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不依喜好偏飲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傳統養生格言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藏氣不均。
  宋·蒲處貫《保生要錄》
  時常聽人說,喜歡吃什么食物,就是自己的身體需要什么食物,只管吃就是了;厭惡某類食物,就是身體不需要它,索性就不吃。其實謬也。蒲處貫告訴你,即便是你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要多吃,吃多了會傷而生疾;不喜歡吃的食物,也不要一點不吃,否則會導致五臟之氣失衡。
  蒲處貫,或名蒲處厚、蒲虔貫,是宋代一個以修命為主的煉養道士,具體門派不詳。以修命為主的煉養道士,宋元以后統稱為“內丹派”,以清凈無為、性命雙修、練氣還丹為要務,主要是以呼吸吐納、按摩導引,疏通自身經絡,使病、邪、穢氣等不干凈氣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從而內氣充盈,病氣無存,神清氣爽,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這一理論思想與中醫養生思想不謀而合,其實踐與今天的養生實踐也非常接近。因此,這一派道士今人又稱其為“養生家”。蒲處貫的《保生要錄》雖然列在《正統道藏》第三十一冊(洞神部),但其實可以作為一部養生著作來讀。所列有八門類,即養神氣門、調肢體門、論衣服門、論居處門、論藥食門、果類、谷菜類、肉類,其中有道理的養生格言頗多,容以后慢慢介紹。
  蒲處貫認為,天有五行,人有五臟,食有五味。這五行、五臟、五味是相合的,不可偏頗。若偏嗜于某類飲食,必然會導致傷病;若缺了某一類飲食,則會導致相應的臟氣不足。例如,人在飲食上都喜歡甜、香,惡于苦、咸,但“全不食苦則心氣虛,全不食咸則腎氣弱”。
  因此,喜歡不喜歡的食物都要吃,才合乎真正的養生之道。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中醫講“藥食同源”,是說藥物和食物原無區分,都有寒涼溫熱“四性”和酸甜苦辣咸“五味”。傳說神農嘗百草,以對人體有益且性味偏頗不明顯定位食物,以雖對人體有益但性味偏頗明顯定位藥物。性味既是用藥治病的依據,也是“毒”,性味越偏頗,毒性越大。毒性越小,人可以吃得越多,比如食物;毒性越大,人應當吃得越少,比如“細辛不過錢”。
  由此可見,人應當各種性味的食物都吃,“氣味合而服之”(《黃帝內經》)。偏吃某一類食物,一則飲食單調性味難以中和,二則日積月累性味偏頗會導致疾病。當然,具體到個人,若能根據自己的體質分類和季節屬性(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每季末屬土),分別選擇適宜的食物則更好。
  如此,諸君明白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84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