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時代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陜西民俗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新時代的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出現了發展特色不鮮明,文化資源流失,創新型專業人才欠缺,發展動力不足等困境。為此,要順應時代需求,積極宣傳,保護現有文化資源,加強民俗體育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立足本土構建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特色發展體系。
  關鍵詞:新時代  民俗體育文化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a)-0197-02
  陜西民俗體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推動民族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關注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探究新時代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現實困境,完善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路徑,是新時代提升文化自信及促進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1  新時代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陜西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陜西的民俗體育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根據地域的不同特點,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以陜北秧歌和安塞腰鼓等為代表的陜北民俗體育文化,其特點是粗獷豪放;第二類是以漢中羊皮鼓舞、石泉火獅子等為代表的陜南民俗體育文化,其特點是精細靈巧;第三類是華山太極劍、戶縣社火為代表的關中民俗體育文化,其特點是厚重、淳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一,陜西民俗體育文化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第二,陜西民俗體育文化是人民群眾強身健體的重要途徑;第三,陜西民俗體育文化是發展當地經濟的重要手段。
  2  新時代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困境
  2.1 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特色不鮮明,缺少創新意識
  陜西民俗體育文化主要通過廣場的商業演出以及重大節日慶典活動的方式進行,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發展的定位不明確,缺少科學合理的開發,未能體現文化的傳承性,有些地方的民俗體育文化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規模小,層次低,沒有塑造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品牌,缺少創新型民俗體育文化創意,更沒有突出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特色,未能形成完善陜西民俗體育文化體系,無法有效推動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由此看出,如何在立足陜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其更加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實施新時代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提高陜西民俗體育文化質量放在首位,創新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內容和形式,是推動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
  2.2 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資金來源不足,文化資源流失現象嚴重
  陜西的民俗體育文化一般散落在村莊間。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經濟基礎薄弱。據國家調查局陜西調查總隊調查:2018年陜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3元。由此可見,在陜西的民俗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需要拓寬資金來源。政府在加大資金投入同時,要進一步引入外來資金。此外,陜西在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把民俗體育文化中有些特色的活動沒有傳承,導致陜西民俗體育文化中的部分有益資源逐漸流失;同時隨著當地居民對外來文化的盲目追捧,本地的民俗體育文化與異國體育文化的競爭日趨激烈,例如日本相撲文化、韓國跆拳道文化被人們追隨,卻對當地民俗體育文化關注度不高,影響了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ヂ摼W的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人們傳統的觀念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對自身的民俗文化感情逐漸淡漠,陜西當地的民俗體育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擠壓下慢慢被邊緣化。文化資源流失嚴重的問題不容忽視。
  2.3 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欠缺專業人才,發展動力不足
  民俗體育文化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專業人才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在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專業人才匱乏,管理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首先,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欠缺專業的管理人才。民俗體育文化事業主要被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管理,而民間機構承擔著日常工作的運轉,但民間機構的人員往往是自發組織的,缺少專業的訓練,或是出于自身的興趣,或是體育愛好者,人員松散,缺少長遠目光。所以需要在體育資源豐富的陜西高校培養掌握民俗體育文化知識與能力的專業管理人才。其次,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良性發展需要不斷理論聯系實踐,一方面扎根本土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另一方面諸多科研院所和政府的非遺部門等單位組織專業的人才進行相關深入研究,才能促使其不斷發展。但由于諸多原因,研究民俗體育文化的學術性人才不多。最后,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只有與文化旅游等元素交叉融合,方能彰顯特色,不斷發展。而創新型民俗體育文化專業人才的匱乏也正是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瓶頸。
  3  新時代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路徑
  3.1 順應時代需求,立足本土構建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特色發展體系
  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特色發展體系的建立需要適應陜西的本土資源,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發展的定位要準,去同質化,在發展過程中體現時代特色、突出創新。例如陜北秧歌和安塞腰鼓等為代表的陜北民俗體育文化可以與延安的紅色旅游相結合,既弘揚了革命傳統,又滿足了人們對當地風土人情了解的需求,通過延安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突出了陜北民俗體育文化特色,提升了民族的文化自信。由此,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特色發展體系的建立應在明確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目標基礎上,構建順應時代需求的科學發展思路,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形成多結構、不同層次的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特色發展體系。   同時把民俗體育文化創新為基點,在深刻挖掘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突出陜西的地域特色,加強文化創新,堅持“結合本土,創新發展”的原則,塑造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特色發展品牌。
  3.2 多方面加強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宣傳,保護現有文化資源
  第一,通過開展不同類型的文化節等方式,以及借助互聯網,開通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平臺,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積極宣傳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同時還可以借助各種賽事活動,增加人民群眾對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認知,如在2021年由陜西省承辦的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上,將賽事與陜西厚重的傳統文化完美結合是宣傳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最佳時機。第二,為了更好地傳承陜西民俗體育文化,開展民俗體育文化進校園活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指導思想,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中小學課程體系的深入改革,結合中小學周邊地區的陜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讓民俗體育文化走進課堂,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陜西民俗體育現有文化資源的保護應在避免過度開發的基礎上,通過陜西省體育局和非遺部門進行調研和普查,根據區域和項目類別建立陜西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庫,在此基礎上,結合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特點,由政府部門主導,制定相應的民俗體育文化保護方案。同時政府加強監管,做好長期發展規劃,保障發展資金供給。結合黨和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計劃和“精準脫貧”戰略,形成特色突出的陜西民俗體育文化創新型體系。
  3.3 深化產教政研,加強民俗體育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政府、當地的文化企業與地方高校深度合作,理論聯系實踐,共同推動陜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高校學者把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工作深入開展起來,民俗體育文化專業人才的需求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各所高校開設民俗體育文化類課程,同時把地方民俗體育文化作為高校的實踐資源,培養民俗體育文化的應用型人才。在加強民俗體育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根據時代要求,選拔創新型民俗體育文化專業人才,完善人才選拔機制,建立一支業務知識完備、工作能力突出的民俗體育文化專業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 馮宏偉.新時代農村地區民俗體育的發展:形式、局限與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10):126-132.
  [2] 陳永輝.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文化缺位與改善[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8(10):88-92.
  [3] 尤勇.陜西地域性文化背景下民俗體育項目的特征與價值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5):584-587.
  [4] 梁璠.2018年陜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2%[EB/OL].https://news.sina.com.cn/o/2019-01-23/doc-ihqfskcn9577633.shtml.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48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