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自媒體發展演變概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自媒體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有其發展演變的歷程,即博客、微博、微信、直播、智能分發平臺。從內容推廣分發手段看,自媒體傳播方式主要有社交傳播和機器算法傳播。傳播效果集中于傳播范圍、傳播深度、新內容推介以及謠言控制力度四個方面。智能分發平臺較初期的自媒體有了更大進步,在社交傳播的基礎上加入了機器算法方式,使得信息傳播范圍更廣,更注重有價值有內容的創作與更深的推介,對謠言散播的控制能力也逐步增強。然而自媒體平臺仍需加強立法監管和算法的完善,保證給普通大眾自由發聲的權利,同時遏制低俗、虛假、不良信息擾亂視聽。
  [關鍵詞] 自媒體;微信;機器算法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04-0106-02
  2002年底,Dan Gillnor首先提出自媒體。2003年美國Bowman和Willis將自媒體定義為: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自媒體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
  一、自媒體發展歷程
  21世紀初,自媒體一詞產生,主要形式是博客、微博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臺是美國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國的QQ空間、新浪微博、人人網等。我國對自媒體的研究主要從2005年開始,迄今已經歷五個自媒體發展時期。
 ?。ㄒ唬┎┛?
  2000年博客開始進入中國。2005年,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加入博客陣營。我國自此開始對博客形式進行少量研究。博客(Blog)就是網絡日記,有人稱其為網絡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2008年是博客的全盛之年,中國有1億多博客。
 ?。ǘ┪⒉?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即一句話博客,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2010年被稱為“微博元年”。之后我國研究自媒體的文章迅速增長,研究內容以微博營銷為主。2011年新浪微博達到巔峰狀態,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微博可通過手機更新,比博客更快捷便利。
 ?。ㄈ┪⑿?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微信是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2012年微信又推出公眾號,增強微信的大眾傳播特性。微信除了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還可通過“搖一搖”、“附近的人”、掃二維碼等方式添加好友,社交傳播更為粘性。2014年起自媒體開始賺錢,獲得一定的商業變現,自媒體被越來越多地關注。
 ?。ㄋ模┲辈?
  直播有電視現場直播和網絡直播之分,自媒體時期的直播主要指后者。網絡直播是指通過錄屏工具或手機在互聯網平臺上對表演、展示、互動等行為進行實時呈現的在線娛樂或服務方式[1]。2014年我國各種直播平臺紛紛成立。2015年很多網紅誕生,中國網絡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用戶數量達2億人[2]。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年”,網絡直播平臺融合了游戲、電商、泛娛樂等多種元素于一體。
 ?。ㄎ澹┳悦襟w智能分發平臺
  自媒體智能分發平臺,是指內容生產者在平臺開設賬戶,上傳內容產品,平臺運營方可利用智能設備給用戶畫像,并根據用戶喜好匹配推送相關內容的平臺[3]。2016年,今日頭條、百家號、大魚號等自媒體智能分發平臺逐漸壯大??焓帧⒍兑舻榷桃曨l也采用智能分發的機器算法模式,與注重社交的直播方式有所區別。自媒體從封閉的粉絲圈到現在的開放平臺,從編輯推薦到個性化機器算法推薦,普通大眾也能將信息更多地傳遞給陌生人群。
  二、自媒體傳播方式
  從內容推廣分發的手段來看,自媒體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社交傳播,另一種是機器算法傳播。
 ?。ㄒ唬┥缃粋鞑?
  社交傳播,是利用社交活動讓更多的人和組織了解、接受傳播推廣的內容,達到宣傳、普及的目的。社交傳播以微信自媒體最為突出,傳播內容僅粉絲可見,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交互性,但大眾傳播能力較弱。社交傳播的最大特點就是粉絲效應巨大,受眾作為信息傳播的節點,形成復雜的社交網絡。于是,自媒體傳播便“一切從分享開始”。然而社交傳播追求的粉絲效應也導致一大弊端的出現:刷粉刷量。當刷量工具崩潰時,不少公眾號文章閱讀量直線下滑。近年來,以趣頭條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還發展出“看文章賺零花錢”的趨勢,從花錢刷量演變為買人閱讀。自媒體環境需要凈化,才能持續發展下去。
 ?。ǘC器算法傳播
  機器算法傳播,也稱為智能分發傳播,是利用算法智能分發內容,來達成個性化推薦的目的。算法本身是一種程序,依靠用戶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用戶畫像”,將用戶喜好的內容推送到移動終端,滿足用戶對內容產品的個性化需要。這種傳播方法突破了社交傳播的封閉性,變得更加開放,可接觸的陌生人群更加廣泛。在算法推薦的基礎上結合社交傳播的優點,使得智能分發平臺的傳播效果更好。然而機器算法傳播存在著一定弊端,信息繭房效應使得用戶看到的內容十分局限,內容娛樂化、低俗化、重復性等問題引發眾多質疑。故此,很多自媒體平臺除了機器算法主導外,還輔以人工審核。
  三、自媒體傳播效果
 ?。ㄒ唬﹤鞑シ秶拇笮?
  傳統媒體的控制者是專業媒體,無法決定信息的接收者,且傳播范圍有限。自媒體的控制者是個人,信息接收者既可以是關注自媒體的群體(如粉絲)或信息轉發者的關注者(如朋友圈),也可以是關注自媒體平臺某類信息的偏好者,如今日頭條等智能分發平臺。不論哪類自媒體,其傳播模式具有網狀多樣化的優勢,即時、裂變、互動等交互行為,形成了節點共享的效果,幾何倍增式地放大傳播范圍。只不過微博、微信更傾向于封閉的粉絲圈,當粉絲數量有限,傳播范圍就會有限。而開放的智能分發平臺不限于粉絲,也分發給感興趣的陌生人群,被平臺推薦的越多,傳播范圍就會越大。  ?。ǘ﹤鞑热莸纳疃?
  自媒體傳播更快更廣的信息通常是大眾化、娛樂化的內容,一些有深度的內容并不能被廣泛理解,也就不能被有效分享、評價,進行節點共享的擴散。在流量為王的背景下,利益驅動使得自媒體普遍存在傳播內容不夠深的弊端。為了加強自媒體內容的傳播深度,各大自媒體平臺不約而同重視原創,對優質內容的推廣進行傾斜,并通過一定的內容評定機制對優質內容創作進行激勵。如百家號提出,幫助內容創作者“在這里影響世界”,想通過內容創作的優質加深自媒體傳播的深度和影響力度。
 ?。ㄈ┬聝热萃平榈某潭?
  自媒體創作者的收益大多通過平臺的流量分發獲得,那么,衡量內容價值的標準就指向閱讀量?!坝脩羲P心的,就是平臺所推薦的”,于是標題黨、低俗信息創作者便曲意迎合“大眾需求”,人為造就熱點并不惜雇人來閱讀、轉發、點贊、評價,以形成交互性強的傳播效果,賺取更多收益。大眾盲目的內容選擇讓某類信息占據了個人首頁,形成了信息繭房效應。如果用戶不主動搜索一些新內容,那么收到的永遠是重復的、相似的東西。個別自媒體還通過拼湊、剽竊、更改標題等方式,發布侵權或虛假的內容,真正有價值的新內容反倒得不到更好的推介??梢娮悦襟w尤其是智能分發的自媒體平臺,全新內容的推介程度反倒不如傳統媒體或新聞客戶端高。
 ?。ㄋ模┲{言散播的控制能力
  自媒體時代,草根可自由發聲,但缺乏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對微信被舉報次數較多的疑似謠言文章分析,占比最高的失實報道達31.4%[4]。傳播謠言、涉黃、抄襲等現象在爆紅的直播平臺也屢見不鮮。自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對謠言散播的控制力較弱,使得大量虛假信息在自媒體平臺上傳播。在自媒體發展初期, 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平臺只是內容存儲者,無法也不能對自媒體傳播內容進行有效審核或推薦。進入算法時代,自媒體平臺擁有審核內容和推薦的權利。由此,自媒體平臺變為內容的挑選者和推薦者,需對算法的制定、運用、監管和糾錯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5]。從這點看,智能分發平臺比單純的社交傳播平臺對信息散播的把控力要大。但仍需多方措施使得自媒體規范自制,控制謠言散播。
  自媒體相比于傳統媒體,極大滿足民眾參與社會生活的意愿與熱情。智能分發平臺較初期的自媒體有了更大進步,在社交傳播的基礎上加入機器算法方式,使得信息傳播范圍更廣,更注重有價值有內容的創作與更深的推介,對謠言散播的控制能力也逐步增強。然而自媒體平臺仍需加強立法監管和算法的完善,保證給普通大眾自由發聲的權利,同時遏制低俗、虛假、不良信息擾亂視聽。
  [參考文獻]
  [1]彭錦.網絡直播熱潮下的冷思考[J].電視研究, 2016 (9).
  [2]艾媒咨詢.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專題研究:暖春遭遇寒流[R].2016.
  [3]張春貴,高春梅.自媒體智能分發平臺蜂起 內容創業者的春天來了嗎[EB/OL].人民網. (2017-01-10).http://http://media.people.com.cn/GB/143237/406997/index.html.
  [4]馬劍.刷字當頭謠言滋生格調低下 自媒體亂象愈演愈烈[N].北京日報,2016-10-14.
  [5]朱巍.自媒體濫用傳播權利的成因與對策[J].青年記者,2018(18).
  [責任編輯:高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2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