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經濟”體現“三大變革”內涵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發展“三個經濟”,要突出“速度”“品牌”“流量”思維,注重效率、質量、動力
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途徑。質量變革不僅是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各領域、各層面的素質。效率變革要求破除制約效率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既定投入獲取最大產出,提升經濟的競爭力。動力變革是將傳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三個經濟”,是適應新時代我國開放型經濟步入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以流動、流通、流量的思維、理論和視角,對陜西的優勢條件、發展基礎和動力轉換重新進行審視、梳理、串聯、融合和提升。
“三個經濟”,體現了“三大變革”的內涵和要求, “三大變革”為“=個經濟”注入強大動力,推動陜西經濟破解難題,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效率變革是做強“樞紐經濟”的關鍵
效率是經濟發展的主題。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各類要素投入產出比較的競爭,是效率高低的競爭。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運行的效率處于中下水平,而且呈現東、中、西部梯度遞減的態勢。如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經降至1 5%以內,但仍遠高于發達國家8%-9%的水平,制約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陜西發展樞紐經濟,要依托在全國的中心區位,深入參與全球供應鏈體系,以交通樞紐、信息服務平臺等為載體,提高人才、信息、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的聚集和配置效率,通過加強從生產到消費等各環節的有效對接,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和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有效降低成本,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
樞紐經濟是“又好” “又快”的經濟,需要突出“速度”思維,打好“效率牌”。發揮和強化陜西“一核多極”的綜合樞紐優勢,以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國際運輸走廊”為抓手,進一步加快“國際航空樞紐”和“米”字型高鐵網建設,加快形成航空高端帶動\陸空互動、多式無縫銜接的現代化交通體系。
做好信息化條件下交通樞紐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以“通道+樞紐+網絡”推動傳統樞紐場站與互聯網平臺融合,實現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助力物流業降本增效,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銜接的智慧型樞紐經濟。
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推動交通樞紐與傳統產業、商貿物流、旅游文化、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的銜接聯動,特別是促進商貿\流通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積極引入國內外物流龍頭企業,提高與全國、全球供應鏈的連接效率。
持續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審批時限,深化“最多跑一次”“一窗口受理”“一網通辦”改革;壓縮貨物通關時間,降低口岸場站和過路過橋費用,提升通道便利化水平。
質量變革是提升“門戶經濟”的核心
質量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對我國經濟而言,以前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好不好”的問題。所謂“好”與“不好”,代表的就是口碑、信譽和市場的認可程度,核心就是質量問題。擁抱“一帶一路”的歷史性機遇,包括陜西在內的多個絲路沿線省市,在擴大對外合作、建設開放高地等方面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標。
陜西輻射亞歐、聯通世界,發展門戶經濟需要在“好”上做文章,強化質量基礎支撐,圍繞技術、標準、品牌、服務和環境形成綜合競爭新優勢,持續提升集聚和輻射能力,增強在向西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陜西目前已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聯系,要緊盯國內外市場需求,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把“陜西lP”打造成金字招牌,讓陜西制造、陜西服務、陜西質量成為代表陜西乃至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名片。
門戶經濟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經濟,需要突出“品牌”思維,打好“質量牌”。搭建高端平臺。加快建設“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科技教育、國家文化旅游、絲綢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創造和豐富合作載體,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口岸經濟、平臺經濟和IP經濟,提升全方位開放、面向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
強化質量強省戰略和品牌戰略。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推動標準與國際水平對接,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增強質量優勢,規范誠信行為,培育高端品牌,使陜西成為創新、開放、信用等高質量發展的代名詞。
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管理和服務方式,形成便利貨物、資金、技術、人員、服務、信息等高效流動的制度環境。完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發揮在西安設立的第二國際商事法庭作用,為經濟貿易提供仲裁及調解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涉外公共服務水平,培育參與國際規制競爭的能力。
高水平推進“海外陜西”建設。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傳統經貿往來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設點布局,用好各類交流合作平臺,推動陜西的特色產品、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投資服務等“走出去”,擴大“陜西”的海外知名度。
動力變革是促進“流動經濟”的引擎
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基礎?,F代化經濟體系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層面和領域協調統一的復雜系統,其中要素流動越快,經濟發展越活。2018年西安成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4465萬人次,客貨運量排名實現雙提升;中歐(亞)班列長安號開行量由194列增長到 1235列,開行數量、貨運總量、重載率居全國第一;鐵路旅客發送人數、貨物發送量增幅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二。這些亮眼成績展示了陜西對外開放的潛力和空間。
陜西擴大開放,需要以“流量”經濟的指標來認識和衡量在全國和全球經濟中的價值和貢獻。陜西科教文化資源富集、創新綜合動力雄厚,發展流動經濟,一方面要強化創新驅動,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等流動聚集,推動各種資源要素重組、整合來促進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催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場機制,破除制約各類要素有序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的障礙和瓶頸,豐富流動種類、加快流動速度、拓寬流動范圍、提高流動總量,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效能和可持續性。
流動經濟是“活力強”“通道暢”的經濟,需要突出“流量”思維,打好“動力牌”。著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加大人才“引、育、留、用”力度,建設“一帶一路”人才高地,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強化人才服務保障,落實鼓勵激勵人才創新創業創造的各項措施,營造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動力轉換中的主體作用。打破各種各樣的“卷簾門” “玻璃門”“旋轉門”,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打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激發企業和企業家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匯聚發展新動能。
加快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以新動能催生新經濟。一方面加快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另一方面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驅動,吸引人才、資本、信息等流動匯聚,發展和壯大新經濟。
下氣力打通影響經濟發展的“中阻?!?。針對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存在的各類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阻礙,研究出臺深化改革措施,緊盯落實,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等問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7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