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班主任工作經歷,探討和總結了對小學生展開有效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舉措,首先明確了目標研究教育工作展開的價值,然后提出了具體的展開對策。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引起重視,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與認識的層面,而應該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關鍵詞:小學生 班主任 德育教育 改善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3-0172-01
小學班主任肩負著管理學生,教育學生的重要使命。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端正學習態度,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學習都十分有利。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黃金階段,接受知識的能力快,模仿能力強,所以更需要班主任老師的強化引導,小學班主任老師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下面圍繞該話題詳細探析。
1.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當今時代已經步入到了信息化時代,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更新的速度相當驚人,人們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渠道也變得相當廣泛。但是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不足,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侵擾,因此班主任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防止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同時小學階段的教育強調德育教育也是最為基本的,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影響著學生今后的發展。所以身為小學階段的班主任老師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2.小學班主任對于學生展開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1)開展德育教育必須深度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班主任老師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不能盲目展開,必須堅持科學的原則,這樣開展起來才具有現實意義。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如果采用機械灌輸,用籠統的方式展開教學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德育教育同樣需要強調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結合學生所呈現出來的特征針對性的展開德育教育,這樣取得的教育效果才是相對理想的。
?。?)強化教育資源的整合,促進德育教育展開的有效性
強化各項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保障德育教育工作展開的有效性。小學生的思想及人格品質會受到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僅有來自于學校方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學生的原生家庭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所以德育教育工作不是教師一方的職責,還需要學生的家長以及社會的積極配合,促進一體化開放的德育教育體系的構建,各方都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視起來,這樣取得的教育效果才是理想的。
(3)班主任要發揮榜樣的力量,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班主任身為小學生的直接在校管理者,其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傳統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就是對學生嚴格的約束以及管制,這樣的方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并且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的心理。正確的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有目的的進行熏陶。班主任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的指路人必須強調自身高尚的道德素養的培養,真正用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起好的榜樣,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對教師信服,這樣學生也可以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好的道德素養就此形成。
(4)強調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的構建
強調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的構建,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深受感染,學生在好的德育氛圍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調整,長此以往就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好的道德品質。此外,班主任還需要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防止學生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偏移正確的軌道,導致心理發生扭曲,班主任還應該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德育教育素材,促進德育教育活動強化展開。
?。?)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強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展開
班主任要注意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幫助學生解決,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保障德育教育高效針對性的展開。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創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言,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讓學生養成多互動,多交流的好習慣。
(6)與學生家長多溝通多交流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長期的堅持,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班主任還應該關注學生家庭的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家長做好溝通交流,兩方積極配合,促進德育教育工作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綜上所述,小學班主任教師必須認清自身肩負的職責,必須本著為學生的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展開德育教育,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保障教育得以高效順利的展開。
參考文獻
[1]劉少飛,宋立梅.小學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J].學周刊,2013(9):187-187
[2]楊艷紅.談小學班主任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3(2):35-35
[3]周活新.小學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6(2):198-199
[4]華麗芳.試論小學班主任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作文教學研究,2015(6):166-16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