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李斯特《侏儒練習曲》的創作風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他們所創作的作品都以個人情感為主,蘊含著作曲家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特征,不再延續古典時期嚴格的、程序化的創作風格。其中,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侏儒》曲中就體現出浪漫派的音樂特點,具有明確的標題音樂,樂曲中還發現一些樂段大量運用裝飾音,音樂音響上有著相似之處,如和聲色彩豐富飽滿,織體變化多樣而且密集,調式調性突然的轉變,節奏組合的特別,還有一些技巧上的處理,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幅度也增大了,甚至達到了夸張、極端的地步等。
  【關鍵詞】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李斯特;《侏儒練習曲》;曲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眾所周知,在西方音樂中,每個時期的音樂風格都有所不一樣,都有獨自的特征,而浪漫樂派的音樂特征最明顯的是強調主觀情感,尤其是對“情”這一強烈的個性化情感在音樂中表述;此外,他們不同程度地傾心于標題音樂,其構思常常以文學、舞蹈、繪畫等其他姊妹藝術的內容為基礎,甚至為了強調表現意圖而添加明確的標題;最后,一些創作作品的音樂素材因受到作曲家當地民族民間音樂色彩的影響,從而促進了民族樂派的產生。不僅僅這樣,在浪漫主義時期,鋼琴技巧的發展將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推向了鼎盛時期,作曲家們把鋼琴的技巧和表現力都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形式,浪漫時期的風格音樂在形式上表現的自由而無拘無束,大多音樂旋律具有抒情性、歌唱性,在音樂材料中大大增加了民間民族音樂的特點,且具有鮮明的標題性,大多數音樂與大自然密切結合,表現出強烈的個性和民族性。
  該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匈牙利樂派的李斯特的《侏儒練習曲》,通過閱讀查找有關文獻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浪漫樂派中鋼琴技巧的發展,可知這首鋼琴曲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創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特征
  在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音樂進入了浪漫主義時期,這也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后發展起來的重要音樂樂派。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們都沉醉于個人情感的主觀體驗,在這點上,打破了古典主義的傳統局限,擴展了曲式的結構,且變得自由。在創作手法上,半音化或不協和音的使用增多,調性上更多引用了遠關系的規模,大膽運用革新創造,和聲的變化,節奏的復雜多樣。不僅僅這樣,這段時期更加重視音樂和文化等姊妹藝術的聯系,這種聯系在藝術歌曲和標題音樂中得到了重要的體現,如李斯特的《侏儒練習曲》體現出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特點。
  二、作品結構特點比較
 ?。ㄒ唬├钏固亍顿寰毩暻返膭撟鞅尘?
  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是一位偉大的鋼琴家,他的一生主要為鋼琴獨奏音樂會而創作作品,這因受到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會上以魔術般的高超技術和激情的藝術的影響,從而他一直想把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的高超技術運用到鋼琴上,這也是李斯特的一個人生目標,因此,他在音樂的音色上運用了不同的音型,如在作品中添加了倚音、八度音、快速的音階和裝飾音等,讓音樂的音響色彩更加豐富多彩。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李斯特終于取得了成功,他的大量作品豐富了鋼琴作品的數量,超越了以往的鋼琴家,還超越了自己,大膽地運用新的音樂素材,其中《侏儒練習曲》是《兩首音樂會練習曲》中的一首鋼琴曲,是李斯特在1862—1863年間創作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大大提高了當時演奏鋼琴家們的技術要求,挑戰著當今鋼琴技術水平。在他的旅行中所創作的作品,有些樂段依然讓人難以忘懷,主要是因為他的鋼琴作品不僅是為了單調的練習技巧和炫技,而是把具有情感化的藝術與高超的技術相結合,使得作品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具有鮮明的標題性。
  1.曲式分析
  李斯特《侏儒練習曲》是一首樂曲活潑、輕盈的諧謔急板,主要由復合拍組成的舞曲節拍,如6/8和9/8節拍的相互交替,在速度的巧妙變化中創造出侏儒跳舞時美妙的旋律。其中,大量使用了力度記號,如f、mf、ff、p、mp、pp等,還使用了表情符號,如poco rallent、sempre、piu cresc等。節奏的變化,旋律常運用多種音符加休止符,使曲子更具有活力和形象性。全曲結構圖如下。
  從上面的曲式結構可看出,這是一首帶有再現的多段體樂曲。
  引子:一共由四小節組成,作曲家運用#f小調的調性以快速且帶有倚音的頓音奏法描繪了侏儒的特點,即身材矮小、腿腳短、步伐小但動作敏捷、非?;顫姟W詈蠼Y束音在主調的屬音上結束,為下一個樂段A樂段的主音做準備(如譜例1)。
  A樂段:A樂段為整首樂曲的主題部分,是由四個樂句的方整式結構構成,主題材料單一,且音樂的旋律與引子的音樂材料基本相似,都帶有倚音和頓音的演奏法,深刻表現侏儒的性格特點,A樂段中的開始到結束的調性統一,最后結束音用無解決的增三和弦(還原fa la dol)進入到下一個樂段(如譜例:2)。
  B樂段:是三句式規整型樂段,該樂段出現了新的材料,調性和節拍發生了變化,由6/8改換成8/9拍,調性以大小調的關系從#f小調轉到A大調,同時屬于并置型樂段,且旋律線變得悠長且具有歌唱性、清晰、流暢,音樂旋律隱含在上聲部的最高音,這與A段運用倚音旋律與B段快速的音流間的交替的出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譜例3)。
  此后,經過連接部又轉為#f小調后,引子再現—A再現—B1是對之前的引子—A—B的一個重復變化,音樂的主題材料基本一樣,陳述的內容也基本一樣,從樂譜的調號可發現,調性有所變化,其中,在69小節到76小節的連接部由關系大小調的調性轉為g小調,且小節數比前面連接部的小節數有所增加,使得樂段內容更加豐富,節拍也有所改變,該樂段的結束音在主調的屬七和弦上終止(如譜例4)。
  C樂段:此樂段的音樂表現與A樂段的音樂表現感覺有相似之處,都以頓音的演奏法描繪侏儒動作靈活的特點,但音樂帶來了新的材料,屬于樂曲的展開部,作曲家發展出全新的樂思。在第84小節中左手的伴奏有明顯的特點,保持在同一個音的伴奏型進行,這也是李斯特演奏技中最重要技法—輪指法,這種技巧法使得整首樂曲更具有形象性,音樂的表現力更強(如譜例:5)。
  D樂段:由C樂段的g小調又回到了樂曲的主調#f小調,它是C樂段中引申出來的一個樂段,材料一樣,剛開始的低音部在主調的屬音的連續音,以輪指的奏法進行(如譜例6)。
  隨后,B2樂段的再現出現,與B和B1樂段的音樂材料一樣,陳述的內容也一樣,就是在調性上又一次發生改變,與D樂段的#f小調以同主音的關系轉到#F大調上,并且一直保持這調性結束全曲。
  在李斯特的這首鋼琴作品中,調性和節拍的轉變,呈現出不穩定性,和聲轉調的近關系調性運用的特點,反映了他的作品中具有強烈的戲劇表現力。
  三、結語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無論是從節奏、旋律和音色來講不再延續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追求情感自由奔放,個人思想情感強調這濃厚的蘊意,作曲家們的創作手法傾向于幻想和夸張的表現,音樂素材對描繪大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民間民族的藝術文化有密切的關系,體現出不同作曲家追求個性的特征和愛國精神,在研究的內容中即可深入體會到來自匈牙利國家的李斯特作品中都具有濃厚的鄉間風情。
  總之,這位著名的作曲家——李斯特,他把鋼琴音樂推向了鼎盛階段,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標題音樂”,為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創作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魯寧,呂巖,雪妮.鋼琴名作賞析[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余志剛.西方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吳祁蓉(1989—),女,廣東省珠海市,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