋梁。推動武器裝備領域創新發展的戰略要求在實踐中落地生根,努力打通市場到戰場的最后一公里。在行政層面上,實事求是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質量監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各方面形成合力,進一步減政放權,實施“放管服”改革。對接原本屬于軍區部隊的技術革新項目,交由承制單位研發,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部隊專心研究打仗。運用互聯網思維樹立共享經濟觀念,系統梳理軍事代表開展的軍內科研成果和科技論文,展開標準、技術、質量大討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掘有推廣應用價值的項目,防止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提升社會和經濟效益。
  重視新技術研究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科技浪潮正日益加速改變各個產業格局。軍事代表工作的法規標準未必能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實現全覆蓋,新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必然會應運而生。特別是人少事多監管量大的工作矛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應用新技術研究探索新的監管方法和手段日益迫切,如計算機實時在線監測和故障診斷、利用搜索引擎技術快速查找相關工作標準、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核心技術改進技術狀態管理,解決技術狀態管理的信任機制和變更效率問題等等。
  培養新型監管人才。一流的武器裝備監造事業離不開一流的軍事代表,人才作為推動生產力創新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裝備監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為跟上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培養政治強、懂技術、精管理、通市場、會軍事、善協調、作風硬的新型監管人才尤為迫切。在服務部隊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武器裝備在聯合作戰中體系中的戰術運用、故障排除;在與承制單位對話中需要知曉技術、質量、市場、經營管理;在業務工作層面,要知曉武器裝備技術質量情況,持續學習新的項目管理標準、程序和方法,努力更新知識結構,通過10000小時的不斷積累,成長為技術、質量、管理、審價、資格審查方面的專家。裝備采辦要做“精明買主”,用好武器裝備購置費用,監督承制單位適當降低武器裝備生產成本,防止不合理的費用均攤到軍品成本上,把有限的國防預算更好地投入到人員生活待遇和訓練建設上。
  四、結束語
  自全軍恢復軍事代表派駐制度以來,軍事代表機構和職能幾經調整,軍事代表職能使命進入了新時代,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樹立以“使用部隊為根本”的價值觀導向,在推動裝備監造創新發展上出實勁、用實招,才能探索出軍事代表走出職業困境重圍的突破口。在程序方法上,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實事求是,還要走群眾路線,鼓勵先行先試,在部分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轄區軍代室開展創新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ㄗ髡吆喗椋簼M海鷗,陸裝武漢軍代局駐武漢地區第一軍代室副主任;張宣和,陸裝武漢軍代局駐武漢地區第一軍代室工程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42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