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護理對ICU重癥肺炎患者生理指標改善和預后效果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個體化護理對ICU重癥肺炎患者生理指標改善和預后效果的影響研究。方法 以80例ICU重癥肺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就診時間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其中40例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40例實施個體化護理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對兩組患者生理指標改善和預后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結論 針對ICU重癥肺炎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之后,患者的生理指標得以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良好,具有積極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個體化護理;ICU重癥肺炎;生理指標
重癥肺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危重疾病,常見于老年患者,如果不及時采取干預手段,患者隨時面臨呼吸衰竭及多器官衰竭的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除了有效的治療措施外,后續一系列護理措施也十分重要,對于患者生理指標的改善意義重大,對患者疾病的預后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1]。下面本文針對80例ICU重癥肺炎患者進行研究,對我院實施的個體化護理效果進行探討,整理具體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以80例ICU重癥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其中40例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40例實施個體化護理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最小年齡者49.5歲,最大年齡78.4歲,平均年齡(65.28±4.58)歲;觀察組男患者25例,女患者15例,最小年齡者50.6歲,最大年齡78.6歲?;颊咭话阗Y料比較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給予患者基本的口腔護理,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關注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了解疾病治療結果,護理人員按照護理要求,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及排痰處理。
觀察組實施個體化護理,具體包括:①保持ICU病房的干凈整潔,病房的溫度維持在25℃左右,濕度保持在60%左右,病房內保持安靜,使得患者獲得更多睡眠的機會,病房內定期進行無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情況發生。②密切關注患者情況,保證患者疾病危重期間,處于絕對臥床狀態,觀察患者的痰液分泌情況及顏色是否正常,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主治醫生,并及時采取干預手段處理。③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知識宣講,使其對于治療的進展,以及疾病出現的并發癥等情況的認知水平得以提高,針對患者的負面情緒積極開導,指導患者家屬加強對患者的鼓勵與支持,使得患者獲得更多的家庭溫暖,獲得疾病治愈的信心,提高治療的配合度。④患者盡量保持平臥體位,將患者頭部墊高,及時清理患者的分泌期,及時清潔及消毒導管,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
1.3觀察指標
生理指標包括:血乳酸濃度、c反應蛋白、氧合指數、D-D二聚體水平等。預后情況采用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APACHEⅡ)對患者的預后情況進行評分,總分0~71分,分數越低,患者的預后情況越佳。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納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檢驗和計算患者計數資料之間的數據差異,如性別、百分比等,年齡均數和病程均數比較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生理指標及預后情分情況比較
綜合比較后可知,觀察組患者的營養指標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重癥肺炎屬于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危重疾病,由此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及致殘率,受到臨床醫學的高度重視,除了有效的治療措施以為,有效的護理措施也十分關鍵,對于患者的疾病預后起到較大的影響。隨著人們的護理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護理工作也在不斷加強與深化,個體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使得患者獲得一個良好的護理體驗及住院環境,不僅幫助患者有效控制情況,更滿足患者不同需求,給予患者充足的營養需求,幫助機體盡快恢復[2]。本次研究中的觀察組在采用個體化護理之后,患者的血乳酸濃度、c反應蛋白、氧合指數、D-D二聚體水平等生理指標得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良好,說明此種護理方式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值得臨床醫學進一步借鑒與使用。
綜上所述,針對ICU重癥肺炎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之后,患者的生理指標得以明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良好,具有積極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雙歡, 劉芳. ICU重癥肺炎患者實施干預化護理對相關指標的影響分析[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8, 2(18):116-117.
[1]滕曉蕾, 謝云, 謝暉, et al. ICU收治重癥肺炎的預后風險因素分析[J].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 2018, 11(3):48-4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