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們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變得多元化和復雜化,所以對于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要重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作為一名教語文的班主任,應該抓住語文這一學科本身具有的優勢,學生對這一學科比較熟悉并且理解起來也比數學等輕松很多,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滲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班主任;語文;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我們小學語文班主任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借助我們自身所擁有的優勢,根據小學語文的特點并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了一些方法和途徑,有意識地將意志品質的培養、良好個性的形成、思維能力的鍛煉與學科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去。下面談談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考。
一、改進語文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教育的主要途徑還是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作為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知識點的側重和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多關注在課本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建立起“尊重、信任、理解、關愛、激勵、愉快”的課堂氣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潛能發掘和展示的好場所。
二、倡導“先學后教,自主互助”的學習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自身的主動參與性,心理上的教育不再是教師簡單的單方面向學生講述,而且鼓勵學生參與進來,一起去體驗和感受其中的道理。注重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轉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發展自我認知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思想品質有一定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師來說,也能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的改進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教學在整體上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教師應該注重使具有不同看法和不同能力的同學進行合作,科學的分配學生小組,讓能力高性格外向的同學積極帶動能力相對比較弱的同學,促使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教師之間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促使整個班集體共同進步。教師也能通過分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主性
隨著學生身體和智力的逐漸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性格特征,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個體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因材施教,而且學生處在小學階段,自制力和對于學習的興趣都有待提高,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指導和培養。語文這一門學科包括很多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內容,教師不僅要注重在思想內容上的滲透,還應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上下功夫。
1、營造平等、民主、合作氛圍,縮短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作為班主任,首要的就是要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并且教他們學會用心感受外面的世界,用心體會學生的感受以及看法,不能以成年人看待問題的態度要求他們。語文知識能夠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語文學科教育進行很好的結合,并且作為一名班主任和語文教師,必須注重運用心理學的某些原理以及知識對學生進行教學和交流,注重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
此外,教師應該和學生成為朋友,讓學生能夠信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學生談心,本著平等的原則與學生進行交流,不能把自己定位成命令者,尊重學生的想法,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可以提供給學生參考,但不能將他們強加給學生,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并且給學生提供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不僅能夠學習語文知識,還能使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2、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課堂的教學效果,及時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自己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激情、樂觀和愉悅的態度,課前要精心準備上課內容,同時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通過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調動課堂氛圍,同時促進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培養和建立。只有我們把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創新,我們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習效果。
四、注重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班級上總會有一部分學生有各種行為問題,例如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也比較落后,由于這些孩子由于犯錯誤或成績不好經常受到老師的訓斥以及同學的嘲笑,作為班主任要與他們經常談心,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進行交流,當他們有所進步時多鼓勵和表揚他們,多給他們創造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能力,逐漸樹立他們對于學習的主動性和信心。
五、加強交流,了解學生,對癥下藥。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家要從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學生。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有效的利用班會和班級活動等機會,讓學生自主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利于班主任有針對性的展開工作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篇《和老師說說心里話》的作文,或者讓學生把想說的話寫在小紙條上交給老師,同時作為班主任要做好保密工作,并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另外,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察覺到學生出現心理上的障礙后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及時幫助學生跨過心理障礙,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以上這些方法是我在當班主任以及語文教師時總結的一些心得和體會,當然,如果真的想要要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發現和解決。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領導者和核心,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非常信賴的人,所以要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榜樣,及時的疏導學生遇到的心理難題。
結束語:總之,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貴在“潛移默化”,貴在“潤物細無聲”,它更多的時候是隱性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顯的、徑直的、刻意的。因此為心理保健工作者這個角色的責任。”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每一個教師來說,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同時它又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為教師才華的施展提供了廣大的舞臺。
參考文獻:
[1]農永懷.小學語文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J].農家參謀,2018(12):159.
[2]張春杰.淺談小學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教研論叢,2018(03):109-110.
[3]殷經耀.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41):375-37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