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聲樂表演教學模式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互聯網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步入千家萬戶,音樂藝術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人們也增加對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認知與了解,聲樂表演做一種獨特的聲樂表演形式,已經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對其進行關注,而我國高校傳統的聲樂表演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滿足不了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為順應時代的潮流,高校聲樂表演教學模式應當進行全面改革。本文通過對我國高校在相關方面的教學活動的實際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探討,并對高校的聲樂表演教學模式提出幾條建議,希望對相關高校的聲樂表演課程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聲樂表演;教學模式
一.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高校在聲樂表演課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創新,尤其是在國家發布的高校教學大綱對先關課程的內容質量提出新的要求以后,高校加大了對于音樂方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力度,因為聲樂表演課程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傳統的理論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在進行教學改革時,高校應當結合這一特點,從聲樂表演課程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出一套適合我國音樂學生的音樂教學模式。
二.高校聲樂表演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與價值
2.1重要性
在如今的音樂表演中,歌手往往會在一首音樂作品的演唱中加入多種演唱技巧與不同的演唱風格,比如當下關注度較高的幾個因與相關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我是歌手》等,參加比賽的歌手往往會在自己的演唱作品中加入一些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元素,能在展現自身較高的音樂素養的同時聚集觀眾對于歌曲的注意力。
而在高校的聲樂表演課程中,同樣需要教師與學生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把握演唱歌曲所表達的感情因素,并以此為基礎,在歌曲中加入具有自己獨特風格或符合時代潮流的元素。這種做法可以為該課程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與對音樂作品進行改編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確保學生在畢業后,走上社會時不會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
2.2價值
結合當前我國高校聲樂表演課程的實際教學結果,進行匯總,整理,分析,發現每所高校對相同曲目進行教學時,教學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對于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來說,一丁點表現形式的不同就會個整首曲目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相關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理解,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音樂素養。
而且當前高校在進行聲樂表演教學活動室,教學設計中的教學曲目自身專業性較強,缺少一定的流行因素,導致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嚴重降低,同時在課上學習的曲目不適合在其他場合中表演,針對這種狀況,想提高高校學生對于該課程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在死板的按照課程設計中的教學曲目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對流行音樂的了解,去選擇一些具備良好教學意義的流行歌曲進行聲樂課程的教學活動,不但能大大提高學生對于該課程的興趣與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在其他場合將可上學到的歌曲展示出來,滿足學生展現自己的需求,讓學生從課堂外認識到音樂所具備的獨特魅力。
三.當前高校聲樂表演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缺乏針對性
通過對我國高校聲樂表演課程的實際課程內容的分析,筆者發現我國高校聲樂表演教學模式存在缺乏針對性的問題,由于不同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以及自身基礎演唱能力不同,面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覆蓋式的教學內容容易導致學生跟不上課堂進度,消化不了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等現象,而面對基礎好的學生,這種教學模式容易滋生學生驕傲自滿的心理,不利于后續的課程教學。所以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模式會造成學生音樂素養兩級分化嚴重的現象。
3.2教學模式單一
主流的聲樂教學思想認為一對一時聲樂教學的最好模式,但是往往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高校的聲樂教學模式往往達不到一對一的標準,想要提高學生的音樂水準,單單靠教師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進一步加深學生之間音樂水準的兩極分化,降低該課程的實際教育意義。
四.完善高校聲樂表演教學模式的措施
4.1分層化教學
上文提到,我國高校學生由于自身對于音樂藝術的理解程度以及演唱能力的不同,覆蓋式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讓所有的學生得到音樂素養的提高,造成學生學習效果的兩極分化,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進行聲樂表演時采取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平常的課堂教學活動加深對于學音樂水準的了解,將水平不同的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小組的不同水平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接受到符合自身音樂水準的聲樂教學。加強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效果,提高相關課程的學習效率,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
4.2提高聲樂練習的強度
在高校進行聲樂表演課程的教學活動時,老師可以加強學生斤進行聲樂訓練的訓練強度,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聲樂演唱能力,建立一定的聲樂表演基礎,通過對以往教學活動的實際教學結果進行分析,聲樂練習的訓練內容較為復雜,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制定處一套詳細的鍛煉方案,讓學生根據已經分出來的小組確定自身的實際演唱水平,挑選方案中最適合自己的訓練內容進行聲樂訓練,要注重因材施教,同時要注意訓練內容的循序漸進,由簡單逐漸增加難度。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時代發展的潮流以及國內教育改革事業的逐步推進,我國高校的聲樂表演課程的教學模式必須做出改變,在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高校一定會鉆研出一套適合國內音樂生的聲樂表演教學模式,為我國音樂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麗.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表演課教學現狀與改革[J].音樂大觀,2012(9):96.
[2]王世飛.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及其精神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6):14-25.
[3]楊婧.聲樂表演的心理特征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6):15.
[4]單紅建.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聲樂教學管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3):112-113.
作者簡介:
馬鵬(1996.06-),男,學生,回族,湖南邵陽人,專業:聲樂表演,單位:江漢大學音樂學院;
唐文輝(1984.11-),女,講師,漢族,湖南衡陽,專業:聲樂表演,單位:江漢大學音樂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