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構特征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以崇陽縣天然苦竹林為研究對象,通過標準地作業對苦竹竹鞭及根構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苦竹竹鞭及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層中,且以2 a和3 a壯齡鞭段為主。年齡及土層均對鞭徑與節間長影響不顯著。壯齡鞭上著生壯芽和筍芽多,而老齡鞭上則著生死芽多??嘀窦毟锪俊⒓毟睆?、細根長度以及細根比根長各根序的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根序、土層深度及季節影響細根生物量、細根直徑、細根長度及細根比根長發生相應的變化。
關鍵詞:苦竹;竹鞭;鞭側芽;根構
中圖分類號:S7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19)01-0001-07Research on Rhizomes and Fine Roots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Stand of Pleioblastus amarusCheng Xiangtuo(1)Zhang Zhuowen(2)Zhao Congying(2)Lei Jie(2)Zhuo gazecuo(2)Qiong Da(2)La bazhuoma(2)
(1. Chongyang County Forestry BureauXianning737547;
2. Collo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Wuhan430070)
Abstract: Studies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analy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mes and fine roots in Pleioblastus amarus natural stand located in Chongyang,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both rhizomes and fine roots of Pleioblastus amaru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0~20 cm soil layer, and 2 a to 3 a rhizomes were main components. Both age and soil layer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rhizomes diameter and internode length. Many strong buds and sprouting buds were on 2 a and 3 a rhizomes, and dead buds were on old age rhizomes.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in fine root biomass, fine root diameter, fine root length and fine root specific root length(SRL) among root orders. Root order, soil depth and season affected fine root biomass, fine root diameter, fine root length and SRL.
Key words:Pleioblastus amarus; rhizome; lateral bud; root structure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是優良的筍竹兩用竹類,筍體清脆可口,桿材即可為造紙原料又可用于樂器制作[1,2]。
本文以天然苦竹林為研究對象,于2017及2018年通過標準地作業了解苦竹竹鞭在土壤中的分布、數量、年齡結構與各類鞭側芽數量,以及根系的分類與根構特征。開展苦竹基礎生物學研究,為苦竹林科學培育提供依據以實現苦竹高產、穩產、高效與可持續經營。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林分
試驗林位于崇陽縣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雨熱同期,雨量主要集中在5月左右,年降雨量1 200 mm左右,夏季炎熱潮濕,持續時間長,秋冬干旱。年平均氣溫在17.2~17.7 ℃之間,≥10 ℃的活動積溫為5 207~5 329 ℃。主要成土母巖有頁巖及砂巖等。土壤以紅壤和黃棕壤為主,試驗地苦竹林下的土壤為黃棕壤,土層厚度>60 cm。表層凋落物主要為枯枝落葉。
試驗林分1:試驗林位于桂花泉鎮桔子山,N29°15′43″,E113°58′37″,海拔為114.4 m,枯枝落葉層厚度為4 cm。試驗林為丘陵地貌,處于香山水庫一個小島處,四面環水,島上主要為自然生長的水竹林和苦竹林,林內生長有草本植物。
試驗林分2:試驗林位于崇陽縣路口鎮長青村汪家槽后山,N29°32′38″,E114°15′50″,海拔為188 m,枯枝落葉層厚度為6.5 cm。試驗林為丘陵地貌,近幾年林子屬于無人管理狀態。
1.2研究方法
在生長正常且具有代表性地段的苦竹林分中設置標準地,15 m×15 m,共3個。按常規的方法先對標準地的立地條件進行調查(包括標準地位置、名稱、海拔、坡度、坡位、母巖、土壤厚度等因子),然后進行每木檢尺(包括立竹年齡、胸徑、地徑、枝盤數、東西南北冠幅、樹高、枝下高及郁閉度、鉤梢與否、蓄積量等等,繪制樹冠投影圖)。
2017年4月,根據各標準地平均地徑和平均株高選擇標準株,以標準株為中心,布設50 cm×50 cm的小樣方,每個標準地設置3個樣方,共計9個樣方。從表土層開始小心挖掘小樣方中的土壤,每20 cm向下挖取所有的竹鞭和根系,共取3層,深度以不見竹鞭為止。保持鞭根在土中的狀態,分別不同土壤層記錄鞭齡、鞭長、鞭徑、鞭重、節數、節間長及側芽(壯芽、休眠芽、死芽、筍芽)的數量。 根據竹鞭色澤、竹鞭質地以及鞭籜、側芽數等因子確定鞭段年齡,1 a竹鞭顏色呈淺黃色,有光澤,有鞭籜著生;2 a竹鞭顏色漸深,鞭籜開始腐爛,側芽發育完全。3 a竹鞭鞭色由淺黃色轉為黃銅色,壯齡鞭較多,抽筍發筍力強,生長旺盛。4 a竹鞭顏色呈深黃色,抽筍發筍能力較強。>4 a的老齡鞭,顏色呈褐色至深褐色,壯芽較少,死芽較多。
湖北林業科技第48卷第1期成項托,等: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構特征研究在各標準地內,在標準株立竹四周挖取20 cm×20 cm的小樣方5個,每隔兩個月進行一次采樣,于2017年3、5、7月及9月挖取一次,共計60個小樣方。在小樣方內,以20 cm分層為級距將土壤劃分為三層分別取出土芯,使土芯保存完整。各器官取適當重量,竹篼(1 500 g)、竹鞭(1 500 g)及根系(200 g),用袋裝好密封,帶回實驗室試驗。
在實驗室,用自來水將各層帶細根取樣的土層分別浸泡與漂洗,揀出根系,晾干分級。根據細根的顏色和質地,把死細根和活細根分開放置。結合Pregitzer等分級方法[3,4],將直接生長在竹鞭的根定為1級細根,生長在1級細根上的為2級細根,然后是3級細根,以此類推。為了將沒有分支的2級根和存在分支的2級細根區分開,把未分支的2級細根定位2χ級細根[5,6]。
將細根樣品放入根系掃描儀中進行掃描,測量竹根的直徑、表面積、長度,再將所有細根樣品放在75 ℃條件下,烘48 h至恒重后稱重,最后計算出單位面積生物量。根據各級細根的長度(m)和干重(g)計算各自比根長(m/g):
比根長=根系部長(m)/干重(g)
應用Origin軟件制圖。選擇樣方中各土層均有完整鞭年齡的測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竹鞭數量特征與細根特征進行等次方差分析,但對鞭徑及節間長實驗數據進行不等次方差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苦竹地下鞭系統
2.1.1竹鞭數量特征
苦竹竹鞭數量特征包括單位面積土體內鞭段的鞭徑、節間長、鞭長及鞭重量(表1)。
方差分析表明,年齡及土層均對鞭徑與節間長影響不顯著見表2,這可能是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
竹鞭的空間分布主要由其生物學特性、土壤條件、外界環境及人工撫育綜合決定的??嘀裰癖薜目臻g分布如表3,4所示。
方差分析表明,鞭齡和土層均對竹鞭重量與竹鞭長度有極顯著性影響(表5)。
鞭側芽分為死芽、休眠芽、壯芽和筍芽。死芽顏色一般為黑色,表面干枯或者有腐爛的跡象;休眠芽為扁平狀,緊緊貼在芽溝內;壯芽飽滿,顏色為黃色且有光澤;筍芽芽尖直立向上并有一部分生長,顏色為黃色。鞭側芽數量以及種類決定了苦竹日后抽筍成竹的數量及品質(表6)。
方差分析表明,鞭齡對鞭側芽數影響極顯著;死芽、休眠芽、壯芽及筍芽數目之間的差異極顯著表(表7)。
2.2.1苦竹細根生物量
從3月開始苦竹根總生物量呈上升趨勢,7月總生物量達到最大值為234.57 g/m2,7~9保持穩定,9月以后活根生物量減少。死根生物量隨月份呈波動狀態,5月和7月的死根生物量較大,分別為59.66、51.88 g/m2,3月死根生物量最小為20.76 g/m2。細根通過生長、衰老、死亡過程不斷周轉(圖1)。
苦竹細根總生物量季節變化規律7月苦竹活細根總生物量達到最大值,7月以后再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3月份苦竹活細根生物量為最小值。7月1級根、2χ級根、2級根及3級根活細根死芽、休眠芽、壯芽、筍芽及總芽數生物量依次為149.63、47.23、44.12 g/m2及12.58 g/m2;1級根和2χ級根活細根生物量最小值出現在3月,分別為88.92、21.92 g/m2,而2級根和3級根活細根生物量最小值出現在9月,分別為20.85、6.17 g/m2(圖2)。
各級苦竹活細根生物量的季節變化在0~20 cm的土層中,活細根系生物量占總根系生物量的76%,其中1級根、2χ級根、2級根及3級根活細根生物量依次為98.78、22.78、25.50、7.79 g/m2;在20~40 cm的土層中,活細根生物量占總根系生物量的17%;在>40 cm的土層中,活細根生物量僅占總根系生物量的6%(圖3)。
各土層中苦竹活細根生物量方差分析表明,雖然月份對苦竹活細根生物量影響不顯著,但根序和土層間均對苦竹活細根生物量均有極顯著性影響(表8)。
不同的月份間各級細根直徑有一定變化:1級、2χ、2級及3級細根直徑達到最大值的月份依次為3月(1.94 mm)、5月(1.11 mm)、5月(1.16 mm)及7月(0.66 mm),(圖4)。
各級苦竹細根直徑隨季節變化從土層表層到下層,1級根、2χ級根和2級根的平均直徑均>1 mm,3級根平均直徑小于0.7 mm。除2χ級根外,其余級別細根隨著土層加深而略有減?。▓D5)。
各土層苦竹細根直徑變化 方差分析表明,雖然土層對苦竹細根直徑的影響不顯著,但月份及根序對苦竹細根直徑的影響顯著或極顯著(表9)。
苦竹各級細根長度有季節變化,各級細根長度均在7月達到最大值(圖6)。
各級細根長度的季節變化在于0~20 cm的土層中,苦竹1級根、2χ級根、2級根和3級根的平均長度依次為10.26,7.36,7.83,4.47 m/m2。在20 cm以下的土層中,細根長度大幅度降低(圖7)。
各土層中細根長度變化方差分析表明,雖然根序對細根長度的影響不顯著,但月份及土層對苦竹細根長度的影響極顯著(表10)。
隨著根序的增加,細根比根長隨之增加,直徑越小,吸收面積越大。各級細根比根長的季節變化(圖8)。
各級苦竹細根比根長的季節變化除2χ級根外,隨著土層加深苦竹1級根、2級根和3級根的比根長均隨著土層加深而減小中(圖9)。 各土層苦竹細根比根長方差分析表明,雖然月份及土層對苦竹細根比根長的影響不顯著,但根序對細根比根長的影響顯著(表11)。
3結論與討論
竹鞭主要分布于0~20 cm的土層中。在這一土層中,竹鞭鞭長占總鞭長的69.15%,竹鞭重量占總重量的66.88%,2 a和3 a竹鞭在地下竹鞭系統中所占比例大隨著土層加深,竹鞭數量減少;幼齡鞭主要分布在較淺的土層中,而老齡鞭主要分布在較深的土層中。鞭年齡與土層均對鞭徑與節間長影響不顯著。壯齡鞭著生壯芽和筍芽多,而老齡鞭上死芽多。
苦竹根系也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層中。在這一土層中細根生物量占總生物量的76%;1級根、2χ級根、2級根及3級活細根生物量依次為98.78、22.78、25.50、7.79 g/m2;0~20 cm土層中的活細根長度占總活細根長度的70%,1級根、2χ級根、2級根和3級活細根長度依次為14.23、9.82、11.81、7.16 m/m2;隨著根序的增加,細根比根長隨之增加,直徑越小,吸收面積越大。
隨著土層加深,苦竹的細根生物量、長度和SRL比表層顯著降低。
苦竹鞭與根系生長過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嘀窦毟锪?、直徑、長度和SRL均表現出明顯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特點。
因此,基于苦竹鞭與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狀況與季節對其影響,應在每年的4~5月份加強0~20 cm土層土壤的水肥管理,并適當深翻,促進竹鞭向下延伸以實現苦竹林筍體的高產、穩產、高效與可持續經營[4-10]。
參考文獻
[1]張瓊珊,羅龍發,吳宏業,等.苦竹是個優良的經濟竹種[J].竹子研究匯刊,1998(04):51-53.
[2]高培軍,鄭郁善,陳禮光,等.苦竹地下竹鞭結構生長規律調查[J].福建林業科技,2003,30(s1):5-8.
[3]張小全,吳可紅,Dieter Murach.樹木細根生產與周轉研究方法評述[J].生態學報,2000(05):875-883.
[4]周本智,傅懋毅.竹林地下鞭根系統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研究,2004(04):533-540.
[5]陳明亮.雷竹林分地下鞭系統構型及其細根特征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6]賴信舟.崇陽毛竹基礎生物學特性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7]劉桂華,李宏開.檫樹毛竹混交林中毛竹鞭根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2(04):385-389.
[8]張卓文,湯景明,熊艷平,等.雷竹引種后地下鞭生長規律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1(01):77-80.
[9]陳紅,馮云,周建梅,等.毛竹根系生物量分布與季節動態變化[J].生態環境學報,2013(10):1678-1681.
[10]劉廣路,范少輝,蔡春菊,等.毛竹細根分布特征研究[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17,25(5):472-47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