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許多小學生一提寫作文就感到頭疼,要么覺得沒什么可寫,要么心中有話寫不出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積累的欠缺。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充分說明了鍛煉積累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學中,應如何使學生做到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呢?
關鍵詞 積累 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許多小學生一提寫作文就感到頭疼,要么覺得沒什么可寫,要么心中有話寫不出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積累的欠缺,導致動筆時“無米下鍋”。 “覺得沒什么可寫”是缺乏生活的積累,“有話寫不出”是缺乏語言的積累。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币獙懞米魑?,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南宋詩人陸游也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也正說明了鍛煉積累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學中,應如何注重對學生積累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積累和表達能力同步協調發展,做到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呢?
1生活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點使自己心動的東西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思考生活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然后把觀察后的說出來,再把它們寫成日記,記錄生活素材,那么寫起作文來才能下筆如有神。
1.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觀察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要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促使他們運用自己各個感官接觸事物,留下感性形象??刹捎孟蘖?、順序、分步、方位、靜態、動態、比較、綜合等觀察方法。每次觀察選擇恰當的方法,如低年級學生觀察事物,不知如何選擇目標,可指導學生“限量觀察”,即只觀察事物的一兩個方面;如學生不易抓住事物的特點,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法,如把雞和鴨兩種動物進行比較,學生就容易尋覓出它們各自的特征;又如在觀察大自然的靜態,如田野、群山等的顏色、樣子等的基礎上,再引導觀察大自然的動態,如日出、風云雨霧、雷電等。這樣學生就能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使學生獲得了說話、寫話的豐富題材。
1.2引導學生會說
說,是為用筆寫打基礎??刹捎谩坝^后說、做后說、聽后說”的訓練方式。
觀后說,即觀察事物后,讓學生練習說話。如看圖說話,按觀察的順序說;看物說話,按物體的形狀、特點和作用說等。做后說,即給學生布置一些參與生活實踐的作業,并要求學生邊觀察邊體會,然后讓學生說出來。聽后說,即要求學生把從家里、村里、社會上、電視里、廣播里聽到的新鮮事,在每周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出來。但不管哪一種“說”,教師都必須對學生的發言作精當點評,穿針引線,尊重每個學生,鼓勵他們。
1.3指導學生會寫
寫,包括寫句、寫日記。寫句、寫日記。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可讓學生選擇一天中所見、所聞、所做、所感的用一句話寫出來。每天至少寫一句話,堅持天天寫。從二年級開始寫日記,開始寫日記,不宜要求過高,不拘形式,不論長短,學生能用幾句話把所觀、做、聽、感的寫下來即可。隨著年級的升高,對日記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學生學會在事物的比較中抓住對象的特點和在事物的發展中抓住對象的重點,能把所觀察和聯想的有層次地寫下來,并養成天天寫日記的習慣,那么到寫作時,一個個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2語言積累
莊子云:“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毙W生正處于人生中背誦、記憶的黃金時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是幫助他們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
2.1加強朗讀
“熟讀成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都強調了一個“讀”字。
首先,教材中的課文都經過了編審者的反復推敲、斟酌、修訂,不少還出自語言大師之手,都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典范材料。所以在教學中要以讀為主,以讀代講。書中的譴詞造句和表達方式就會成為學生的書面發言和口頭語言,學生也會把學得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實踐中。
其次,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梢詮臐M足學生喜讀欲入手。小學生最喜歡讀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從年齡上說,低年級學生較喜歡讀以圖為主的動物童話故事、民間傳說,中年級學生較喜歡讀配有插圖的童話、故事,高年級學生則較喜歡讀歷史題材的傳記、小說等。從性別上說,女生喜歡讀童話、民間故事,男生喜歡讀科幻小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教師就可以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介紹適當的讀物給學生,。再督促其形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膳e辦讀書知識、講故事、自選精彩片斷朗誦、背誦等競賽,并充分發揮作文講評課的激勵效能,對于作文中能恰當運用課外讀物中學到的妙詞佳句的學生給予表揚。這樣課內外相互促進,學生的語言就會日臻豐富了。
2.2倡導背誦
背誦好文章,讓學生實現“量”的積累,吸取文章的精華,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語文課上應精講巧練,擠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讓學生熟讀成誦,牢記在心。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媒體,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文章蘊含的感情,體會其語言的美妙,令學生能品味了再熟讀成誦;在講解某種表達方式時,可以講一篇課文,帶一批課文,師生共同分析、比較。這樣學生的記憶效率,思維能力就會有明顯的提高,日后提筆作文時,許多自己要表達的字、詞、句便會不斷地“跳”將出來,供自己選擇,使用。
實踐證明,通過各種方法進行生活積累,為學好語言打下了基礎;通過大量的閱讀、背誦、摘記,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活躍了寫作思維,開發了智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因此生活積累與語言積累是相互相成的,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訓練,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周立群,龐車養.中小學新課程教學法[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 朱蓮花.小學寫作能力培養與指導[J].課程教育研究,2017(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