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詩伴孩子成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多么神奇的兒童詩,它能把平凡的事、平凡的物,表現得活潑鮮明、奇妙動人。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讓童詩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孩子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感受與書寫生活,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生命的珍愛,對社會的責任,讓他們擁有詩意般的美好童年!
關鍵詞:兒童詩;活動;對話;對比;觀察;想象
小學語文課程十分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它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師者沒有理由把詩歌跟語文分離開來,因詩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兒童詩是詩歌王國中最為自由的一種體裁,具有語言簡練、意境悠遠、情感豐富等特點,宛如詩歌王國里的小精靈,如果我們引領學生走進兒童詩的世界,去親近這個小精靈,學寫兒童詩,就會發現世界是那么的真,那么的善,那么的美。
一、 在活動中播下詩的種子
本校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北滘碧江,是一所詩意流淌的學校,校園里一景一物,一言一行,均可入詩。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教活動,如詩朗誦、詩配畫、詩與書法、詩與攝影、詩與表演,帶領學生在校園里找春夏秋冬,在操場上放風箏,在讀書廣場寫生,在碧江金樓參觀,在碧江民樂公園游玩……寓教于樂,萌發了孩子們的詩意。就連十分鐘課間活動,同學們也找到寫詩的話題:
如楊正煒同學的《課間能否多給十分鐘》:課間能否多給十分鐘/我想去看看/窗外大樹上的知了/為何總是不停地叫喚/課間能否多給十分鐘/我想去看看/池里的金魚/是在睡覺還是捉迷藏/課間能否多給十分鐘/我想去看看/走廊上的螞蟻/是否把我們不小心掉下的米飯/全部搬走/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上課是不會拖堂的,務必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往往在愉快的活動中,詩歌的種子已無聲地種在同學們的心田,靜待生根發芽……
二、 在對話中放飛詩的心靈
在兒童詩創作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對話的形式,直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大自然的任何一物都可以成為自己說話的對象,從而漸漸敲開兒童詩創作的大門。
如朱梓煊同學的《我的好朋友》:橡皮/你是我的好朋友/幫我擦去了作業本中的錯別字/我還想請你幫一個忙/把語文老師眼角的魚尾紋擦去/讓她變得更年輕/
這首詩是小詩人與橡皮的對話,小詩人想象豐富,構思獨特,在小詩人眼里,橡皮是負責任的,樂于助人的。從小作者天真爛漫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愛老師的乖孩子形象。
三、 在對比中感受詩的意境
孩子們的童心世界里,他們能看到會說話的花草,有情感的鳥獸,有靈性的萬物。在兒童詩創作中,我指導學生善于運用對比的寫作方法,如通過人物、事件、空間、顏色、形狀等的比較,這樣,創作出來的是具有強烈反差的兒童詩歌,讀著這樣的詩歌,不但富有震撼力,而且易于引發讀者思考。
請看黃子晴同學寫的《雪人》:夜深了/全村人都睡了/我們家也都睡了/只有我堆的那個雪人/還沒睡/她在我家門前站著崗/
這首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全村人都睡了,只有我堆的那個雪人還沒睡,她在我家門前站著崗”,寫出了雪人忠于職守,默默無聞地為人們服務的高大形象,感人的童心童真讓我們微笑。
誠然,如果引導學生換個角度、換種思維方式去看世界、看事物,那么世界就會以新鮮、奇妙的姿態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會令他們大開眼界,定能夠寫出優秀的兒童詩來的。
四、 在生活中捕捉詩的靈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道出了學生創作兒童詩的“源頭活水”來自生活。詩就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中蘊藏著無盡的美。怎樣與生活對話?我教會學生用自己一雙明亮的眼睛去觀察、去感悟、去發現。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就能捕捉到動人的詩意。
黃嘉怡同學寫的《捉蝴蝶》:星期天/我與姐姐、弟弟來到碧江民樂公園捉蝴蝶/可發現公園里沒有蝴蝶/我們就在公園里蹦呀跳呀/媽媽看到我們/驚喜地說/咦/怎么有這么多的蝴蝶/我們都笑了/
她說出來的就是一首動聽的詩,我與姐姐、弟弟發現公園里根本沒有蝴蝶,實在是掃興之事??墒翘焐蛺弁娴暮⒆觽兘^不會讓快樂就此消失,于是一只只色彩斑斕、活靈活現、翩翩起舞的“蝴蝶”出現了,孩子和蝴蝶形成一組有趣的意象,“跳啊跳的我們仿佛就是蝴蝶”——失意后的驚喜為整首詩畫上亮麗的一筆。從中感悟到真正有趣的生活情境,就是一首愉悅的詩??!就看你如何去捕捉。
又如周嘉駿同學的《小螞蟻與小蘑菇》:雨嘩嘩地落下來/小螞蟻在路上急得哭了起來/小蘑菇看見了/叫小螞蟻快來傘下避雨/從此/她倆就成了好朋友/
在童心與詩心里,孩子們與自然更加親近,孩子們能夠傾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并對大自然的一切充滿美好的幻想。讓你我確信:孩子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善良有愛的心。
五、 在想象中領略詩的魅力
要寫好兒童詩,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才能盡情地在兒童詩的海洋遨游!于是,我努力創造有利的條件和空間,激發學生展開想象,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我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形狀、顏色、作用等特點展開想象,選好立足點。
如喻偉陽同學寫的《鵝卵石》:天鵝媽媽生了一堆蛋/卻狠心地把蛋丟入小溪/慈祥的小溪媽媽/收留了這些可憐的天鵝蛋/并為他們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鵝卵石”/
小作者捕捉住映入視覺范圍內很細小的一個現象,展開了奇妙卻又合乎情理的想象,把“鵝卵石”名字的來歷描繪得細致生動,充滿意趣。看,鵝卵石多像一個淘氣可愛的孩子,而小溪卻是一位寬厚溫柔的母親。
又如黃子軒同學寫的《我想把學校搬到海里去》:我有一個奇妙的想法/要把學校搬到大海里去/我愿意做一只龍蝦/整天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鯨魚的嘴就是教室/我與海獅、海豹、海龜在寬敞的教室里學習/課間/與它們一起在珊瑚中游戲/但是/鯊魚可不能成為我們的校長/因它那鋒利的牙齒/一張開/會把我們全部嚇跑/
這小詩讓每個大人讀著都掩卷沉思,孩子們的想象力多么豐富??!
行走在兒童詩歌教育的路上,讓我深深感悟到:兒童如詩。兒童寫詩,他們寫下的如詩一樣美好的生活。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就要呵護每一份童真,讓他們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找尋、感受與書寫生活,培養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生命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讓他們擁有詩一般的美好童年!
(備注:文中學生詩歌均是在陳柳紅老師指導下的原創作品)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史進.詩意校園[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