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師范學生思政工作與音樂教育融合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核心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積極探索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深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在融合探究中,要充分挖掘音樂藝術公共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與思政課形成互補;在思政課中有效融入音樂教育,實現課程融合;多措并舉,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實踐統一。
【關鍵詞】音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思想政治教育和音樂教育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且核心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高職師范學生教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積極探索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可以促進思政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深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一、當前高職師范學生思政工作現狀分析(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為了更好、更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高職師范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內音教、學教、小教、語教等8個師范專業的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分析,并與部分思政工作者做了交流,掌握了高職師范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些現狀。
(一)思政教學手段和形式單一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思政課堂教學仍以灌輸式的傳統理論教學為主,傳授的知識枯燥、深奧、空洞,并且實踐學時設置較少,導致理論與實踐出現脫節現象。這種說教式的思政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產生反感和排斥心理,但又迫于考試過關的壓力,只能是被動學習,很難提起興趣,導致課堂上學生學習參與度很低,師生互動不佳,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ǘ┧颊逃c學生專業及藝術學科契合度低
問卷分析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師范專業的學生認為,目前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沒有與自己的專業或者大家感興趣的藝術學科很好的契合,導致很多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中學到的知識在自己的專業學習、個人素質修養的提升以及畢業后個人的社會成長上沒有任何幫助。
?。ㄈτ谒颊ぷ髋c音樂教育融合的認識偏誤
在與思政工作者交談中我們發現,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對于音樂教育與思政工作融合在認識上存在偏誤,他們理解的音樂教育與思政工作的融合,就是在一些音樂活動比如歌唱比賽或是文藝匯演后,讓學生寫寫報道,談談感受,進行思想總結就行了。殊不知這種形式往往流于表面,很難引起學生思想上的積極共鳴與反饋,導致音樂教育的效果難以真正地體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二、高職師范學生思政工作與音樂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ㄒ唬└咝K颊逃男聦?
思想政治理論比較抽象,在學習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而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本身就具有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內容豐富,表現形式生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學生接受度高,剛好能夠彌補思政教育的不足。因此,積極探索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必將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ǘ┈F實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新導向的影響下,部分高職思政教師已經意識到了音樂教育是思政課進行改革的良好輔助手段和方法,但由于自身的音樂素養有限,導致思政教育難以真正實現在課堂教學上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對于以后會成為中小學教育主力軍的高職師范學生來說,他們正處在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思想雖然日趨成熟,但社會閱歷較少,鑒別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不正確的思想觀念所誤導。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能讓他們樂于主動接受的藝術教育形式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鑒別能力,幫助他們在大學階段形成良好成熟的三觀。
三、高職師范學生思政工作與音樂教育融合探究
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是在傳統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創新,將兩者有效地融合能形成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有很大的探究空間。
?。ㄒ唬┏浞滞诰蛞魳匪囆g公共課程的思政功能,與思政課形成互補
在高職師范學生的音樂藝術公共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利用音樂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音樂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與思政課形成互補。例如在音樂欣賞課民族器樂賞析章節,我們可以從河南舞陽墓葬出土距今約9000年新石器時代的骨笛、浙江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約8000年的塤講到“吹、拉、彈、打”四類民族樂器的演奏,并結合當代時事政治,欣賞新創作的表現“一帶一路”思想的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梳理民族音樂與中國歷史、中國情懷、中國精神的內在聯系,發現在民族器樂發展的進程中記載著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歷代文人的情懷,了解當代民族音樂家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讓學生在民族音樂中體驗其獨特的意境美、鮮明的民族風情和不屈的民族氣節,從而讓他們由內心升騰起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
(二)在思政課中融入音樂教育,實現課程融合
高校課程改革的新動向、新趨勢就是打破學科界限,實現課程資源無邊界融合。在新形勢下,各大高校不斷推進課程改革,嘗試進行課程融合教學,例如同濟大學的城市閱讀課程中,老師要求學生不僅要會畫圖紙,還要懂城市文化、民族歷史以及文學知識。上海大學由社會學和音樂學兩個專業的老師共同主講,思政課老師穿插主持的一堂名為“國歌如何一路走來”的“音樂思政課”,讓學生感到熱血沸騰,愛國熱情高漲。事實證明,這些課程融合地嘗試,讓原本冷冰冰的專業理論知識變得更加鮮活,具有生命力,不僅在形式上讓學生感興趣,也在無形中為他們傳遞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嘗試也為我們的思政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在思政課教學中,可以嘗試思政老師和音樂老師共同備課,在思政課中巧妙融入音樂作品和音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內化思政理論知識,實現思政與音樂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思政老師按照課程標準,制定出合理的學期授課計劃;然后由音樂老師與思政老師共同備課,探究在每個授課章節安排合適的音樂作品輔助教學內容地實施;最后在思政課堂教學中,音樂老師可以提供音樂資料,由思政老師完成整個教學內容,也可以嘗試讓音樂老師直接參與思政課的部分教學環節。例如在思政課實踐篇之社會實踐項目中,可以結合本地“小平故里”的特色,在帶領學生參觀鄧小平故居的過程中,由思政老師講授鄧小平的政治思想理論、回顧偉人鄧小平的生前事跡,學生則從自身感受出發講述改革開放帶給我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中間穿插音樂老師對《春天的故事》《小平您好》《小平之歌》等歌頌小平的音樂作品的分析講解及示范演唱,實現思政教師、音樂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共同思政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刻理解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同時共同緬懷革命先烈,喚起珍惜當下幸福生活的意識,并時刻銘記作為師范學生所肩負的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和使命,樹立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爭做時代新人、實現新時代中國強國夢的遠大抱負。 ?。ㄈ┒啻氩⑴e,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實踐統一
在高職師范學生教育中,如果能聯合多方教育力量實現思政與音樂教育聯動機制,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多渠道拓展教育平臺,多措并舉,共同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工作的實踐統一,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要結合多方教育力量實現聯動機制。可以結合院系學生干事、專職輔導員、兼職班導師、思政課專業教師以及藝術課程教師等多方力量,多管齊下共同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實踐統一。比如定期組織思政音樂藝術教育沙龍,由專業音樂老師對思政教育工作者進行藝術培訓,提高他們的音樂藝術修養,打造高素質的雙師思政教師隊伍。對于藝術類教師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修養。這樣,多方優勢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知識融合,有效突破現階段高職思政工作教育形式的禁錮,促進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將用音樂教育進行思想道德培養的理念轉化為徹底的實踐。
其次,要不斷創新思政教育形式。為了實現音樂教育與師范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職院校要積極創新,利用傳統節日和特殊運動紀念日,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音樂藝術活動,比如大合唱、廣場舞、配樂詩朗誦、詩詞吟誦、校園歌手賽等,在課堂教學外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音樂藝術的機會,使他們更大程度上受到藝術的熏陶,從而達到提升思政修養和水平的目的。
最后,還要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好校園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學校微信公眾號、校園電子屏等媒介進行思政宣傳,讓同學們耳濡目染,在生活中不斷受到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他們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并逐漸內化為他們的正確價值觀念,外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高職師范學生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個人素養的提高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職師范學生教育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進行有效融合,發揮二者對學生良好政治品質的共同塑造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教育新人。
參考文獻
[1]王傳芳.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研究[J].北方音樂,2017(11).
[2]張振岳,蘭萌.論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6(5).
[3]呂錦航.淺談高校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在實際教學中的融合及運用[J].中文信息,2018(8).
[4]王傳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的意義及路向探析[J].梁廣東藝術教育,2015(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