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裝備制造創新為重點,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授杜彥良談及政府工作報告,感受頗深道:“政府工作報告把全面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作為一個工作重點,強化我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重大措施。其中,在如何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里,提出了‘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特別是把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合作作為重要內容放進來,增強高校與企業聯系,培養實干型科技創新人才。這一系列重要變革對于全面提高我國科技與裝備制造創新能力、深化與經濟社會融合、保障我國高質量向前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杜彥良代表說:“當前,我國把裝備制造作為重點,作為綜合實體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融合我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優勢,正建立‘互聯網+’新環境、科技進步新思路、多領域交叉融合式發展新模式,對推動我國現在和未來經濟實體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他結合高速鐵路的發展,向我們闡釋了裝備制造創新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進入鐵路自主創新積淀階段。通過10年時間,歷經六次大提速與擴能改造,我國現代鐵路技術及其裝備發展拉開序幕。到2003年,建成了秦沈客運專線,形成了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時速達200~250公里的客運專線。這意味著不僅僅是工程應用,更關鍵的是極大提升了我國從動車組到重大裝備生產的關鍵技術,為我國高鐵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緊接著,我們迎來了跨越式發展階段。通過采用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技術路徑,先是開發了300~350公里和諧號,以此為基礎,經歷長期的、完全自主核心技術迭代式創新,實現了以復興號為代表的我國高速鐵路整體技術體系建設,帶動了現代制造業的整體推進,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當前,我國正以2022冬奧會保障路線——京張鐵路建設為契機,開始推進新一代智能高鐵發展階段。智能高鐵的重點涉及動車組、路網基礎設施及旅客服務的人、車、路與環境協同,走的是基于現代檢監測技術、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科技發展新路徑。通過這一系列手段,使我們能夠實時掌握列車運行健康狀態,動態發現并解決安全隱患,保障運營的可靠性。
高速鐵路的建設成果有目共睹:顯性的,我國高鐵建設規模世界最大、運營里程最長、列車運營密度最大、運營時速最高,極大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形成同城化概念,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帶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隱性的,我們從高鐵建設核心技術上攻克了由南到北跨越了各種環境氣候、各種復雜地質條件的技術難題,掌控了各類環境和復雜地質條件的建造技術。更為關鍵的,我國的高速鐵路已經走向世界,形成了我國綜合對外競爭能力。
杜彥良說:“回顧一路走過的歷程,從我們最開始高速鐵路自主技術體系的研究,有了秦沈客運專線;從高速鐵路技術體系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發出了和諧號;從自主核心、先進技術建設,我們有了復興號,形成了完全自主創新體系,形成了自主的中國品牌;當前,正在做的是以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為主體的智能高鐵技術創新,這說明我們從過去的跟跑、并跑,到現在已經進入領跑了?!?
杜彥良介紹,以高鐵為代表的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充分發揮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全國之力,萬眾創新,調動了我國整體科研院所和整體研究優勢,無論是從技術研發到生產制造,還是從運營維護到綜合管理,都形成了完整技術體系。這對提高我國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培養科技人才、掌控核心技術,就是一個現代裝備制造的結晶和典范。不僅為我們下一階段的創新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同時對其他領域發展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高鐵代表中國走向世界,成為每一個中國公民的驕傲,也成為中國制造的靚麗名片,但是高鐵人不會躺在已有成就上。杜彥良說:“現在,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基礎上,讓中國高鐵走出國門,是我們的另外一個戰略重點和目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56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