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慢性代謝健康問題頻發與國民健康體質水平整體下滑成為阻礙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問題。而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可通過全體公民健康管理,全面開展慢性病靶向運動防治,為健康中國政策的落實提供依據。本文依據健康中國健身建設要求,采用文獻資料分析的方法,對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推進情況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介紹了全民健身公共政策主要要求,揭示了全面建設公共政策推進過程中公共服務組織發展問題,并提出了全面健身公共政策優化推進措施。
關鍵詞:健康中國 全民健身 公共政策 體醫融合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203-02
《中國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健康中國這一發展目標。健康中國建設不僅是我國實現人力資本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支撐,更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根本要求。在近20年的全民健身計劃實施過程中,雖然我國在彌補人民群眾體力活動不足模塊獲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隨著慢性病發病率的不斷攀升,傳統全民健身運行方式弊端也逐漸顯現。因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對全民健身公共政策進行進一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健康中國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概述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對提出了全面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體醫融合、非醫療健康干預的政策。該項政策要求我國體育部門與衛生部門協同合作,從根本上打破以往社會發展壁壘,以體醫融合為抓手,控制對人體健康具有威脅的不良生活方式疾病。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內容,其從時間視角對我國健康中國理念的推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而以體醫融合為主導的全民健身政策,也是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對健康中國的新要求。
2 健康中國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開展現狀
2.1 主動健身理念缺失
主動健身主要相對被動健身而言,對于我國基層群體而言,我國社會基層群眾只有在教學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強制要求的情況下,才會主動開展健身活動。而在健康中國背景下,被動性的健身鍛煉并不能保證整體健身的持續性,也無法重根本上改善基層群體身體體質水平[1]。
2.2 全民健身大健康理念覆蓋面積不足
在我國近幾年人群死亡疾病危險因素調查中,行為生物方式及人類生物學因素占60%以上。由此可知,健康中國的建設,不僅需要個體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國家衛生、教育、體育、文化等部門協同合作。雖然我國已制定了《健康中國2030戰略研究報告》,但是在現階段慢性病防治過程中,大多為衛生部門主管。而醫療衛生人員并不能為心臟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提供恰當的體育運動指導,這就導致我國慢性病發生率居高不下。由此可知跨部門聯合攻關在整體社會推進水平不佳,即大健康覆蓋面不足。
2.3 運動康復專業人才不足
在近幾年馬拉松競賽中,頻繁發生的高校大學生體質測試猝死問題,從某個側面表明了我國國民對科學健身知識缺失一定的認識。一方面在教育機構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育人員大多重視體育技能的傳授,并沒有對預防損傷等健康素養提供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我國整體體育系統沒有完善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也制約了全民健身政策的有效推進[2]。
3 健康中國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優化推進措施
3.1 完善全民健身運作體系
一方面,在我國國民亞健康問題不斷惡化的背景下,亞健康成為我國國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威脅因素。因此,依據健康中國對全民健身的要求,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聯合廣播、互聯網、書籍、電視等媒體或教育機構,加大主動健身理念的宣傳力度。通過體育運動前置,促使社會基層群體認識到主動健身在健康干預中的重要意義。同時將運動健身放置在健康干預、非醫療干預的首要位置,促使全體社會基層主動承擔健康理念傳播任務,切實提高整體基層科學健身的能力。
3.2 創設體醫融合全民健身新模式
隨著“巨額醫療支出”的出現,單一的全民健身運行模式并不能有效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因此,從聚焦健康、全民覆蓋、精準發力、聯合行動幾個方面,推進全民健身模式的實效專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聚焦健康主要是指在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推進過程中,不僅應以基礎場地設施建設及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為主,而且需要加大個體及個體健康需要的重視。在娛樂性、廣泛性、競賽性、社交性這一全民健身績效基礎標準的前提下,相關機構需要將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推行立足在真正提高、優化全體基層群眾身體素質、真正控制慢性病發病率、提高慢性病生存率上。在增強基層群眾體制水平、抑制慢性病這兩條線路的指導下,以可行性、實效性為基準,逐步優化全民健身的健康績效可測性,保證全民健康績效的顯性可現。
3.3 加大專業運動康復型人才培養力度
專業運動康復型人才是全民健身公共政策順利推進的保障。對于運動健康人員培養,有關教育部門可與當地專業機構合作,依據體質健康狀況監測、健康方案制定、體質健康綜合評估、健康方案指導、健身執行效果評估等全民健身各個模塊,協同體質測試中心、商業體制健康測試點、醫院體檢中心、社會體育指導機構、醫院運動康復部門、健身會所等機構,培養具備運動處方開設能力的體育指導及運動康復人員。在具體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可通過高等院校再教育、健身行業協會培訓或函授的方式,以運動康復師從業資格證頒發的形式,加強運動康復人才培養體系專業性,為全民健身理念的全面推廣提供依據。
此外,為了進一步夯實全民健身運動的群眾基礎,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可將民俗運動與全民健身運動有機整合。如在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為了體現地域特色,區域政府可以以節慶活動為載體,如火把節、花炮節、繡球競賽、賽龍舟等,開拓全民參與的新型體育體系。同時與教育機構合作,組織社會體育指導人員進入專業教育機構內部進行培訓再教育,結合適當考核機制,提高專業教育人員教育指導能力[5]。在這個基礎上,有關部門也可以根據區域傳統體育發展需要,結合新時代市場運營機制特色,以俱樂部為主要途徑,創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基地。同時可以要求當地居民擔任傳統體育項目指導人員,在提高區域基層群眾就業率的同時,也可以為傳統體育運動傳承發展、普及推廣提供有效的幫助。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我國民眾結構的復雜性、代際更替的反復性,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技術工作。因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為了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政策的切實推進,有關政府機構應以體質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控為要點,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政策運行體系。結合“體醫融合”創新模式的設置,加大全民健身核心使用技術的開發推廣、普及應用,為全民健身運動的切實推進提供依據,促使我國全體國民身體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畢玉祥.健康中國背景下民俗體育與全民健身價值的融合與傳承[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2):214-215.
[2] 盧元鎮.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的有力支撐[J].中國衛生,2016(9):25-26.
[3] 劉國永.實施全民健身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J].體育科學,2016,36(12):3-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