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生化指標在課余訓練的應用現狀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課下體育訓練是一種專業化的教學過程,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對具有相當體育基礎的學生進行培養和訓練,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競技水平,使得體育人才有著充分的機會發展,這也是學校體育目標實現和普及體育運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課余鍛煉中使用科學的實驗手段和測量方法對運動員進行科學選材,檢查與評定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進行檢測與評定,在運動訓練中持續監控運動員的機體是科學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訓練負荷強度的實施,充分挖掘運動員的最大運動潛能,以及更有效地提高運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別運用文獻資料法,現場觀察法,專家訪談法等方法對生理生化指標在課余訓練中的應用現狀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課余訓練 生理生化 現狀 意義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009-02
運用生理生化指標對學生的課余訓練進行科學監測,通過比較學生運動時和運動后的生化指標與安靜時指標的變化,可以準確了解學生對運動負荷的適應性,并能及時評估學生的身體機能,了解學生能量物質的利用情況及激素代謝的變化等。通過檢測學生的生理和血液生化指標如心率、血壓、血糖、血乳酸、血尿素、血紅蛋白等,以及運用簡潔的手段測定尿蛋白,尿膽原,尿肌酐等尿液生化指標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運動量訓練期間的運動機能、訓練負荷、營養狀況、以及機體的疲勞和恢復的反饋消息[1]。對于血、尿、汗、唾液等這些無損傷或損傷少的取樣方式,并且測量簡單快捷,學生容易接受,便于在運動中重復測量。生理生化指標的運用在專業運動隊中應用較為廣泛,但是學校體育甚或是課余訓練中涉及較少。本文對近幾年運動生理生化指標在課余訓練中和學校體育中的應用現狀進行了研究分析,綜合當今較為普遍和有效的檢測指標,為我校課余訓練服務。
1 運動生理指標的應用
1.1 心率和血壓指標的應用
心率是監測心臟活動最直接和最常用的生理指標。心率通常是用橈動脈的脈率來代替,測量方法簡單易行。通常用來表達運動訓練強度和適宜的生理負荷,是評估運動訓練的重要手段。正常狀態下,脈沖的頻率與身體負荷量成正比例,脈搏率越快代表負荷越大。因此,對比運動后即刻的心率和基礎心率,便可反映出運動負荷的大小。如果受試者的基礎心率穩定或逐漸下降,則表明功能狀態良好能夠適應當前運動量。如果心率波動較大,超過3~4次/min并且繼續不降低,則應視為功能不良或運動量不當,運動訓練負荷過大[2]。在運動練習中,運動后的即時率可用于表示運動期間相應時間的心跳次數。通常認為,即時心率為:高強度運動時180次/min或更高,中等強度運動時160次/min左右,小強度運動時140次/min左右。血壓是檢測運動能力和負荷強度的另外一只測量指標,可以有效監測學生的訓練以及效果。
1.2 最大攝氧量的測定
最大攝氧量指在機體在進行極量運動時,當機體呈現出無法持續完成接下來的運動時,最終所攝取的氧氣總量。它是人體有氧運動能力的重要指標,在耐力型運動項目選材時最大攝氧量是關鍵的參考依據,高水平有氧運動能力是依托高水平最大攝氧量為基礎[3]。在平時的訓練中,可采用直接測定法和間接測定法。直接測定法讓學生在跑臺上跑步,按照要求不斷調整跑臺的速度使得學生運動至力竭,然后將收集到的學生呼出的氣體置入氣體分析設備進行分析[4]。通過分析氣體得到結果便能得出該學生的最大攝氧量了。間接測定法主要是檢測運動中學生的心率和運動所做的功,通過公式計算出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直接測定法得出的數值較間接法要準確,但因其需要運動至力竭因此其風險性較高,在實際運用中,推薦間接測定法。
1.3 運動系統
1.3.1 肌力評定
肌力評定的主要內容包括最大肌肉力量測定,爆發力測定和肌耐力測定等。同時有三種形式即等長力量、等張力量和等動力,其中等長力量被稱為靜止力量,一般用測力計測定,測試期間,肌肉或肌肉群進行等長收縮時要確保關節沒有明顯的位移活動。此方式主要了解在做某一動作時,關節角度保持不變時肌肉或肌群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負荷(最大肌力)或負荷70%最大阻力可持續的最長時間(肌肉耐力)[5]。
1.3.2 肌電圖
肌電圖是用儀器通過放大和記錄骨骼肌纖維被刺激時形成的動作電位而獲得的圖形。通過對肌電圖振幅、頻域和時域的分析,進而評定出骨骼肌興奮程度和機體狀態。
1.3.3 關節的伸展度
關節伸展度的測定,是評價機體的柔韌性和肌肉關節發生運動損傷的程度和范圍的常用指標。一般用量角器和皮尺進行測量,以此來評價學生的柔韌度和運動訓練效果及出現的損傷程度和康復情況。
2 運動生化指標可應用于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2.1 血睪酮、皮質醇
內分泌系統會隨著運動負荷的改變而發生顯著性變化,尤其是大負荷運動過程當中及運動后的恢復期,體內各內分泌器官和內分泌組織的激素分泌水平均受到影響,進而使血液中的激素濃度也會隨著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也有研究指出,運動后恢復期機體血液中多種荷爾蒙(如睪酮、皮質醇等)的濃度水平與運動員運動水平的高低有明顯的相關性[6]。因此,在實際運動訓練中可依據學生體內某些激素水平的波動,來評定測量學生的機能和運動水平。 2.2 肌酸激酶
學生運動后時常會發生肌肉酸痛和運動損傷,尤其是當運動量或運動強度突然變化時。同時,反復進行高強度運動會導致肌肉發生運動受損。跳躍項目和力量項目具有較大的機械作用更能造成損失的發生;耐力項目由于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難以消除的自由基攻擊而產生這種微損傷[7]。通過測定從肌細胞漏出到血液中的的特異酶來判斷骨骼肌的微損傷,肌酸激酶是這類特異酶最常用來檢測的指標。
2.3 血尿素
肌糖元是運動訓練期間骨骼肌中主要的供能物質,隨著運動時間的增加,體內糖元大量消耗,蛋白質分解供能的比例會適當增加。而蛋白質和氨基酸會代謝產生氨,代謝氨的主要途徑是在肝臟中將其轉化為尿素并循環至腎臟排出體外[8]。因此,尿素的測定可間接反映體內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謝或體內主要能量來源中糖元的含量和代謝情況。
2.4 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是血液中運輸氧和二氧化碳以及營養物質的特殊蛋白,是含有大量的鐵元素的紅色蛋白,同時起到緩沖酸性物質,調節體內的酸堿平衡的作用。在運動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學生的營養狀況、運動訓練負荷和身體機能等因素與血紅蛋白含量有著密切聯系。因此,規律性的測量血紅蛋可以有效的監控學生的飲食狀況、對負荷的適應及身體機能水平等情況[9]。在學生的運動訓練中,血紅蛋白的變化幅度較大。尤其是大運動量訓練的初級階段,大量紅細胞溶血破裂增導致血紅蛋白含量下降。但是隨著機體對負荷的適應性提髙,血紅蛋白含量會慢慢恢復甚至超過原有水平,一般認為這是對訓練適應和機能狀況良好的表現。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身體機能沒有適應負荷訓練,身體狀況出現不良反應,血紅蛋白持續緩慢降低,應及時科學的調整訓練負荷強度和運動量并加強營養及其他恢復措施。
3 結語
在訓練中,我們應及時掌握人體在運動訓練影響下的機能活動變化規律,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運動水平和不同運動項目的學生科學的制定訓練和運動方案,并根據運動生理生化學原理,科學合理地進行訓練監控和監測?;謴头椒ㄏ嘟Y合,充分了解學生的訓練情況,掌握學生的身體和訓練周期,采用更加合理的恢復方式和手段,并對訓練安排和疲勞后的恢復手段的實施提出科學的建議和依據,以促使學生身體素質、運動技術水平及運動成績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徐飛.生理生化指標在競技體操訓練中應用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2,29(5):115-119.
[2] 劉璐瑋.普通高校運動隊訓練的生理生化反饋監控實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 劉丹,韓雙.乒乓球訓練的生理生化監控理論探析[J].運動,2016(4):24,34.
[4] 司世明.體育教學訓練周負荷某些血尿生化指標的研究[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1995(Z1):96.
[5] 林萍仙.試論高校課余田徑訓練的科學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2):111-116.
[6] 李榮.體育運動的生理監控[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50.
[7] 馮連世.優秀運動員運動訓練的生理生化監控[A].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07.
[8] 滕春源.運動生化指標在體育訓練中的應用[J].體育科研,2007(3):63-64.
[9] 陳宗標.運動生理、生化在武術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1):14-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