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發聲的三個關鍵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歌唱的科學發聲是歌唱學習的基本問題和重點問題。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把握住發聲訓練的關鍵點,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明白正確發聲的要點,也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的聲音問題。本文即淺析歌唱發聲需要注意的三個關鍵點:氣息的支持、咽腔的狀態、聲音的位置。
關鍵詞:歌唱;氣息;咽腔;聲音安放
每個歌者都會在學習演唱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發聲技巧的問題,比如:氣息浮、聲音擠、聲音空、換聲區破音、聲音不圓潤、聲音不集中等等。這些問題不僅是大多數初學者會遇到的問題,也是一些有經驗的歌者被困擾的問題。如果孤立的看待這些問題,聲樂學習只會越來越難,發聲的體驗雖然比較抽象,但都不能脫離發聲機理的關鍵點,想要更有針對的解決聲音問題,就需要明確地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抓住決定歌唱基本運作的關鍵點。本文認為,歌唱學習最需要注意三個關鍵點:氣息的支持、咽腔的狀態、聲音的位置。在教學中把握住這三點,不論對教師有效教學,還是對學生清晰理解都非常重要。
一、氣息的支持
有支持的聲音,就像是有線的風箏一樣,我們可以自如控制風箏飛高飛低,關鍵就在于:手里有沒有握住風箏線。這條風箏線就好比歌唱時的氣息通道,也就是“氣柱”或者說“聲柱”。手里握的力,就是支持氣柱的關鍵。學習聲樂的時候我們常聽到“氣息無力”、“聲音飄”、“肺活量不夠”等等說法,其實都是在說一回事兒,就是握住線的手不夠有力。這個力,其實就是橫膈膜和小腹對抗的力,這就要說到歌唱的氣息支點了。
在學習唱歌的過程中,大部分人知道應該用胸腹式呼吸,但卻不知道氣息支點在哪里。其實,氣息支點主要在橫膈膜,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曾讓歌唱者體驗,吸氣時橫膈膜就像一條腰帶,圍在我們身體一圈,吸氣的時候它要很有力的擴張,這感覺其實就像練氣功所說的“氣沉丹田”,也像是蹲坑使勁兒的感覺。橫膈膜是非常關鍵的部位,它位于胸腔與腹腔之間,也就是,雙肺之下,胃部之上,我們可以找最下面兩根肋骨交匯的尖,那里就是橫膈膜的位置。橫膈膜會隨著呼吸運動作上下運動,當我們吸氣時,肺部擴張會將橫膈膜向下擠壓,為了保持住吸氣的狀態,小腹要用力向外擴張,后腰會有上提的感覺。這樣小腹擴張上提的力和肺部擴張擠壓橫膈膜的力在橫膈膜形成一個對抗的力的感覺,這就是氣息的支點。氣息的支點對歌唱者至關重要,如果氣息支點模糊不清,喉嚨就會產生多余的力,就會影響聲帶閉合,聲音也就不會漂亮。
我們經常聽到老師說用氣唱,其實就是讓我們在氣息的支持下唱。澳大利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1926~2010)也說過:“必須控制氣息的流通渠道,要控制好讓氣慢慢放出去,要阻止氣息跑得太快,這樣就是在氣息上唱,而不是用氣息來唱?!盵1]這句話也是在強調,聲音要在氣息的支持下發出。而氣息的支持,就是小腹擴張上提和肺部擴張向下擠壓橫膈膜,在橫膈膜上形成兩個對抗的力,這兩個力使橫膈膜像一個平臺,支持著聲音。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力任何一個過大或過小,也就是兩個力不是對等的力,支點都不會感覺清楚。氣息支點不清楚聲音就不會集中,唱歌的人也會覺得費氣。只有對抗的兩個力度平衡了,才會覺得沒有多余的力,氣息用的正好,聲音也就集中了。
二、咽腔的狀態
咽腔的狀態也是歌唱時必不可少的一點,是漂亮頭聲產生的關鍵。咽腔包括三部分: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假如,把歌唱的動作比作飛機起飛,那么,氣息是飛機的動力系統,咽腔就是飛機的駕駛艙。駕駛艙的形態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可以改變么?顯然是不能的。也就是說,咽腔的狀態,是從始至終的,不能改變的。很多人說“打開喉腔”,也有人說“打開喉嚨”,其實目的都是保持咽腔的興奮狀態。這個狀態最常用的體會方式就是半打哈欠,也就是剛要打哈欠的時候;也可以體會想打噴嚏之前的感覺,這兩種感覺產生的時候,人的肌肉狀態最放松,喉頭下降到最合適位置,硬腭和軟腭也抬到最合適位置。同時,鼻子會發酸發漲,感覺鼻梁撐起,鼻咽腔整個興奮起來,頭皮都感覺仿佛被人拎了起來。這時候,整個咽腔肌肉群在最放松的狀態下保持擴張,這就是唱歌最需要的狀態。
有一點要非常注意,那就是切記“打開喉嚨”不是“打開聲帶”。沈湘老師曾非常強調這點,打開喉嚨不是打開嗓子、打開聲帶,這樣是錯誤的,產生的是漏氣的聲音,會對聲帶邊緣產生摩擦,破壞聲帶。我們追求喉嚨的打開,目的就是讓聲帶用最合適的閉合力度,發出共鳴最大的聲音,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當喉部肌肉擴張的時候,聲帶振動就有了產生共鳴的空間。就像提琴一樣,琴箱一定要是空的,有空間才會有共鳴,任何樂器都需要這樣的音源箱,也就是音響。而且,這個腔體一定不能變來變去,一定要固定住,帕瓦羅蒂曾經形象的比喻鼻咽腔這個部分為“共鳴盒子”,既然是盒子就是固體的,是不能來回調整改變形態的。事實上,歌者應該能感覺到咽腔整體狀態越來越積極、越來越興奮,這樣才是做到了狀態不變。
如何在歌唱的過程中一直保持打開并且狀態不變?就需要從頭到尾保持半打哈欠的狀態,我們每次唱之前,都要想到這個感覺,帶著這種感覺唱。著名歌唱家卡魯索(Kalusuo Enrico Caruso,1873-1921)這樣說過:“想得到真正的、純粹的‘發聲’必須有意識地從前面至后的打開喉嚨,因為喉嚨是個通道,聲音必然從此通過,如果她不能充分地打開,就不能發出豐滿、圓潤的聲音。喉嚨還是呼吸的進出通道,如果把它關閉了,聲音就會往別的通道上擠,或者還沒有出來就憋了回去?!盵2]我國著名的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在上課時讓學生想象:往嘴里扔豆時,突然張大嘴去接的時候口腔、喉腔打開感覺,其實就是去體會打開喉腔的感覺;還有的老師讓體會驚訝或者驚嚇;也有的老師讓體會嘴里含個湯圓唱,含個冰棍兒唱。其實,無論是打哈欠、張嘴接豆,還是驚訝、驚嚇、含湯圓……都是為了讓歌唱者體會到打開喉腔的感覺,但打開喉腔絕不是一瞬間就可以了,而且從頭保持到尾,這需要歌唱者反復去體會,讓肌肉形成記憶。 三、聲音的位置
聲音的位置,也可以說是聲音的安放。它不是真的讓聲音放在什么位置,或者用哪個位置發聲,而是歌者為了調整聲音色彩,而需要用的一種感覺、一種想象,感受自己的聲音好似在哪個位置振動。《嗓音的安放》[3]提到了聲音安放的十個位置,并提出這幾個安放的位置要看每個歌唱者的聲音的具體情況,單獨只練一個位置都會太過極端產生問題。當然,本文認為,調整聲音安放位置的前提是:氣息支持和喉腔打開?!渡ひ舻陌卜拧愤@篇文章中也提到:“有一件事必須記住,安放或幾種聲音的練習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呼吸器官中的情況。因此適當地呼氣應該是我們首要并且是經常需要關心的事?!甭曇舭卜诺奈恢貌煌?,就會產生不同效果的聲音,現在存在很多種唱法類別,如: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態唱法等等,決定這些不同唱法的要素之一,就是聲音不同的安放,或者說,某種唱法在某一個位置的安放注意的更多一點。
聲音安放的位置可以在胸口、唇齒、鼻腔后面、眉心、額頭、頭頂、軟腭、后頸根部。教師經常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某個聲音安放的位置,但教師一定要清楚這幾個安放的位置,并根據學生不同的聲音狀態做相應的調整。比如說,如果聲音安放在上下唇齒邊緣上,聲音就會“靠前”,但如果只強調這個位置,不和其他功能結合在一起,聲音就會沒有音量,比較淺,出現“白聲”。胸骨的上部邊緣是個非常重要的聲音安放位置,可以說一開始學唱的時候,在唱中聲區時,應該大部分時間重點強調這個安放位置,因為它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深喉位的感覺。沈湘老師說過,感覺聲音響在胸口第二顆紐扣的位置。[4]《嗓音的安放》中提到這個安放位置是使聲帶閉合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沈湘老師稱這個位置為聲音的支點。
唱到高聲區的時候,在小字二組f或g的地方通常就需要“掩蓋”?!把谏w”也稱為“關閉”,沈湘老師曾解釋“關閉”就是不再用中聲區的腔體,聲音帶上一個o、u的音色,這樣頭腔的聲音就出來了,這樣唱高音就不會嗓子使勁兒了。《嗓音的安放》也提到了“掩蓋”,也可稱為“單純的頭聲”,唱出“掩蓋”的聲音需要把聲音安放在頭頂處或軟口蓋之上。其實,沈湘老師說的聲音帶上一個o、u是一回事兒,因為在發o或u這兩個音的時候,我們的口腔內部是興奮的,軟腭達到合適的位置,頭頂也有興奮立起的感覺。唱高音還有一個安放的位置,是在頸部根部(頸背處),有的老師形容,“聲音從身體后面出來”、“用后面的人唱”,都是找這個部位的感覺。頸部根部可以幫助學生解放掉喉部多余的力量,擴大音域,產生美的頭聲,“聲音美不美,傳送力大不大和豐滿與否,決定于這一條件?!盵5]但只練這個位置也不行,“如果專門練它,極少或根本不用其他‘位置’,換言之,如果沒有能夠形成其他‘位置’功能,嗓音就會帶有喉音,這樣唱,首先會導致張肌的松弛無力?!边@就會造成我們常聽到的“壓喉”,壓喉導致鼻咽腔的懶惰,咽壁松弛,不能很好的形成聲音的反射墻,于是聲音暗淡沒有穿透力和爆發力,聲音好像只停留在身體里傳不出來。這就需要調整聲音安放的意識,有意識的注意胸口、額頭這樣的位置。就如同《嗓音的安放》中最強調的觀點一樣,每一個安放點都關系著發聲器官的不同肌肉和肌肉群,想要得到漂亮的音色,就需要兼顧到每一個位置的練習。由此,我們可知,聲音的安放一定要因人而異,因學生每個階段所產生的問題而異,只強調某一個聲音位置,都不會達到個人最美的音色。
四、結語
純凈、明亮而又自然的聲音是所有聲樂從業者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業。無論是何種唱法,氣息的有力支持是歌唱的前提;咽腔的穩定狀態是好聲音的必要條件;聲音的合適安放是完美音色產生的最終結果。本文認為這三個關鍵因素,在歌唱的過程中缺一不可,同時決不能割裂開練習,需要互相配合,然后通過不斷地訓練成為歌唱自然的狀態。當然,這不是有朝一日能夠做到的,不管是聲樂表演還是聲樂教學,都是一份終身事業,需要永葆求知的熱情,關鍵還要有不怕困難、堅持摸索的精神,才能不斷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 杰羅姆·漢奈斯,黃伯春.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歌唱之四—鐘·薩瑟蘭談歌唱[J].人民音樂,1991,07:34-37.
[2] 肖生.卡魯索論歌唱藝術[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2,01:81-86.
[3] 弗雷德里克·赫斯勒,伊馮·羅德—瑪凌,吳佩華.嗓音的安放[J].音樂藝術,1979,01:64-69.
[4] 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5:60
[5] 弗雷德里克·赫斯勒,伊馮·羅德—瑪凌,吳佩華.嗓音的安放[J].音樂藝術,1979,01:64-6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