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教學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已有十多年了,時常聽到同事抱怨:“作文教學是一個‘老大難’,費力不小,收效甚微?!痹谶@里,我想就這一個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理解。
我認為中學作文教學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認識上的模糊,一個是訓練上的盲目。
所謂“認識上的模糊”,指的是對中學生作文教學的性質和特點認識不清,把中學生的作文訓練與一般的文學創作混同起來,經常用文學創作的某些觀念和方法去指導中學作文教學,不符合中學生作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結果是無的放矢,多勞而少功。
所謂“訓練上的盲目”,指的是中學生缺乏明確的訓練要求、系統的訓練內容、周密的訓練計劃和科學的訓練方法。作文教學經常處于自流狀態,存在著相當大的隨意性。輕視者率由舊章,敷衍了事;重視者,強調“以多取勝”,盲目加大運動量,結果也是費力不小,功效不大。
我想,要提高中學生作文水平,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在認識上,要擺脫舊觀念,即把中學生作文教學從一般文學創作觀念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二是在訓練上,要探求新階梯,即按照中學生作文能力形成和發展規律來制定作文訓練的整體計劃。只有樹立了新觀念,又搭好了新階梯,中學作文訓練才能步入科學化的新天地。
下面僅就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再作一點闡述。
一、把中學作文教學從一般文學創作觀念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人們在指導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提到這樣一些認識:什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呀,什么“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呀,什么“塑造典型人物,表現時代精神”呀,如此等等,這些道理都屬于文學創作的一般原理,與中學作文也有某些相通之處,中學生練習作文,也可以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發,但用這些觀念來指導整個中學作文教學,就不那么妥當了,因為中學生的作文與一般的文學創作有明顯的不同。中學生作文,是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我以我手寫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如實地表達出來就可以了。這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從事各項工作和學習所必需的一種基本技能。一般的文學創作則不然,它是作者以一定的立場、觀點、方法,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體驗、分析、綜合,然后加以選擇、概括、提煉、加工,并通過語言來塑照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本質的一種創作性的藝術實踐活動。
由于多種因素,有的教師往往忽視中學生作文的特點,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某些文學創作的觀念來指導中學作文教學,實際上是用提高文學創作能力的方法來培養一般的作文能力,要求還沒有學會作文的學生創造出好的文學作品。這樣做,當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認清中學作文教學的性質和特點,擺脫某些文學創作觀念的束縛,把作文教學真正建立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才能使中學作文教學走出低谷,開拓出新的天地。
二、深入研究和切實把握中學生寫作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怎樣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的作文能力?有的教師是按照“記敘——說明——議論”的序列,采取讀寫結合的方法,與講讀教學同步訓練作文,或規定每學期幾大幾小,或提倡多寫多練。這樣,有的教師時間花費不少,效果不是太好。而又有的教師指出這種訓練方法不夠科學,盲目性較大,主張按照“觀察——分析——表達”的新序列來進行作文訓練,并開展教學實驗,取得明顯的效果。這是作文教學的一大改進,但據參加實驗者反映:這種訓練方法對原來作文基礎較好的學生頗有實效,而對那些原來作文基礎較差的學生效果就不太明顯了。這是為什么?我想“觀察——分析——表達”是教給學生如何寫好文章的一種訓練模式,對于那些作文基礎較好,但還不善于觀察、分析、表達的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副靈丹妙藥,而對于那些作文基礎較差,文字表達能力相當欠缺的學生來說,卻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了。因為這些學生在作文中常出現的毛病是文字書寫過不了關,標點符號不會用,詞匯貧乏,思路紊亂,這是作文基本功太差的表現,光強調“從觀察入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想大面積、高效率地提高全體同學的寫作能力,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深入研究和切實把握寫作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為制定合理的作文訓練計劃尋找科學的理論根據。
我認為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需要過五“關”:“書寫”關→“用語”關→“構段”關→“謀篇”關→“立意”關。這是中學生寫作能力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一般發展過程,也可以說是寫作能力發展的五個階段。它們互相銜接,緊密聯系,但又各有特點,先后有序。應該把握規律,穩扎穩打,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才能有效的地促進寫作能力的健康發展,否則,不切實際,隨心所欲,或停滯不前,或隨意跳躍,結果不是廣種薄收,無效勞動,就是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這些意思似乎是老生常談,新意不多,可是如果與許多教師作文教學的實際狀況相對照,就不難發現學生作文水平不能大面積提高的原因了。
1.忽視文字書寫訓練,造成學生文字書寫能力低下,“提筆忘字”,甚至“錯字連篇”。
2.忽視積詞煉句訓練,造成學生語匯貧乏,語言呆板,言不及意。
3.忽視聯句構段訓練,造成學生構段能力欠缺,思路混亂,文理不通。
4.忽視必要的章法和程式訓練,造成學生不大懂得寫作的一般“規矩”,盲目地追求所謂“寫作方法和技巧”。
5.忽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差異性,不注意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經常是使用一兩把“鑰匙”,開幾十把“鎖”,結果只能是少數可見成效,多數不盡人意,學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普遍的迅速的提高。
在這里,我著重分析了有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只要我們抓住癥結,對癥下藥,堅持改革,奮力攻堅,在認識上逐步擺脫某些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訓練上進一步探求科學訓練的階梯,相信作文教學一定會“山重水復”走向“柳暗花明”,進而迎來萬紫千紅的旖旎春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