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歌唱中聲情并茂的基本規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歌唱中聲情并茂的情感流露一直來以來作為考驗歌者演唱技巧的重要方面。聲情并茂的意韻在歌唱中的體現尤為典型且頗具藝術性、舞臺表演性。在運用科學的發聲技巧的同時需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身文化素質能力、道德內涵修養,并對歌曲的內在意蘊以及作曲家所要表現的主體情感作深度的情感思考。這個過程是長久性的學習實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歌唱者不斷地理解學習。如何恰用聲情并茂的基本規律來服務歌唱,美化演唱的舞臺藝術性。本文將淺析聲情并茂的基本規律,展望其對聲樂實踐發展的科學前沿性。
【關鍵詞】歌唱;歌唱情感;聲情并茂規律;歌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自古至今,歌唱一直作為人們茶余飯后享樂的藝術形式。追溯歷史長河中的聲樂發展,大約在三個時期達到高潮。隋唐以歌舞大曲、胡樂為主要發展形式,關于聲樂的闡釋尚未成體系;宋明清朝,由于市民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戲曲、小說是當時最主要的藝術形式,聲樂發展歷經了依曲填詞的宋詞元曲直到后來的戲曲小說出現,對聲樂的發展的市民階級性有著很大的民俗效應;民國至現代,以聲樂演唱為主,附帶舞臺情感表現力,借助西方聲樂中的共鳴技法與氣息的把握,對整個中國聲樂的發展有著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的引導作用。至此之后,中國的聲樂發展不斷兼收并蓄,更加科學的發聲技巧演唱方法被人們借鑒并使用。
在聲樂演唱中,歌唱者以純熟的技巧演唱并輔以真摯感人的情感,產生悅耳動聽的音色、唱腔和觸動人心的感情,融于一體所唱出的美妙歌聲,稱之為“聲情并茂”。本文將淺析初探歌唱者恰用聲情并茂的基本規律特點,分析把握歌曲內容和情感載體抒發,做到聲情并茂的聲樂演唱。歌唱中對聲情并茂基本規律的探析有利于聲樂演唱者在實踐中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表達特點與獨特情感,對歌曲內容恰當詮釋與完整性的演唱有很大的引導作用。
一、聲情并茂的定義及情感把握
歌唱是由聲音條件的表達與情感內涵流露相互作用形成的藝術,二者相輔相成。較好的聲樂技巧,輔之以作品情感并加以剖析,將二者恰融,能使聽眾的內心產生共同的思想反映與共鳴。因而一名優秀的歌唱者會自然地將歌唱技巧與情感流露巧妙結合,發揮聲樂藝術性的魅力,將真摯情感融入歌曲中,才能恰如其分高水平有質量地將作曲家的中心思想流露。
(一)聲樂演唱中聲情并茂的定義
1.歷史文獻闡釋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边@是《樂記》對聲情并茂的闡述。身心與聲音之間的關聯是本質與外在的體現,將內心情感寓于歌曲外在表現之中是對聲音的寄托。情動于中,自然而然的情感醞釀在內心之中;故形于聲,即對情感的外在表現體現于聲音之中,二者相輔相成,彼此作用。情感是人類對外在事物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它是聲樂演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藝術體現。珠泉居士在《續板橋雜記·張玉秀》中寫道:“余于王氏水閣聽演《尋親記·跌包》一出,聲情并茂,不亞梨園能手。”聲情并茂在文獻中引申為美好,是演唱者在演唱、朗誦過程中,對其動人音色、唱腔和表達的情感的形容。在當時,這種情感狀態與表現生動的歌唱特點對聲情并茂的含義有定向性的規范。
2.現代學者觀點
綜觀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已作為當代歌唱家以及學習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類媒體效應對傳播依賴性高的聲樂藝術產生較大影響。新世紀,在新的社交媒體與聽眾喜好轉型的影響下,聲樂藝術也面臨著一種轉型適應期。從唱法理論到唱法實踐都有新的轉型方式,這些轉型實踐推動我們向更具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靠攏,既能保持自身獨特個性又能緊跟時代需求與國際接軌,同時將聲情并茂演唱的特點規律恰當運用,這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聲樂轉型期。
?。ǘ扒榕c聲,技與藝”的恰當把握
在聲樂訓練過程中,實踐者過多注重對歌唱中的呼吸方法、共鳴腔體以及發聲方法等方面的技能訓練,較大程度上忽視了對歌曲內容情感、文學性含義作深入剖析和揣摩??茖W方法訓練下的好聲音條件固然重要,但抒發內心的情感流露同樣具有重要地位。
一名優秀的歌唱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綜合修養,如對作品文學內涵的理解,對音樂的悟性,對生活細節深刻的理解共識等,做好這些才能將有內涵的歌曲內容傳達給聽眾,使之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但回歸歌唱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的歌唱者只是一味地按照曲譜演唱,生搬硬套,較大程度上忽視了對歌曲的相關背景,體現在歌曲演唱中的結果便是演唱時毫無情感可言,并不能達到藝術效果。甚至有些歌唱者在演唱實踐過程中一味地追求高音、大作品等。更為顯現的是缺少情感的表現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修養所造成的。
二、如何在歌唱中恰用聲情并茂基本規律
(一)如何在基礎訓練中注意方法與技巧應用
在聲樂學習中,最首要的是正確的發聲技巧和科學的嗓音訓練,且聲帶肌肉靈活性發聲條件的優劣性也是參照的重要標準之一。
1.正確的呼吸方法是基礎
呼吸作為歌唱中不可或缺的條件,它與歌唱中的發聲、“氣沉丹田”的訓練方法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呼吸方法是聲樂學習的重要條件,是一首歌曲字正腔圓地演唱的基礎,也是“聲情并茂”舞臺表現性的重要條件。在歌曲演唱實踐中,最重要的莫屬呼吸的技巧運用,結合正確的運用呼吸方法,并加以科學訓練,才能聲情并茂地演繹歌曲的內在魅力。
2.自身歌唱能力的提高
在歌唱中,我們要不斷完善自身演唱的技術方法。與此同時,要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內涵、創作風格、曲式特點、共鳴氣息等,從而對作品的演唱有情感傾注的效果作用,從而更準確地演唱歌曲的內涵,頗具視聽藝術美。 3.自身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
綜合素養的提升從文化底蘊積累開始,再到之后的美學思維培養,心理學上的情感調控等。在平時生活中應加強對各領域知識的跨學科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美學修養、文學功底修養以及道德修養等。通過這樣的積累,為我們準確表達歌曲情感做鋪墊,將聲情并茂的特點恰當運用在歌曲演唱中。
?。ǘ┬误w表達及表演因素的重要性
聲樂表演中還要有表演因素的存在,表演實踐中既要有形體舞蹈等外在因素的襯托,又要有使人身心愉悅的特點,這樣才能達到表演的效果。聲樂表演是視聽感官的結合,除了擁有美妙動聽的聲音外,還需要恰當配合肢體的表演動作,以增加歌曲演唱的舞臺性效果。表情作為人內心情感流露的真實寫照,具有舞臺表現的夸張性以及藝術再創造性,不僅是個人基本情感的寫照,更是對聲樂表演者舞臺表現力的魅力值提升的關鍵點。
?。ㄈ┞暻椴⒚疽幝审w現
1.文學是聲情并茂的載體
“音樂與文學從表面上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藝類型,音樂通過音響的組合達到表現目的,而文學則通過語言的手段去達到。但是,語言與音響在表現形態上又有某種一致性,即它們都是通過聲音展示出來。盡管文學最終形成的是一種語言的符號方式,即通過文字把語言的表述記錄下來,但它畢竟是可以朗讀的,人們未經閱讀,單從有聲語言的表述中也完全可以完成對一部文學作品的欣賞。民間口頭文學就是最好的例證。”
歌曲中的詞作家往往具有深厚的功底及豐富或獨特的人生經歷,相較于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它與旋律調性結合,與文學語法技巧中的押韻、詞韻關聯很大。因而,文學作為音樂創作的素材,也是實踐中聲情并茂體現的最終載體。
2.“情由心生”的個性抒發
個人閱歷與真實生活情感在歌曲實踐中是歌唱富于生命力、藝術創造性的巨大支撐。結合現實來看,人類的生命履歷也是有限的?;赝麣v史長河,有大量豐富且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同的音樂作品的情感特征是豐富多樣的。辯證地來講,歌唱中的情感可以直接源于個人經歷,更多的可以通過問詢親人、不斷地實踐來具體了解,這樣可以增添對缺失情感方面的彌補,同樣具有感人肺腑的一面。
3.作品理解與二度創作
音樂作品是作曲家的第一思想情感體現,不僅局限于樂譜的記錄或是譜面音符,更多的是對內心思想情感的再現和對社會、人類情感思維的反映,與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它更加具有藝術性,能夠與舞臺藝術結合,同時具有緩解緊張、引發群眾共鳴的共通性。這種處理方式使原有作品更加富有人文情感,增添了演唱者的個人思想,使音樂作品更加光彩煥發。歌唱者的個人思想情感來源于人生閱歷的體悟和情感碎片的積累。在歌唱作品時,歌唱者需要按歌曲情感的真實寫照,將生活片段中所儲存的那些樸素的生活情感調動起來,將其適當地與歌曲情感的總體流露相互照應。在最終的聲樂實踐中,體現出來的便是歌唱融合了歌曲的情感內涵與歌唱者真切思想情感,這樣的情感為聽眾營造一個全新的視聽形象。歌唱時流露的情感是與藝術結合后的情感產物。融合歌曲情感與個人生活情感創造出歌唱情感,這是最能體現二度創作創造性的方式。
三、結論
通過探析聲樂演唱中聲情并茂的表現特點、運用方式、基本規律等,我們對其有了初步的認知。在舞臺藝術的實踐中我們知道,單純的技巧唱段已經不能使聽眾的視聽享受率達到極致,它必須與心理學、表演藝術、文學素養等相結合。需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提高綜合素養與人文情懷,同時加強對專業技巧唱法的掌握。在聲樂實踐中,聲情并茂地將歌曲情感、作曲家中心思想以及個人思想情感的二度創作等真情實感的流露再現,這是一個專業歌手所要經歷的最關鍵的一道考驗。
在今后的學習實踐中,把握歌曲真摯情感流露以及歌曲演唱的特風格,并加以基本規律的運用,才能夠為日后的聲樂演唱發展作長遠的優勢引導。
參考文獻
[1]余篤陽.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楊仲華.聲情并茂唱演俱佳綜合全面—論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美學規范[J].中國音樂,2005(2):28-38.
[3]魏健.淺談聲樂表演中的聲情并茂[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2):133-134.
[4]毛蕾.淺談聲樂演唱中的聲情并茂[J].大眾文藝,2013 (1):8.
[5]王次炤.音樂與文學的藝術類同性[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3):17-23.
[6]劉和剛.歌唱情感探尋——以兩首親情題材歌曲的演唱為例[D].江蘇:南京藝術學院,2010.
作者簡介:李宛燭(1998—),女,四川成都人,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在讀本科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