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合唱呼吸與共鳴訓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共鳴在合唱中具有重要作用。共鳴原是物理學上的專用名詞,即當空氣受到物體振動時,就會產生振動次數疏密而頻率不同的聲波,當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遇到一個適合它振動的空間時,就會產生共振作用,進而改變振動體原有的音色。這種現象,稱為共鳴。
【關鍵詞】合唱;呼吸;共鳴;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人體歌唱的“振動體”即聲帶,聲帶本身體積很小,如缺少共鳴發出的聲音是難以聆聽的。但是,如果有共鳴器官的輔助,歌唱者就可以發出富有磁性的、悅耳的聲音。
一、共鳴和呼吸在合唱中的作用
人體歌唱所涉及的共鳴器官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和頭腔。胸腔包括喉咽部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則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合唱過程中,由于音高及聲部不同的區別,這些共鳴腔的運用也是有一定不同比例的。一般情況下,低音區胸腔共鳴比例最大;中等音區口腔共鳴比例最大;高音區頭腔共鳴比例最大。男女低音聲部對胸腔共鳴的比例要求較大,男女高音聲部對頭腔共鳴的比例要求較大。
正因為以上共鳴腔體的運用比例不同及形變,使歌唱者的歌聲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音色:或高昂明亮,或雄偉粗獷。合唱團員若能夠將共鳴腔體的運用合理得當,那么獲得明亮且圓潤、各音區都富有穿透力的基礎音色就不是難事了。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類型作品對于音色要求不同,比如俄羅斯浪漫時期作品往往需要合唱團員,尤其是低音聲部能夠發出濃厚的帶有胸腔共鳴的音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作品需要合唱團員發出明亮且通透的音色;某些民族特色作品需要合唱團員發出壓抑且尖銳的音色。這就要求合唱團員除了具備良好的基礎音色外,更能夠建立對各自共鳴腔體強有力的調節機能。如果合唱團員共鳴腔調節的機能夠強,那么完美演唱各種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類型作品的可能性也就隨之大大加強,合唱團的曲目庫也就隨之擴展。
二、合唱的呼吸訓練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可見呼吸對于歌唱的重要性。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動力和基礎。歌唱時的呼吸與自然講話時的呼吸不同,講話時的呼吸是自然狀態呼吸,而歌唱呼吸則需根據歌唱時樂句的長短、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力度的強弱等狀態進行有意識的控制。要做到這一點,做好呼吸訓練十分重要。
?。ㄒ唬┱w呼吸訓練
全體合唱隊員同時進行先吸后呼,同時換氣,要求整齊吸氣與呼氣,整個合唱隊如同一人。這是合唱呼吸訓練時最基本、最常見的呼吸,也最容易檢查出全體隊員的呼吸狀態和方法是否正確。練習時,按指揮要求全體站立,并根據指揮的手勢動作吸氣,吸氣要足但不可過滿過撐,找好氣息的支點,氣下丹田,腰腹向外擴張,呼氣后稍做保持,再按指揮動作要求,用輕柔的“si”音去控制緩慢地呼氣。此時指揮要注意聽隊員整體的呼氣氣流是否平穩、均勻,檢查隊員呼吸動作姿勢是否正確,并根據氣息的長短反復加以訓練,逐漸提高隊員呼吸的能力。
?。ǘ┞暡块g交替呼吸訓練
以聲部為單位進行吸氣、呼氣、換氣,一般在復調的合唱作品中常運用此呼吸方法。要求注意聲部的整齊以及聲部間呼吸交替的自然。
?。ㄈ┭h呼吸訓練
以合唱隊員每個個體為單位,根據自身氣息量的長短作不同步的吸氣、呼氣、換氣。循環呼吸是合唱的呼吸、歌唱特有的方式,個人根據實際情況循環呼吸換氣,保證整體發音延續不斷,只要指揮手不收拍,就要在特定的時間內保持連續發音狀態。指揮可通過此訓練結合各種力度作技巧性的變化。在呼吸訓練中,還可以結合急吸緩呼、急吸急呼、緩吸緩呼、緩吸急呼等方式進行連、斷、剛、柔、快、慢及色彩變化等技巧的訓練,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合唱呼吸的方法。
三、合唱的共鳴訓練
人體的共鳴器官是有一定形變能力的,尤其是在聲帶以上的部分,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連起來組成類似管樂器的管身部分,從而形成了共鳴管。此外,共鳴管出口部分鼻腔和口腔,呈現出喇叭狀,這一形質是人類產生語言后長期進化所形成的適于發聲的結構。這些共鳴腔均具有一定的調節機能,以適應不同音色變化的需要。如咽腔部分,既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還可以拉長和縮短,從而使聲帶發出原音之中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作用:發低音時聲道拉長,低泛音成分擴大;發高音時縮短,高泛音成分擴大。再如口腔部分,上齒后的軟腭部分可以抬起或下壓,從而使聲帶所發出的原音音色改變:上抬時口腔容積增大,音色濃厚;下壓時口腔容積減小,音色尖銳。
?。ㄒ唬┛谇还缠Q的練習
口腔共鳴的獲得是要在發聲時口腔上下張開,笑肌上提,下腭自然放松,上腭上提。其基音是通過聲帶附近的肌肉群、軟骨和氣息的傳送,使聲波沿硬腭向上牙床方向推送。此時,聲波隨著氣息的推送離開喉咽部分向前流動,并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動,聲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引起共鳴。這種共鳴方式容易獲得明亮的聲音,但過多的口腔共鳴,容易使聲音出現“臼聲”。因此,一些中音區較多、開口音(如母音A、O)較多的作品片段較適合作為訓練口腔共鳴練聲曲。如:Set Meas aseal,《將我放你心上如印記》片段。這一作品為美國作曲家Rene Clausen 創作并于l989年出版的作品,片段中開口音較多且音區適中,因此對于合唱團員來說比較容易獲得良好的口腔共鳴感。
?。ǘ╊^腔共鳴練習
頭腔共鳴的獲得是在口腔共鳴基礎上,把聲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后移動,在把舌根下放的同時,提高軟腭和小舌頭,從而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增大,聲波沿著上腭傳遞向鼻咽腔、鼻腔和諸竇,引起共鳴。在發高音時,頭腔共鳴的作用尤為明顯。因此,一些高音區較多、半開口音(如母音U)較多的作品片段較適合作為訓練口腔共鳴練聲曲。如:(1)Matthew Harris創作的It was a loverandhis lass,《那是一個情人和他的姑娘》片段。作品中常常出現八度跳進,因此要求合唱團員迅速找到頭腔共鳴的位置感,以適應作品演唱需要。(2)意大利作曲家Giovanni Gastoldi創作的Sempre Amorisa,《期待愛情》片段。作品為文藝復興時期牧歌,音區較高且要求透明的音色,因此很適合合唱團員尋找頭腔共鳴感。
?。ㄈ┬厍还缠Q
胸腔共鳴感覺的獲得是使咽喉部做半打哈欠狀,發聲時,下腭自然放松并下垂,咽部適當打開,同時把在硬腭上聲波振動的反射點移向下牙床,使聲波在喉頭和咽部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再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唱低音區時,胸腔共鳴的作用極其明顯。因此,一些低音區較多的作品片段較適合作為訓練胸腔共鳴的練聲曲。如: Bogoroditse Devo, 《圣母頌》片段。選自俄羅斯作曲家Sergi Rachmaninov 創作的《晚禱》,音區較低,較適合尋找胸腔共鳴感。
(四)模仿各種不同音響從而鍛煉共鳴腔的調節機能
共鳴腔體調節能力的大小往往對合唱團演唱作品種類的豐富程度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啟發合唱團員積極調節共鳴器官從而適應不同作品的需要是必然的,如以下幾條作品片段,用來作為練習從而啟發合唱團員的聲音想象力往往會達到較好的效果。合唱要獲得整體聲音的統一,增進共性,關鍵在于擴展和運用共鳴。人說話或歌唱的聲音,是氣息作用于聲帶,通過聲帶振動而發出的,但人的聲帶受氣息作用后發出的聲音是微弱的,當它通過人的胸腔、口腔、咽腔、鼻腔、頭腔等共鳴腔體的振動和反射,得到充分共振時,音量就被放大,音色得到改善,且穿透力隨之增強,這就是共鳴。歌唱時,狀態越積極,機體越協調,共鳴就越大、越好。如: Double double toilandtrouble, 《不辭辛苦》片段,由芬蘭作曲家Jaaklco Mantyjarvi 于1984年創作,由于作品描述了巫婆念咒的場景,故合唱團員需要調整共鳴腔,以發出干癟、怪異的音色。
總之,合唱中的聲音訓練方法要根據合唱團成員組成的不同、演唱作品的選擇適當的聲音訓練,但基礎練習都不應忽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