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檢驗和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對比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析在糖尿病診斷中生化檢驗與常規檢驗的應用效果。方法 96例糖尿病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8例。所有患者均給予口服糖耐量試驗確診, 參照組給予常規尿液檢查, 研究組給予生化檢驗。選取48例健康體檢者為健康組, 給予生化檢驗。比較參照組和研究組的檢驗情況, 比較三組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葡萄糖耐量、餐后2 h血糖(2 h PBG)水平。 結果 研究組患者檢驗有效率為97.92%, 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患者的TC和2 hPBG、TG和葡萄糖耐量水平與研究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和研究組患者的TC、2 h PBG、TG、葡萄糖耐量水平顯著高于健康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 糖尿病診斷中, 相比常規檢驗, 給予患者行生化檢驗能使檢測準確率有效提高, 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數據支持。
【關鍵詞】 糖尿病;生化檢驗;常規檢驗
糖尿病是臨床多發且常見癥, 胰島素分泌缺陷是引發此病癥形成的主要因素, 易引發患者出現多尿、多食和多飲等癥狀[1-3]。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特征, 如果患者高血糖時間過長, 則會對其組織器官帶來損害, 易誘發功能障礙情況的發生;而且如果患者病情嚴重, 則容易導致昏迷、酸堿失衡等情況發生, 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和生活質 量[4]。針對此情況, 診斷檢查工作的及早開展尤為重要。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究生化檢驗、常規檢驗的診斷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8例。參照組男28例, 女20例;年齡39~75歲, 平均年齡(57.2±6.1)歲;病程1~9年, 平均病程(3.4±2.1)年。研究組男29例, 女19例;年齡40~76歲, 平均年齡(58.5± 6.2)歲;病程1~9年, 平均病程(3.6±1.9)年。同期選取48例 健康體檢者為健康組, 其中男27例, 女21例;年齡41~77歲, 平均年齡(59.4±6.2)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5] 納入標準:經口服糖耐量試驗, 被選患者均已確診為糖尿病, 并對本研究均知曉且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精神障礙病癥者;合并其他疾病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 3 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尿液檢查, 研究組和健康組均給予生化檢驗。常規尿液檢驗:臨床采用的尿液分析儀為醫療專用設備, 其型號為H100, 對患者的尿液實施檢測。
生化檢驗:臨床采用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為醫療專用設備, 其型號為HITACHI7600。檢查前一晚, 醫護人員需叮囑患者禁食, 于次日清晨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3 ml作為標本, 標本無溶血后, 將血清分離, 置于常溫狀態下存放30~40 min。 隨后進行TC、TG和2 h PBG指標檢測。TC正常值為3.0~ 5.2 mmol/L, 若檢測指標結果>5.2 mmol/L則說明患者伴糖尿病。TG正常值為0.21~1.76 mmol/L, 若檢測結果>1.76 mmol/L, 則說明患者伴糖尿病。2 h PBG正常值為≤11.11 mmol/L, 若檢測指標結果>11.11 mmol/L, 則說明患者伴糖尿病。檢測患者葡萄糖耐量時, 臨床需在檢查前保證患者飲食正常, 糖類食物的攝入量控制在150~300 g, 檢查實施前, 醫護人員需叮囑患者禁食, 抽取靜脈血2~3 ml。指導患者喝下本院自制葡萄糖水后, 分別于不同時段(即30 min、1 h、2 h和3 h)抽取靜脈進行檢查, 然后收集患者的尿液, 對其尿糖指標實施檢測。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參照組和研究組的檢驗情況, 比較三組TG、TC、葡萄糖耐量和2 h PBG水平。把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結果作為標準, 對患者檢測情況進行判斷:若尿液檢驗、生化檢驗結果與之相符表示檢驗有效;若尿液檢驗、生化檢驗結果與之不符表示檢驗無效[6]。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研究組與參照組檢驗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檢驗有效率為97.92%, 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TG、TC、2 h PBG及葡萄糖耐量比較 參照組患者的TC和2 hPBG、TG和葡萄糖耐量水平與研究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和研究組患者的TC和 2 h PBG、TG和葡萄糖耐量水平顯著高于健康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慢性代謝性病癥, 且具有較高的患病率。通常此病癥在初期階段無顯著癥狀, 為避免后期一系列并發癥發生, 威脅患者健康安全, 需要定期進行診斷治療與體檢。有研究表明[7], 因糖尿病無明確治療手段, 所以臨床主張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使患者病情得到緩解。另外, 又有學者認為[8], 對糖尿病患者予以及時診斷治療, 對患者預后改善以及血糖水平的控制均能起到重大影響。隨著近年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 生化檢驗方法在臨床中對于糖尿病的診斷愈發普遍, 此檢查方法具有檢驗速度快、操作便捷等優勢, 因此深受患者和醫護人員青睞。采用生化檢驗診斷糖尿病患者, 臨床可選擇將2 h PBG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指標[9]。因為2 h PBG指標能將患者的血糖水平情況有效反映出來, 便于臨床總體評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 同時還能將患者的并發癥和病情進展情況有效反映出來。另外, 臨床通過對葡萄糖耐量、TG和TC等指標實施檢測, 對糖尿病診斷也能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檢驗有效率為97.92%, 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和研究組患者的TC、2 h PBG、TG、葡萄糖耐量等指標情況顯著高于健康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糖尿病診斷中, 相比常規檢驗, 給予患者生化檢驗, 能使檢測準確率有效提高, 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數據支持,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夏軍輝, 劉秋嫦, 陳代云.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9):31-32.
[2] 汪小媛.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健康前沿, 2017, 26(8):155.
[3] 盧玖世.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及其價值分析. 北方藥學, 2012, 9(9):30-31.
[4] 肖春樹.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5, 6(11):114-115.
[5] 張榮英.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心理醫生, 2016, 22(11):56-57.
[6] 陳慧誼, 陳武嘉.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健康之路, 2016(2):241.
[7] 秦蕾, 張亞文, 楊旭. 生化檢驗對糖尿病的診斷價值評估.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16, 5(4):211-213
[8] 沈紅平.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分析. 吉林醫學, 2016, 37(6):1469-1470.
[9] 侯志慧.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及價值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18):83-84.
[10] 蔡麗君. 分析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及其價值.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4):616.
[收稿日期:2018-09-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