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核心素養視角下綜合社會科課程的特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日益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今天,綜合社會科課程的價值越來越凸顯。空間感知、歷史意識、公民自覺、綜合思維和社會實踐是綜合社會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基本內涵?;诤诵乃仞B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揭示綜合社會課程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綜合課程;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基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8-015-1
  一、課程的整合性:體現學科的綜合特征
  從課程發展的歷程來看,課程的定位非常重要。在一段時間內,課程功能被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希望通過相關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到了今天,我們反觀以能力立意設置的相關課程,確實有其合理之處。但把課程功能只定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上,又顯得太過狹窄。在快速發展的今天,人類處理相關事件不可能只是依靠某一能力來完成的。基于此,綜合社會科課程應運而生。在學科素養的背景下,綜合社會科課程指向綜合性行動的綜合性特征越來越顯現出來。
  空間感知素養指的是對不同尺度的人類生存空間(區域)的感性、理性認識過程,包括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空間感知素養突出了整合性。這種整合在傳統的分科課程中是沒有體現的。以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家住平原中稻作文化的印記這一課為例,該課沒有過多的對地理知識的闡述,而是借助豐富的圖表類信息,培養學生運用綜合思維獲取相關信息的能力。本節課要求學生認同水稻生產書寫了湄公河平原的文明史這一觀點,引導學生樹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觀念,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事實上,該節課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湄公河地區稻作文化深厚的原因以及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等,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尋求多元答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特征。當然也可以實現知識遷移,聯系學生生活環境,比較與湄公河地區的異同??梢钥闯鼍C合社會科課程綜合性明顯。
  二、課程的跨學科性:體現學科的交融關系
  從課程設計上來看,綜合社會科課程在知識呈現上存在零散和不完整性,似乎在很多方面有待繼續完善。但通過研究其課程標準、學科素養以及高中階段綜合文科的課程標準,我們可以解開迷惑。用其課程標準視角來審視綜合社會學科教材就會發現,教材在編寫上邏輯性、綜合性和素養化的特征非常的明顯。例如八年級的教材力求做到中外結合、古今結合,著力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和綜合探究的能力,綜合性特征非常的明顯。例如大河文明中古埃及這一課,首先介紹了古埃及歷史遺跡,突出歷史的厚重感,尼羅河對其的影響,又體現出地理的空間感,可以說跨學科印跡明顯。事實上,古代埃及這一課,也體現了初高中課程的貫通性,初中學習的知識為高中的學習奠基。仔細研究高中歷史、地理和思想政治新課標后不難發現,三科的學科素養中有許多內容與綜合社會科課程的核心素養是一致的。這足以說明,綜合社會科課程力求與高中綜合文科課程相互銜接。
  例如綜合社會科課程的歷史意識這一核心素養,它是指在觀察認識現實社會現象時,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自覺的反映,包括歷史理解和歷史評判。高中階段所對應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梢哉f初高中核心素養在內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例如在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的辛亥革命這一節課中,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但在高中階段,對辛亥革命的掌握要求進一步深化,甚至要求學生對孫中山的相關活動進行了專門的評說。從這一點上來看,初高中綜合文科課程實現了較好的融通。
  三、課程的情境化:體現學科的實踐性取向
  綜合社會課程的實踐性取向是非常明顯的,例如九年級下冊直面當下世界與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設置了相關探究題引導學生探究身邊的PRED問題,實踐性明顯。綜合社會科課程的教材不斷的改版,是適應社會發展新情境的必然要求。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我們必須要變革適應。綜合社會課程對相關知識點的介紹比較簡略,注重相關原理、公式與方法的傳授,體現了學科的綜合化,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去實踐與探究。當然學生與情境存在個體差異,探究與實踐的結果也會是多元化的。
  以九年級上冊的抗日戰爭這一課為例,長期以來8年抗戰是歷史的定論,當下又改為14年抗戰之說。面對這樣的變化,很多學生心存疑惑,因為學生面對了一個較為復雜的情境。如果在授課中教師不科學的解釋會加深學生的疑惑。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收集相關史料,去實踐、去調查,通過自身的實踐來得到科學的答案。只有這樣,學生面對較為復雜的情境時,通過實踐和探究,才能獲得相關的答案。
  四、課程的經驗化:體現學科的探究性
  對綜合社會科課程的評價也要強調綜合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似乎存在一定的教學誤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注。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肯定是不健全的,實踐能力不強。綜合社會課程在學科素養的背景下,應該打破識記、理解和應用的發展界限,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探究相關的歷史事件和問題等。
  例如七年級歷史與社會《我的家在哪里》這一課,很多老師都認為初一新生剛接觸到這門新課程,第一課文字量少,相關地圖又很多,學生很難掌握。其實該課的設計主要為了培養學生掌握地圖的三要素,去了解自己身邊的地理知識。雖然七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有限,但開展探究要求并不高,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程已經接觸到過相關知識。本節課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畫出家鄉或者學校的平面圖,這是實踐探究的必然。
  基于學科素養的背景下,綜合社會課程的整合性、跨學科化、實踐性和探究性的特征表現的越來越明顯,可見綜合社會課程在不斷的走上成熟。
  [參考文獻]
  [1]牛學文.從學科核心素養到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04).
  [2]林炳偉.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的學習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50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