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學前教育舞蹈教學思路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舞蹈是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生必修課程之一,也是其參與學前教育工作、實現崗位對接、保證幼兒教育質量的必備技能。在新指南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破傳統舞蹈課程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提升學生的舞蹈訓練信心,進而為學前教育崗位對接做好準備,是當前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教育的重點研究課題。本文從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生舞蹈課程教學現狀出發,根據學生產出導向,就舞蹈課程教學思路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學前教育;師范生;舞蹈教學;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學前教育專業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為提高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水平,培養一批具有唱、跳、說、彈、畫等綜合能力的優質師范人才成為教育教學體系的重點工作。舞蹈是學前教育工作中教師與幼兒建立良好溝通的重要技能,也是挖掘孩子才能,激發孩子潛力的重要素養。因此,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應積極推動師范生舞蹈課程構建,為學生未來參與學前教育工作打下基礎。但從目前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生舞蹈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來看,大部分院校在舞蹈教學設計上缺乏職業教育特征,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在舞蹈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設計上忽略了與崗位需求的對接,從而影響了師范生舞蹈素養的綜合培養。針對此,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生舞蹈課程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探索。
一、立足師范生主體特點,加強舞蹈興趣培養
對于大部分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生而言,入學前都沒有接受過系統而專業的舞蹈訓練,雖然一些學生在舞蹈培訓班接受過基礎訓練,但從理論與實踐層面都與師范教育存在出入因此,要想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到高職高專學前教育的舞蹈教學中來,教師應依據學生主體的特點,進行教學創新設計,以激發學生參與舞蹈訓練的熱情。
在高職高專舞蹈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舞蹈素養發展,更應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理解學生的畏難情緒,疏導學生的焦慮心理,引導學生體會舞蹈的藝術魅力,拓展其視野,感受美的教育,進而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從而形成主動參與舞蹈學習的強烈動機。其次,因材施教,精心設計在學生接受能力范圍內的教學內容和方案,以提升學生學習舞蹈的自信心。當代學生對多媒體資訊具有極強的敏感性,教師在舞蹈訓練中可以結合原有的講解示范教學,引導學生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豐富他們的舞蹈藝術修養,給予更多舞蹈藝術帶來的美的感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后,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多進行現場實踐展示,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美就在身邊,在自身的實踐中體驗自娛自樂的愉悅感,把美育融進課堂,真正從內動力上促進學生舞蹈興趣的提升。
二、靈活調整教學方案,增強師范生的訓練信心
學前教育師范生由于缺乏基本的舞蹈功底,在舞蹈訓練中對于一些較難的技術動作面臨著諸多困難,甚至在不斷的挫折中失去自信。針對此,高職高專舞蹈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不僅要將舞蹈專業內容納入其中,更要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進行思考。只有讓學生首先建立對自我能力的正確認知,才能夠合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舞蹈訓練效果。
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生舞蹈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第一,身體力行地做好講解和示范,在最直觀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確技術動作要點,再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適當調整,降低舞蹈訓練難度,循序漸進地幫助其突破訓練難關;第二,樹立典型,對于訓練刻苦,且進步明顯的學生進行表揚,并鼓勵其分享經驗,在同層次群體的刺激下激發學生的信心;第三,分小組合作,將學生群體分為若干個同質小組,引導小組內部的合作溝通以及小組之間的評價和反思,激勵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第四,設計舞蹈訓練層次,根據舞蹈技術動作的難度梯度,為學生設計層次化的訓練方案,引導學生從易而難逐漸提高訓練水平,并在自我突破中樹立自信,提高舞蹈水平。
三、結合崗位需求,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特點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今后就業方向是幼兒園,因此,舞蹈能力培養要結合崗位實際需求而側重于兒童舞蹈。因此,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要突出以幼兒為主體的舞蹈內容,彰顯學前專業特點,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在舞蹈課程構建中,應根據職業發展、崗位需求精心選擇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發展需要相契合。
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舞蹈教學內容構建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形象訓練,以便日后給幼兒一個感官直覺上的美。另外,根據師范生的舞蹈基礎,確定教學技術難度,確保舞蹈技術與學生身體素質相契合。其次,注重舞蹈形式的選擇,根據學前教育需要,對民族舞、兒童舞、形體訓練等內容進行設計,確保舞蹈內容能夠滿足幼兒的情感認知發展,為師范生的職業規劃奠定基礎。再次,注重對舞蹈課程結構的規劃,合理設計舞蹈課時,并對每一課時的教學任務進行明確規范,確保教學關鍵點,提高教師的教學規劃效果,為學生的訓練構建系統方案;最后,注重對學生舞蹈審美的培養,例如,在民族舞訓練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對傣族舞、蒙古舞、新疆舞等極具地域特色的少數民族舞蹈風格進行欣賞,了解其背后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音樂、服飾等,提高學生對不同舞蹈的審美能力,更是給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再引導學生如何將成人化的舞蹈動作通過創編轉化為適合兒童舞動,縮短學生轉換為教師角色的過渡周期。這樣的舞蹈內容設計和教學,才能有別于專業院校的舞蹈教學,進而形成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特色課程。
四、以舞蹈為媒介,提升學生藝術綜合素養
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師范生最終目的是培養優質的學前教育人才,為幼兒園輸送優質的幼兒教師,因此,提升職業素養成為了教學培養的重要目標。目前,在大部分高職高專學前教育舞蹈課程教學實踐中,學校、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層面,忽視了師范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與具體崗位的對接,從而影響了職業教育優勢的體現,限制了學生參與舞蹈訓練的主觀動機。針對此,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應立足職業教育特色,從學生未來發展角度出發,推動舞蹈教學模式的構建。
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舞蹈課程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第一,要利用教學演練活動強化學生的舞蹈實踐體驗,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觀摩互評的方式對各小組舞蹈作品呈現進行分析,并在溝通中積累舞蹈表演經驗。第二,組織校園文藝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和平臺,如舞蹈社團工作。通過舞蹈社團組織文藝活動,讓學生的舞蹈學習成果在表演中得到認可,進而鍛煉學生展示自我的信心與能力。第三,開展實習實訓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到當地幼兒園,觀摩或參與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如課堂的歌表演、語言領域活動的肢體配合 、一日活動的晨操、節慶活動的策劃指導等,使學生在專業與崗位的銜接中及時發現舞蹈方面的不足,并在實習中不斷提高職業認知與職業技能,提升藝術綜合素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舞蹈課程教學實踐中,學校、教師應根據職業教育發展特點、學前教育發展需要、崗位需求等,對師范生的舞蹈教育模式進行全面調整,堅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適宜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以舞蹈為媒介,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為學生的專業發展以及未來職業規劃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劉銘寶.新時期高校師范生舞蹈教學的發展與創新探索[J].黃河之聲,2018(7):119.
作者簡介:林萍(1971—),女,漢族,福建人,碩士,副教授,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