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審題立意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至關重要,因為其占據著高考中的半壁江山。當前,大多數的作文為材料作文,如何準確審題立意以及掌握寫作技巧是當前教育的重點問題。本文對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提出幾點教學策略,為教育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 材料作文 審題立意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06-02
引言
當前,大多數高中生視材料作文為巨大難題,認為其難度較大,不容易確定主題,難以把握文章內容,以至于在寫作過程中出現跑題、立意不準確等現象。因此,教師應從基礎抓起,讓學生通過審題,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然后開始寫作,指導學生更好學習材料作文寫作,提高其寫作能力。
一、材料作文概述
材料作文也稱話題作文或者題意作文,題中給出指定材料,要求學生對材料有全面理解,在作文中不限定話題,不限制文體,學生可以選擇某個側面進行闡述,也可以選擇某一角度進行構思,但是應圍繞所給材料的內容以及表達的含義進行寫作。因此,在材料作文的教學中,如何把正確審題握材料的主旨,從而進行巧妙立意是教學中面臨的重要問題[1]。
二、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教學策略
?。ㄒ唬┌盐詹牧现械年P鍵信息
材料作文通常含有各種程度的深意,學生要想準確審題立意,需要把握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挖掘更深層次的含義,從而對材料進行準確立意。
例如:有人認為,在世界上有兩種人最痛苦:一種是走在最前的人,另一種是走在最后的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根據以上材料,題意自選,文體自選,題目自選,寫一篇超過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應包含在話題之內。
大部分學生看到這則材料之時,不知如何立意,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此段材料進行分析時,應讓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信息“痛苦”、“最前”、“最后”并且可從三個角度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第一,立意為走在最前和最后的人都是痛苦的,并為學生舉例,林則徐是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人,受到了他人的排擠和迫害;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結果被燒死在羅馬的廣場上。第二,走在最前和最后的人都不痛苦。例如:李白、陶淵明遠離朝堂,走在追名逐利的官員之后,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是幸福的;牛頓、愛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前人的理論進行總結,并發現其中的不足,不斷進行改進,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就。第三,走在最前和最后的人既有痛苦,同時也有幸福。例如:屈原從始至終走在政治斗爭的最前沿,他以國家的衰敗而感到痛苦,最后能以死報效祖國,是幸福的;魯迅始終走在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最前列,既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通過材料中不同的角度,抓住重點詞匯“痛苦”、“最前”、“最后”,從不同方向進行立意,以不同的事例對主題進行升華,最終實現準確審題立意。
?。ǘ┻m當對材料進行聯想和推理
在引導學生對材料內容進行正確審題和立意的過程當中,可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對材料內容進行聯想和推理。當前,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材料時,感覺內容富有趣味性,但是讀過之后仍然不能將材料內容的中心提煉出來,從而轉化成自己的思維進行寫作,缺乏立意思路。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時,應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充分引導,使其發揮想象力,對所給內容進行聯想,為所寫文章增添新意。
例如:有個魯國人擅長做麻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搬去越國居住,有人對他們說“你們會陷入貧窮之境”。魯國人想不通是何緣故,于是問那個人,那人說:“越人赤腳走路,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越人披發,白絹是做帽子用的,你們所擅長的,在越國無用武之地,如何能不貧窮?”閱讀材料,選擇一個角度,自主立意,確定文體,寫出符合材料含義的作文。
通過閱讀材料,教師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確定文章立意角度。例如:可采取橫向立意: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脫離實際;還可采取反向立意:做事情要敢于嘗試、勇于冒險、大膽改革;還可延伸立意: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做出聯想和推理,進而引申出“不能做虧本生意”,“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何致富”;此外,還可進行類比立意:對材料進行擴展到做生意方向。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對內容有更深層次理解,通過創新、聯想和推理,從而準確把握材料的審題和立意[2]。
結論
綜上所述,學生對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材料信息,對材料內容適當進行推理和聯想,明確材料帶給學生的啟示,為學生更好對材料寫作的審題立意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趙秀艷.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策略分析[J].漢字文化,2018(19):101+107.
[2]袁竹霞.提高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水平構建教學核心思路[J].語文學刊,2015(16):101-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