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地區漢畫像中袖舞的文化探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漢代歷史璀璨輝煌,文化發展絢麗多姿。袖舞藝術伴隨著繁榮的經濟和燦爛的文化蓬勃興盛,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品格和多元的文化面貌。淮海地區作為漢文化發源地的輻射區域,自古以來便具有濃郁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本文通過對淮海地區漢畫像中袖舞形象的研究,嘗試追尋漢代袖舞中蘊藏的思想內涵和文化精神。
【關鍵詞】淮海地區;漢畫像;袖舞;文化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漢代作為歷史上國力強盛、文化發達的時代,奠定了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精神文明。這一時期,樂舞藝術絢麗多彩,成就十分矚目,樂舞種類、內容、形式結構以及文化思想均取得了很大突破?;春5貐^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多彩。同時,淮海地區作為漢文化發源地的輻射區域,出土了大量的歷史文物,漢畫像資源十分豐富。漢畫像中的題材內容繁多,包羅萬象,是一部漢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研究漢代文化的寶貴資料。同時,它也為漢代袖舞的研究提供了真實形象的歷史實物資料。透過漢畫像中刻畫的袖舞情況,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探尋袖舞中蘊藏的思想內涵和文化精神。
一、淮海地區的概況
《新華詞典》詞條解釋:“淮海,指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連云港西南(舊稱海州)帶的地區。包括蘇、魯、豫、皖四省的各一部分”。所以,淮海地區的“淮”即指淮河,“?!币话阒富春又梁5胤秶;春5貐^是蘇、魯、豫、皖四省的交匯區域,主要包括蘇北、魯南、豫東及皖北地區。這里地形多為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氣候溫和適宜,人口較多。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為該地區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淮海地區是具有相同的文化模式和同一類型文化的地區。所以,淮海地區漢畫像中的漢代袖舞藝術自然也昭示了一部分地域性文化的精神風貌。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地域性文化僅僅是對漢代袖舞的部分影響,在樂舞文化發展迅速,交流頻繁的漢代,袖舞更多的展示出了共通的藝術特色。這也是袖舞藝術得以長足進步的可貴之處,它不僅能夠演繹出共通的藝術特色,也保留了部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淮海地區漢畫像中的袖舞
漢代在中國封建制度初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民庶康樂,社會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大一統的社會環境為漢代樂舞藝術的繁盛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成就了漢代浪漫、自信的人文精神。漢代袖舞作為漢代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呈現出如日方升的大好趨勢,譜寫了中國袖舞的主旋律,創造了中國袖舞史上為數不多的盛況。后世中的各種舞蹈體裁和樣式在漢代舞蹈譜寫的畫卷中幾乎都能找到淵源所在。漢代人舞蹈意識和舞蹈表現性逐漸增強,袖舞藝術呈現出多樣化、多形式、多規模的空前盛況。
漢代袖舞長袖繚繞,身姿輕盈,翩然起舞,即是歷史的鐫刻,又是藝術的書寫?;春5貐^豐富的漢畫像石磚、舞俑、漆器、玉器以及其他物品為袖舞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舞人的衣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筒袖、疊袖、喇叭袖、巾袖等多種,不同的袖式演繹不同的袖舞風格和意蘊。袖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袖舞作為獨立節目單獨表演。這種情況在漢畫像中很常見。第二類是袖舞作為綜合表演的一部分內容,穿插在其他節目中表演,或與其他節目同時表演。這種情況在漢代“百戲”中經常出現。漢代袖舞的表演規模依據表演場地的大小或相應的要求可大可小。獨舞、雙人舞、三人舞或群舞的形式在漢畫像中均有出現。
三、淮海地區漢畫像中袖舞的文化精神闡釋
在漢代,袖舞不僅是舞姿和技藝的演繹,更是歷史時代文化的闡釋。舞人“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庇镁b約的舞姿和高超的技藝,傳遞文化的種種訊息。
?。ㄒ唬├寺裣伤枷朐谛湮柚械捏w現
《漢書·郊祀志下》曰:“元鼎、元封之際,燕齊之間方士嗔目扼掔,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術者以萬數?!绷碛?,宣帝亦好神仙,時京師附近有仙人、玉女祠,又立五龍山仙人祠及黃帝祠。富庶的漢代經濟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得以保障,促使思想和精神上的追求愈加強烈。因此,在兩漢之際,神仙思想興盛,神仙方術影響甚廣,上下階層,莫不沉溺于其中。它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長生不死之道和羽化升仙之事。漢初時期統治者推行以無為治國,休養生息,奉行黃、老之術。漢人的神仙思想及天人意識與當時尊崇黃、老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漢畫像中的云紋、星宿、西王母、伏羲、女媧等具有濃厚道家色彩的神靈、仙人、羽人圖像無不反映出漢代人神仙思想的精神文化。
漢代舞蹈藝術中體現出濃重的神仙思想,漢代人把生命存在意義的終極思考寄托于神仙想象上,并將其以藝術形象加以呈現。漢代袖舞輕盈飄逸、自信灑脫的藝術特點,正是浪漫的仙游思想在袖舞中的體現。舞蹈者以輕盈的體態和多變的衣袖表現仙游的浪漫思想,在動靜之中回旋繚繞。袖舞借助于衣袖的飛動和肢體的配合,實現思想情感的表達和浪漫的神仙幻想寄托。袖舞時衣袖翻飛,身體配合,騰踏逶迤,似游于天地之間,又似踏于星斗之上,在舒袖輾轉與騰挪跳動之間表現浪漫的神仙思想。
?。ǘ┤寮叶Y樂思想在袖舞中的體現
漢代以儒家仁政思想作為立國政教之本,加強禮教文化建設?!岸Y樂治國”思想的推行,促使樂舞內容進一步發展。樂字中固然是以歌舞為重,禮字中含有舞的成分也不在少數。漢代是一個重視樂舞藝術的朝代,禮樂思想由儒家提出,推行至整個漢代,在樂舞發展史上影響深刻。儒家文化產生于齊魯之地,而淮海地區中恰好包含山東部分地區,正是由于臨近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原因,袖舞也因此受到禮樂思想更直接的影響。
淮海地區中很多漢畫像均是對禮樂情況的刻畫。從袖舞演出的規??梢钥闯?,漢代人在制禮作樂上的能力較為突出。一些重大的活動場面,袖舞的人數較多,而小型的活動人數較少,特別是家庭或民間小聚上。此外,儒家還注重樂舞對人的內在情感的感化、陶冶作用。所以,漢代袖舞也更注重情感的表達,它以舞蹈的形式來抒發情意,又以舞蹈中的情意教化世人,兩者相互作用,達到樂政相通的效果。 ?。ㄈ疤烊烁袘彼枷朐谛湮柚械捏w現
“天人感應”是由漢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人與天交互感應的命題。董仲舒認為,“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天生萬物”以自然現象為外貌有意志的存在于世間,“為人者,天也”?!疤烊烁袘钡睦碚摶A是“天人合一”,人們認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是合一的,即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人們相信天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人與天之間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相互感應,進行溝通與交流。漢畫像中的游龍、鳳凰、麒麟、靈鳥等象征吉祥的動物形象占據了漢畫像的大量篇幅,這些象征著吉祥的動物被刻畫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圖像中,其實也可能是“天人感應”的側面體現。這些靈物在真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它們是人們依據現實中的動物而構想出來的象征祥瑞的圖騰,人們寄予圖騰靈物以特殊的能力,希望通過它們可以與天地傳遞信息,交流互通,實現“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以一種無形的氛圍逐漸進入人們的意識形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漢畫像中的袖舞形象同樣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精神。“矯若游龍”“踴躍旋舞”,人們通過衣袖的延伸,寄予衣袖以特殊的力量,在輕盈曼妙的舞動中化身為游龍、鸞鳳、靈鳥……連接天地,溝通交流,冀盼祈求美好的生活。
四、結語
漢代袖舞的發展歷史淵源流長,上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舞”,下至現今戲曲藝術中所用的“水袖”,均與漢代袖舞存在密切的聯系。通過對淮海地區漢代袖舞的文化探源,更清晰地窺探漢代袖舞所反映出的多元的文化思想和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季偉.漢代樂舞百戲考述[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3(4).
[2]顧穎.漢畫像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7(6).
[3]朱存明,安宇.淮海文化研究[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11).
[4]吳金寶.漢畫像樂舞藝術的區域文化特征[J].南都學壇,2006(3).
[5]沈陽,徐欣寧.從漢畫像石看徐州漢代舞蹈的審美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3).
[6].歐陽明月.淺析淮海地區漢畫像中袖舞的形態之美[J].戲劇之家,2018.
作者簡介:歐陽明月(1993—),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樂舞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