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詩心不改,此夢偏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杏花微雨的人間四月天,我有幸跟隨蘇校長、喬主任、樊組長及語文組三位前輩,來到西安曲江一中,一睹全國語文教學名家的風采。如此近距離地學習,真是讓人興奮不已,回味無窮。
  【關鍵詞】交流;探討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96-01
  現將觀摩心得向各位老師匯報、交流,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至簡,即美
  幾位老師的課件都非常簡約、精美,例如董一菲老師的《沁園春 雪》,賈建英老師的《豹》,幻燈片不過十張。肖培東老師只帶了話筒上臺,無書,無課件。這樣一來,課件在課堂上只起到了展示問題、凸顯層次、畫龍點睛的作用。文字極少,絕不代替老師的觀點和學生的見解;圖片極少,絕不擾亂學生的思維,代替文本的語言魅力。多年前,我曾參加過多媒體技術的培訓,老師講解的知識很豐富,但都已成為過眼云煙,給我印象深刻的僅有一個原則——即幻燈片的四六原則:一張幻燈片上搭配色彩不能超過四種,文字不能超過六行。語文的課堂是我們與傳統文化對話的課堂,師生應盡情地享受文字之美。多媒體技術發展到任何時代,也不能代替老師靈動的語言,教科書規范的引導。
  二、至愛,即善
  2006年,我認識了董一菲老師,她和張玉新老師來寶雞作關于《選修教材如何選修》的報告,她用自己的氣質和才情征服了全場的老師,我用MP3錄下了她的大部分解讀。13年過去,她的長發依然如瀑,眼眸依然如星,課堂更加溫潤如玉。她在啟發學生回答問題或者做點評時,稱學生為“寶貝”、“孩子”。實話實說,我從未在課堂上使用過這樣親近的字眼。我更樂于創設平等的師生對話氛圍,我更期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課堂生成。我把學生當同志、當戰友,因為我們千錘百煉,只為一場硬仗——高考。但我著實被這樣的稱謂感動。我想,大多數的語文老師早已被一篇篇經典熏染,成為了集善良、智慧于一身的牧師,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是清醒的智者,高尚的善者。如果一個少年在課堂上被老師這樣稱呼,他的內心一定會震顫,一定會播下仁愛的種,開出溫暖的花。賈建英老師講授一首外國詩歌《豹》,他將馮至和北島的譯本作對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譯本并說出原因。這樣的設計簡潔明快,一位學生多次回答問題,見解獨到。賈老師評價:我想你是站在你們班思想制高點的人。全班學生會心一笑,全場老師忍俊不禁。贊美的角度有很多種,但最高級別一定是贊美一個人的思想。老師心中有愛,才會在點評時不斷鼓勵、啟發。才會讓學生有被肯定的尊嚴,有被包容的溫暖。我想這就是徐曉彬老師在做點評時所說的學生在課堂上應該獲得的安全感。
  三、至樸,即真
  本次詩歌研討會最能點燃全場熱情的是來自甘肅的霍軍老師。他的任務繁重,講一節示范課,做一場報告,還要主持最后的學術對話。他講授的詩歌是杜甫的《登高》。首先從音韻學的角度引導學生讀詩。渚清沙白鳥飛回,“回”應讀huai,潦倒新停濁酒杯中的“杯”,應讀bai。與詩歌研討會剛開始的唐調吟誦、陜西調吟誦、學生漢服吟誦相互照應,相得益彰。讀韻,讀題,讀字,讀人,讀句,讀寫。讀出了韻味,讀出了章法,讀出了一個時代里邊的一個靈魂。我不禁想起陜西省教科院薛韓銘老師在作《選修教材教學方法指導》的微報告時的觀點:誦讀既是手段,也是過程,更是目的。肖培東老師在無課本、錯誤的文本的“大難”面前,盡顯大師風范。用領讀、試讀、品讀、范讀等方式讓學生想象畫面、體悟情感、品味生活,將作者的詩讀成自己的詩。中國古典詩詞精煉含蓄,往往富有韻外之致和言外之意。誦讀是培養語感的好方法,所以語文課堂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慢慢地吟誦,并多給些機會,讓學生表演朗誦,展示學習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保護其學習的熱情。誦讀是起點,是過程,也是終點?,槵樀淖x書聲是語文課堂的本真、本色、本原。漢字的“樸”的原意為“沒有加工的木料”,我們的高中語文課堂應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不做整容女,不做網紅臉。
  反思我的課堂,我還可以做些什么呢?更接地氣:更準確地把握學情,以問題為抓手,以活動促教學;更學者氣:研讀音韻,研讀群文;更江湖氣:像金庸小說里的俠之大者,不用刀劍,氣吞山河。霍軍老師說: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將周瑜稱為周郎,因為周瑜是赤子,是才子,是英氣勃發的人,即使活到八十歲,他還是周郎。是啊,“心中無暮氣,百歲也天真”,豐富的生活,有趣的靈魂,率真的性情,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像一首詩的老師,才是富有個性特征的教師,才會讓人印象深刻。生命如此匆匆,工作如此艱難,讓我們給自己一點空間、一點趣味,像葉嘉瑩先生一樣,即使耄耋之年,登臨講堂,依然聲情并茂、如采蓮的少女般精致綻放。
  參考文獻
  [1]文宏.古典詩歌教學的幾點嘗試[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趙玉軍.只著一眼 盡顯風流——淺析中學古詩歌教學[J].教育革新,2007年08期.
  [3]強小康.傳承經典——詩歌教學中誦讀的作用與引導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年05期.
  作者簡介:楊柳青(1982.2-),女,漢族,中學二級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學法指導,高效語文課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21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