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三個隱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掐指一算,我在教育田地里已經耕耘了19個年頭。期間,我不斷完善對師生關系的理解:從懵懂期最淺層的“訓斥與服從”到教師生涯生長期的“自由與約束”,再到成熟期的“發現與生長”。我想,對師生關系逐步參悟的過程正是我教育觀逐步形成的過程。
   懵懂期——師生關系是馴獸師與動物之間的“訓斥與服從”
   初為人師的我,底氣不足、信心不夠。這一切在絕非“等閑之輩”的六年級學生眼里就成了他們可以“欺負”我的信號。于是,學生在課堂上竊竊私語、看看閑書。
   當時的我意識到必須要重視并改變這種狀態。《學記》有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看來師道尊嚴的傳統古已有之。在我尋求方法的時候,遇見了一場動物表演。在表演場地上,馴獸師訓斥著面前的動物進行表演,在訓斥和強迫之下,動物們儼然把馴獸師當作了“神”,服從著馴獸師的安排。
   這場表演對于正處于師生關系困惱期中的我,無疑是一道“亮光”,我何不學習馴獸師?在不違反師德規范、不體罰學生的前提下,我是不是可以改變對學生的態度?我得像馴獸師一樣威嚴!之后,我就在課堂上擺出一副“凌然不可欺”的姿態,溫婉的笑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冷冰冰的臉龐。
   杰是六年級班上最調皮的男生。于是,馴獸師的相關做法便被我移植過來,我用一種完全“冷冰冰”的教育方式對待這個桀驁不馴的學生??上攵貞业氖且环N更為“冷冰冰”的方式:校園里遇上我視而不見;課堂上被我喊了回答問題時極不情愿,頭始終低著;我和他說話的時候,完全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如此這般,我知道他的內心對我是抗拒的、抵觸的。我們師生之間的關系是陌生的、冰冷的,在他表面“服從”的背后,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冰山”。這段失敗的教育經歷促使我對師生關系重新定位與思考。
   生長期——師生關系是風箏與放風箏人之間的“自由與約束”
   我開始轉變對學生的態度,常常試著“蹲下身子”與他們對話,試圖走進學生的內心,傾聽他們內心深處最真的聲音。我的改變帶來的是學生對我的喜愛:課間他們會圍著我問這問那。當然,為了避免前文所描述的那種“散漫,像自由市場式的課堂”狀況發生,我對學生還是有一定約束的。這樣的師生關系在當時看來是和諧融洽的。
   春暖花開的季節,我領著學生去操場上放風箏。五彩的風箏在春風中笑,在春風里舞,多么自在!我忽然覺得學生就像天上的風箏,他們在課堂上辯論,在課后交談,一切都是自由的。然而“風箏”的自由也應該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放風箏的人一直拽著這根線不放松,那么風箏一定飛不高。所以這就需要放風箏的人掌握尺度,慢慢松線,并根據風力和風向適時調節線的長度。教育,何嘗不是這樣??!
   那時的我自喻為一個放風箏的人。于是,語文課上我嘗試運用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我注重學生自由閱讀、自主體驗,讓他們在最佳狀態下去讀書。這樣的語文課,學生定然是歡喜的,課堂上他們暢所欲言,交流所讀所感,開拓思維;這樣的語文課堂,也是我所追求的,學生思維活躍,感悟深刻。學生在課后進行自由閱讀,我堅持把優秀、經典的作品推薦給學生。
   的確,我的教學給了學生自由,但這種自由依然是按照我們成人眼中“既定的方向”行走的自由,學生似乎少了一些個性發展,我又該何去何從?
   成熟期——師生關系是根雕者與樹根之間的“發現與生長”
   帶著新的困惑,我再次行走在對師生關系理想境界的追求之路上。我認為最佳的教育狀態和教學追求是:學生努力長成他能長成的模樣,教師努力為學生成長提供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
  根雕師傅為樹樁或樹根做雕刻的時候,首先觀察它原本的形狀,然后“量體裁衣”,依據枝干的粗細、彎曲的程度,最后把它們雕刻成最適合的物品。根雕師從“唯一”中塑造了精美的物件,師者是不是也應該從學生的獨特個性中去找尋點什么?我所尋尋覓覓的最理想的師生關系不就是根雕者與樹根之間的發現與生長的關系嗎?發現,就是教師擁有根雕者獨特的眼光,找到每一個學生與眾不同的地方;生長,就是教師努力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幫助他們生長成最好的模樣。
   嘯天是目前我接手的這個班上最不聽話的學生:上課不聽講,只會偷偷看課外書;讓他回答問題,他一問三不知……他的種種表現,像極了那時候的杰!所有的任課教師都對他失去了教育的信心,教室角落里的位置就成了他的專座,他在那里盡情地看課外書。
   我舍不得他就此沉淪下去。我發現他身上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愛看書,我就從這個愛好入手,做一回“根雕者”。我開始留意他最近看的書籍,然后趁他看書時故作驚訝地問:“啊,你也喜歡看這本書?這本書可是我最愛看的呀!”一句話引起了他的共鳴。隨后,我和他開始聊故事中的人物,他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們倆的興趣居然在同一個“頻道”上!我鼓勵他寫一段對書中人物的評價,第二天他交了這份作業,我當即在班上表揚了他,并且將他的文章朗讀給全班同學。在我的鼓勵下,他開始寫讀后感,寫書評。再后來,他嘗試著寫小說,我幫他把作品投稿,居然還發表了,他漸漸喜歡和同學分享他的閱讀感受。他這塊“樹根”,總算逐漸被雕刻成了理想的模樣。
   師生關系僅僅是教育生活的冰山一角,但它卻折射出我對教育的理解與行動。永遠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教育現象,我相信最理想的師生關系定然會在不遠的將來,在那“燈火闌珊處”。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海晏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學科帶頭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0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