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語文”的三個立意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涵養語文”是一種慢教育,目的是為了更從容地欣賞語文學科的本來面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從立意學科特點、學生需求、核心素養等方面開展涵養語文的教學,使學生在語文課堂能慢慢地品味、思考、頓悟,獲得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涵養語文;核心素養;立意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30-02
朱熹認為:學者讀書既要“斂身正坐”,也要“緩視微吟”,更要做到“虛心涵泳,切己省察”?!昂B語文”實際上與此具有相通之處,既要能夠沉下心來認真體悟,也要能夠入情入境,更要細讀慢品?!昂B語文之美”應立意于言語之美。我們應當充分感悟語文的言語之美,通過對字詞句段以及語篇的誦讀、積累,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賞析,觸及文本核心,使學生體悟語言文字之精妙、寫法之精準。這樣,能使學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自主吸納和沉淀,自悟自解,感受語言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一、立意學科特點,開展涵養語文教學
語文學科最基本的特質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與統一,語言實踐所展現的必然是語文學科的本色。如果脫離了聽說讀寫等多層面的實踐活動,即使課堂教學熱鬧非凡,也是遠離語文教學本質的。因此,教師要展開更深層面的思考:究竟應當選擇文本的哪些方面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
?。ㄒ唬┗谡n文重點,觸摸文字溫度
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都認為時間不夠用,那是因為他們事無巨細,渴望面面俱到,渴望講解至每一個細節,因此很多并不重要的教學環節都要展開。這樣教學,既沒有重點,也沒有難點,而對學生所需要提升的知識水平、能力只是淺嘗輒止。因此,教學遠遠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王榮生教授認為:對一堂高品質的課而言,最低的標準就是合宜的教學內容。當前教材所編排的文本,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所承載的內容極為豐富。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的內容實施語用訓練。在解讀文本時,可以先嘗試加法,將文本中具有訓練價值的關鍵點一一列舉出來;再使用減法,根據文本脈絡,明確單元教學以及課程教學的重點。這樣,就可以緊扣語言訓練點展開教學,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例如,《愛如茉莉》這一篇課文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展現父母之間平淡卻溫馨的情感,雖然語言平實樸素,卻能入木三分。教學時,教師應組織學生觸摸文字背后的情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意蘊。課堂上,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默讀、朗讀,使他們整體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然后,再帶領學生品讀其中的“特寫鏡頭”,如“爸爸直奔醫院”以及“父母執手而眠”等。通過對這些細節的反復品讀,學生體會到真愛無痕的深刻含義。在學生充分表達個人感悟時,教師繼續引導:“真愛實際上就如同茉莉花一般,靜靜地待在那里,靜靜地散發著幽香,不管是一個眼神還是簡單的一句叮嚀,都是愛的語言。請拿起你手中的筆,寫下生活中愛的細節?!贝颂幍碾S文練筆緊扣教學重點,準確地把握了讀寫結合的切入點,使學生在閱讀內化的基礎上展開語用實踐,真正實現寫作方法的正向遷移。
在閱讀教學中,只有緊扣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語言實踐活動才會具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夠步步為營,充分彰顯語文課堂的本色。
?。ǘ┩伙@文道結合,提升人文素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教學應注重優秀文化的熏陶及感染,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學生審美情趣的發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個性,促進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生活以及經驗密切相關。語言的主要功能是表情達意,因此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有意識地滲透品德教育,以真正體現文以載道的特點。
例如,《公儀休拒收禮物》這篇課文描繪了魯國宰相公儀休拒收他人禮物的故事。教學中,我緊扣文本中的“鮮美”“心滿意足”等詞語,引導學生閱讀全文之后自主編寫小劇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這個故事。學生從不同角色與視角進行立意,進行不同層次的演繹。這樣的演繹,使學生透徹地體悟文本所蘊含的道理,也能夠體會公儀休的睿智以及廉潔的品質。
只有文道合一,才能夠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健全的人格,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立意學生需求,開展涵養語文教學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評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而教學立意是否恰當、有效,學生是否滿意等是衡量教學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在教學實際中,學生的需求始終處在發展變化中。因此,教師應基于學生需求的改變,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立意,這樣才能保障教學的新意以及教學的生命力。
如,《嫦娥奔月》一文,面對逢蒙的不斷威逼和利誘,嫦娥非常機智、冷靜。作者使用了“周旋”這一詞語來描寫嫦娥。那“周旋”究竟是何含義?嫦娥和逢蒙是怎樣展開周旋的?這是學生最關注、最感興趣之處。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為落點,創設相應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再現嫦娥與逢蒙周旋的場景;同時要求學生想象他們兩個回合以上的較量。于是,學生紛紛和同桌展開自主表演,每一回合都能立意于動作、表情以及語言,充分地展現人物的心理。學生的想象極為豐富,表演得惟妙惟肖,既體現了嫦娥的機智和冷靜,同時也表現出逢蒙的奸詐以及貪婪,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教學實效。
可見,在閱讀教學中,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有效。上述教學案例中,文本的留白之處正是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借此誘發學生豐富的想象。這樣,在歷練想象能力的同時,同時也實現了對文本內容的有效補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人物的認知。
三、立意核心素養,開展涵養語文教學
當前,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熱詞。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得以全面發展的關鍵載體。在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理念的引導下,閱讀教學應著重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語用能力。因此,教師既要深入解讀文本,也要聚焦于文本的內涵以及外延,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有助于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良好平臺,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時,為了充分顯示母親的“形” “行” “情”,我朗讀了自己創作的以“母愛”為主題的一首小詩,引導學生深入體悟課文。通過對課文的反復朗讀,學生基本能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于是,我提問:“通過文本,你讀懂了什么?”此時,在學生心中已經積累了濃厚的對母親的理解、感恩之情,他們能順暢地表達出自己的閱讀所得。同時,我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進行朗讀,從而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無私。
以上案例中,我自己創作的詩歌導入課堂,既引領了全文,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深化對母愛的感悟。這首詩歌既成為學生理解文本到適度拓展的線索,也能夠使學生再一次體會到文本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以及熱愛之情。
總之,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展開的一次特殊的生命旅程,不但具有明確的目標性,而且也會涉及更寬廣的空間。為了使這段旅程更具有現實意義,應當盡可能縮短旅程的空間和時間距離,慢慢地品味、沉思、頓悟,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王華林.涵養語文——小學語文課堂的新風景線[J].語文天地.2016(11)。
[2] 陳明.小學“涵養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育.2018(03)。
(責編 韋 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