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散文中的人生況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介紹飲食文化的一本散文集,但在這本書中,梁老先生不僅僅談吃,他將飲食文化、故土鄉情融入其文章之中,令人掩卷遙想美食的同時,還能沉思其中的人生況味。從這本散文集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情冷暖,窺見人之本性,更能體悟到人生哲理。
關鍵詞:《雅舍談吃》 梁實秋 飲食散文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在臺灣時期完成的一部散文集,書中介紹了許多有關飲食文化的知識,讀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三尺。梁老以他特有的典雅的語言描寫各地美食,文白相間,旁征博引;但他又不僅僅談吃,他將飲食文化、故土鄉情融入其文章之中,令人掩卷遙想美食的同時,還能沉思其中的人生況味。
一、從飲食中品人情
《禮記·禮運》中說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欲乃是人之本性,是人們生存的根本。但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飲食早已不再僅僅滿足人們生存之需,而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融入了地域特色和個人情感。讀完這本《雅舍談吃》,最令人動容的莫過于其字里行間濃濃的人情味。
梁實秋的一生也算是漂泊不定。他早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后赴美留學。抗戰爆發之后,他在北平、青島、廣州、四川等地來回奔波。1949年他來到臺灣定居。此后便沒能再回到故鄉北平。所以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股濃烈的懷鄉之情?!堆派嵴劤浴分械脑S多篇目都是描寫其故鄉北平的飲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要屬豆汁兒了。胡金銓先生在談老舍的一本書上,一開頭就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梁實秋先生也這樣認為,他說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兒也是以北平城里的人為限,城外鄉間沒有人喝豆汁兒。而且豆汁兒這一食物是沒有階級之分的,在北平城里,上到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兒們,下到底層的勞動人民都好這一口。離開北平之后,梁公想念豆汁兒到不能自已,他在臺北雖也嘗到過豆汁兒,但完全不是北平的味:“烏糟糟的兩碗端上來,倒是有一股酸餿之味觸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麥片粥,到嘴里很難下咽”。由此梁公發出了“可見在什么地方吃什么東西,勉強不得”這一感慨。誠然,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他地方雖可仿制但難得其精髓,這一點身在異鄉的游子是最有感受的。“勉強不得”四個字道盡了梁公內心苦澀的思鄉之情。
梁公通過飲食抒發思鄉之情不獨寫自己,也寫身邊的親人朋友。梁公有一位甘肅的同學極嗜蔥蒜,而因夫人是江蘇人家中禁食蔥蒜,所以他去梁公家做客只要求大蔥一盤,其他菜肴競一口未動。梁公的妻子偶然在臺北一家店里看見家鄉特產黃泥螺便悉數買了回來,大有“他鄉遇故知”之感。據梁公描述“黃泥螺小得像綠豆一般,黑不溜秋的,不起眼,里面的那塊肉當然是小得可憐,而且咸得很”。在外人看來不起眼的吃食,可能是游子心中最放不下的美食。梁公這樣由己及人的寫法,更加突出了飲食作為故鄉的一部分對游子味蕾和心靈的影響之深。這些具體可感的鄉味可激起游子內心深處的鄉愁。
鄉情之所以難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與親情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雅舍談吃》中梁實秋經常寫到幼時的家常美食。比如有一回小弟弟問母親小炸丸子的價錢,母親聽后一陣心酸,立即派人去買了一碟小炸丸子,讓他們兄弟姐妹分食,梁先生說后來事隔七十多年,他仍不能忘記那一回吃小炸丸子的滋味。又如梁公本不愛吃粥,但對母親親自熬的一小碗粥卻甘之如飴。梁母的粥不是用剩飯煮的,而是用生米慢煨出的。水是一次加足,不再半途添水,也不加攪和,只由它翻滾。這樣煮出來的粥黏稠且米粒顆顆完整,再佐以筍尖火腿糟豆腐之類的配菜,其味甚佳。這樣極考驗火候和耐心的一碗粥融入了母親濃濃的愛意,自是其他粥比不得的。
在《雅舍談吃》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溫馨的親情,還能看到許多真摯的友情。梁公沒有單獨寫他的朋友們,但是在多數篇幅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朋友的身影,雖只是寥寥幾句,卻盡顯情誼?!夺u菜》一文中提到梁公好友老向在“抗戰”后方時約定將來要給他帶保定名產醬菜?!翱箲稹眲倮笏粚嵺`諾言,帶著一簍醬菜從保定到北平特意看望梁公,真可謂是“禮輕情義重”。再如《魚丸》一文中梁公提到友人高鴻縉先生曾以其夫人親制魚丸相贈,連魚丸帶湯帶鍋,滾燙噴香。家常菜雖普通,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珍貴的存在,若非情誼深厚是不會輕易相贈的。像這樣朋友之間的盛情款待,書中有諸多描述,梁公交友之廣令人羨慕。
時間如流水,它能沖淡很多記憶,而這些獨特的味道之所以能被長久地記住,多半與品嘗菜肴時的特別的情感有關。與其說是那些佳肴之味久久不能忘懷,不如說是心中的那一份情難以忘卻。
二、從飲食中窺人性
人性之復雜難以想象,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清道明,但我們可以從梁公的《雅舍談吃》中窺見人性的一些方面。
《鮑魚》一文中梁公說他吃鮑魚最得意的是一碗鮑魚面,其中大有緣由。有一年冬天梁公在沈陽下榻于友人之家。凌晨起來時見廚司老王胃痛發作,便拿出隨身攜帶的蘇打片給他,痛立止。老王為了報答梁公為他煮了一大碗面做早點,甚至拿出主人舍不得吃的鮑魚給梁公做澆頭。“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是人性中善的一面。梁公覺得“這是他一生沒有過的豪舉,用兩片蘇打換來一罐鮑魚煮一碗面!”雖說幫助別人并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感謝,但當自己無意的善舉得到別人真誠的感激時,我們的內心也會充盈著巨大的喜悅。
當然人性也有惡的一面。在《炸活魚》這篇文章中作者就展現了人性中殘酷、野蠻的那一部分?!罢ɑ铘~”這道菜據說是把一條活鯉,去鱗后,把兩鰓以下部分放到油鍋中去炸。炸好的魚在盤中上桌時,魚還會喘氣。魚的下半截已經炸熟,鰓部猶在一鼓一鼓地喘氣,如果有此可能,看了令人心悸。吃魚肉之外還要欣賞其死亡喘息的痛苦表情,誠不知其是何居心。作者由這道菜又談到古今中外許多殘暴不仁的事,如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紂王行炮烙之刑,古羅馬圓形戲場縱獅食人,西班牙人的斗牛等等。人對人尚且如此,又怎么會對魚蝦手下留情呢?梁公認為“野蠻殘酷的習性深植在人性里面,經過多年文化陶冶,有時尚不免暴露出來”。由是觀之,荀子主張的性惡論有他一定的道理。但荀子也說可以通過后天的道德教育使人向善。我們對待食物、對待生命都應該常懷一顆尊敬之心,不能做像“炸活魚者”那樣的小人。 梁公還提到了人性之中的羞恥之心。在《窩頭》一文中梁公寫到一般人都不愿意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貧窮。他舉了一個例子,一戶人家每餐都吃窩頭,但吃飯時都會緊關其門,因為大家都認為窩頭是窮苦的象征。終有一天他們忘記鎖門被人發現了,主人萬分尷尬難堪。但從此之后這人家的子弟個個都發奮圖強,最終擺脫了頓頓窩頭餐的命運,也算是“因禍得?!?。羞恥之心可令人發奮這是可取的,但貧窮委實不足恥。就像梁公在另一篇文章《豆腐》中提到:“我??吹奖狈降膭诳嗳嗣?,辛勞一天,然后拿著一大塊鍋盔,捧著一黑皮大碗的凍豆腐粉絲熬白菜,稀里呼嚕地吃,我知道他自食其力,他很快樂?!闭\然,自食其力得來的食物哪怕粗簡也并沒有什么丟人的。
三、從飲食中悟人生
《雅舍談吃》中還有一點令人怦然心動、回味無窮,那就是融貫于飲食描寫中對于人生哲理的揭示,寥寥幾筆猶如畫龍點睛,使整篇文章立時增色不少。
《芙蓉雞片》中提到北平飯館東興樓的一條規矩,若是有客人因上菜稍慢敲盤碗,不管是有意鬧事還是無意之為,掌柜的聽見就會出來賠不是,當值的跑堂也要卷鋪蓋走人。雖然這只是表演性質,一會兒那跑堂還會從后門回來。但梁公還是認為我們做客人的要有相當的風度,多體諒體諒那跑堂之人。誠然,做人也是如此。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應減少戾氣,多一些寬容,做一個有風度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像萬州公交車墜江這樣的悲劇的發生。
《熘黃菜》一文提到作者在家自學做熘黃菜,但試了好多次都失敗了,后來還是經一位親戚的指點方得訣竅。事后梁公得出結論:“凡事皆有一定的程序材料,不是暗中摸索所能輕易成功的?!币环矫娣彩露加衅渥陨淼囊幝?,不按規律來做難以成事;另一方面要善于向他人請教,這樣有時可以少走彎路,比自己一味地埋頭苦干要有效率得多。
《生炒鱔魚絲》這篇文章結尾提到一種全鱔席,原則上大概與全鴨席差不多,以各種不同的做法來處理鱔魚。梁公認為“這是噱頭,知味者未必以為然,因為吃東西如配方,也要君臣佐使,搭配平衡?!闭\然如果一桌菜都是鱔魚做的未免太過單調,極易使人生厭。中國人一向講究一種中庸之道,即萬事追求一種平衡之美,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平衡的狀態最為穩定也最易長久。
這樣的點睛之筆還有很多,諸如“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芙蓉雞片》),“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餃子》),“雜料太多,徒亂人意”(《咖喱雞》),等等。梁公將自己的人生智慧融入對食物的描寫之中,令人讀來受益匪淺。
四、結語
冰心曾評價梁實秋其人說:“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ㄓ猩?、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這本《雅舍談吃》正是梁實秋先生才、情、趣兼備的體現。品美食亦是品人生,從梁公的文章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道道美味的佳肴,還有這世間的人情百態和一種生活的智慧。人莫不飲食,而鮮有能知其味者,梁公顯然是其中的知味者之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