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如何在古代文化知識學習中培養創新思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經歷過漫長歲月積累而成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所在,而學生是未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創新思維已經成為高中教學的主要培養目標,而語文作為我們國家的母語學科,從重要性和專業知識涵蓋的角度來說,創新思維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創新思維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對于國語知識的認知程度,而古詩文作為高中語文的核心知識模塊之一,對于學生語文學科成績的提高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如何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進行以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為目標的古詩文教學成為了目前教學的主要難題。
  【關鍵詞】創新思維;高中古詩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14-01
  引言
  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一直以來都是銳意進取不斷革新的過程。高中的教學已經不能單以教授學生基本的概念性知識為課堂的主要教學目標,而是要貫徹新課改下的創新精神,將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己任,深化課程改革和發展,進行對于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計劃。近年來,創新教育的理念在諸多學校的課堂中都有體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逐漸步入各個校園。創新思維對于現階段教師的要求不僅是對于一門學科的要求,而是對于所有學科協調發展,對于教書育人的全部手段進行創新要求。語文作為我們教學的母語學科,關注其創新思維的發展對于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以及對于學科主動性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一、培養創新寫作
  我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古文,從誕生起就是時代性和名族性的統一,在古代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引入現代的思維方式,通過掌握基礎的古文鑒賞來提升自己的現代寫作手法,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創新思維的基礎手段之一。
  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一書中,以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詩歌和散文的鑒賞方法和知識提取為主要目標向學生介紹了四十八篇古代文學經典。在合理利用參考書目的同時,輔以適當的寫作訓練,在寫作的同時繼續提升閱讀量,在反復中提升學生對于漢字的使用技巧。例如在《庖丁解?!芬晃闹校寣W生閱讀理解通篇短文,體會作者在其中灌注的“熟能生巧”這一基本的文章含義之后,在要求學生模仿文章進行寫作訓練。在閱讀《項脊軒志》后,讓學生模仿穩重以小見大的寫作風格,讓學生結合到自己生活中的實例來進行創作,用自己平日的感悟來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向往。
  二、擴展學生思維
  在一些教學觀念上,認為語文的教學應該異同于數學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科思維的培養不加注重,把重心培養都放在語文知識的積累上了,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是錯誤的。語文作為一門特殊的語言學科,所考察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于國語知識的積累,也一并考察了學生對于語言運用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心智發展趨于成熟,對于一些文章也有自己的見解,教師應該正確的引導學生對于平日的學習中進行自主反思,立足于自身已有的知識,對于課文的內涵進行提煉。
  例如在《湘夫人》一文中,作者化身文中的湘君,與夫人相約北渚卻無緣相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為例,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問題如“本文描寫的是否是一場愛情悲???”,再引導學生運用“以志逆志,知人論世”的文章欣賞法,聯系名家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對于《九歌》的創作緣由以及聞一多等人對于《九歌》的評述,從一個大局的角度來審視這篇文章,即是深刻領悟到作者化作湘君,對于與夫人久久而不能相遇的惆悵,實際是影射作者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空有一身本領卻不能得到楚王的賞識的滿心失落。在《伶官傳序》中,指導學生在回顧唐莊宗李存勖在得天下與失天下之間,通讀和理解盛世和衰敗之間的歷史背景及其盛衰原因,得出本文的主旨,即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一道理。
  三、創新審美標準
  時代的不同要求我們要對以往的文化審美標準進行創新。在高中的諸多學科中,語文具有著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這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體現之一,古文是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借助傳統文學為基礎,教師按照一定時代的審美意識,借助課本中的課文對于學生施以美的影響,在對文章的審美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對于語文教學的情感體驗。
  高中生經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但是在于美的鑒賞和美的創作中還是有所欠缺,在高中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提供一些可提高審美能力的實踐活動,在課堂上,積極的引導學生對于美文進行鑒賞。例如在《蜀相》一文中,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全文,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賞析作品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句匯總“自”和“空”的特別用意。在《李憑箜篌引》一文中,作者用獨特的手法寫箜篌聲,不以正面為主要描寫方向,通過旁側來描寫樂曲在彈奏之時所產生的一種動人心弦的效果,以所感有形之物來描繪縹緲的無形之物,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之美和修辭手法之美。在《春江花月夜》中,領導學生體會“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兩局中作者以月為描寫主體,以江水為展示場景,來對于一幅唯美迷離的春江晚景圖進行描繪,體會作者在外游離之中的感傷情緒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
  四、結束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而國語正是我們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的體現,增強學生對于國家文化的認同感,在語文教學上培養他們在語文學科的創新思維勢在必行。在課堂的教學改革上,摒棄傳統的概念知識灌輸方法轉換為以培養學生思維為主要目標,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日常教學中,逐步的增加學生對于古詩文的閱讀量,提高他們對于古詩文的審美鑒賞能力。教師以飽滿的熱情進行講解和引導,學生以積極學習心態吸收知識,為不斷提升的創新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史小建.論古代文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語文建設,2014(7x):17-18.
  [2]王馨憶.論古代文學作品賞析中的創新性思維培養[J].時代教育,2017(18):85-85.
  [3]楊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6(1):96-9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5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