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的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地位愈加突出,面臨的社會形勢也愈加嚴峻,報考音樂專業的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對此為了滿足當前學生的音樂需求、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學校在教學模式、內容和結構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調整。但音樂的改革之路并不順利,而是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和制約。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學現狀;改革措施;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10-01
一、引言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推動了音樂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而高校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陣地也在這種背景下強化了對音樂教學的建設,并在具體的教學中采取了新的舉措和模式,以此來滿足當前社會對音樂人才以及學生學習音樂的需求。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各種社會因素所產生的影響無法在短期內徹底消除,很多情況下高校音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細節問題,制約著音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高校音樂教學的教學內容涉及廣泛、對理論和實踐的要求較高,一旦安排的課程不合理、管理機制不科學,都會影響教學質量。如何突破教學瓶頸、提升音樂內涵,就需要教師精確而全面的分析教學現狀和社會需求,以此為出發點,在教學中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豐富教學內涵,拓展教學途徑,調整教學結構,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
二、高校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1.管理機制不科學。
專業的管理人才稀少,學校也沒有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大多數的管理員都是學校教師兼職任職,不具有專業性。有些高校雖然沒有這種情況,但對音樂學科的管理并不謹慎和細致。比如音樂中的聲樂、器樂等都應該交給不同的人或者部門去管理,但目前的情況是混為一談,沒有具體劃分開來。因此在新的教育環境中,這種無序、混亂的管理機制就呈現出了一定的弊端。
2.課程安排不科學。
一般來講課程的安排仍然采用著“一對一”的教學形式,每個教師每節課只教一個學生,每個學生每周可以獲得兩個課時接受教師的輔導。但實際上由于生源擴大、師生比例失衡,因此學生每周只能獲得一個課時。另外這樣的教學形式往往會給學生這樣一個暗示:個體專項發展,成為某一類音樂歌唱家或者演奏家,那么學生也就會將這個目標作為自己的學習方向來安排學習內容和時間,由此也就忽視了學生綜合音樂技能的發展。此外,一對一的模式極易造成資源的浪費。教師可以對某一個動作、音節進行重復性的教導,這就使得一些基礎性的教學內容和共性的問題進行重復教學的情況實屬常態。那么教師就會在同一個點付出所有的精力和時間,但學生的收效卻是不明顯的。
3.拓展教學不科學。
課堂與生活之間的實際聯系較少,從而導致拓展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最明顯的就是學生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去背誦、記憶,很少有機會去親自實踐音樂知識。即使是在實踐課堂上也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親自彈奏、練習,課后學習情況也可想而知。
三、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措施
1.完善管理機制。
高校要加大對教學重視,在思想上認識到音樂的重要性,意識到音樂教學要與時代的要求結合起來,要明確音樂改革與發展之間的并存關系。學校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力度來提高對音樂的重視,并注重音樂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加強對學科管理的探索;還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音樂教學的實際需求來制定管理機制,或者在吸引和借鑒他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轉化,讓管理機制更符合學校自身發展的特點。最后,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配置專業的人才,各司其職,做到有序管理。
2.合理安排課程。
教師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的學習需求,意識到他們的愛好、興趣所在,從而因材施教,讓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比如聲樂和器樂的學習,要求和內容都不同,但學生在這兩方面都各有千秋,這時教師可以采取走班制,讓學生自行選擇。但前提條件則是該學生對理論知識或對本堂課程的內容已經基本掌握了,這時學生就會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學習,既能保證整體的學習效果,也能實現自我的個性化發展。另外還要注意課程設計的層次性。像音樂鑒賞、填詞作曲、形體表演等,實現學生音樂感受與參與程度的統一,進而全方面的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四、當代高校音樂學科發展方向
1.音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
音樂學科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因此高校音樂學科的發展要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等來與當前的社會形勢融合起來。既能展現我國傳統的中國文化,也要積極的吸收世界優秀的音樂元素,以此來補充我國音樂的內容,實現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特點。這是當前國際音樂教育文化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比方說針對當前流行歌曲盛行這種現狀,我們就可以將一些意境較好的曲子融入到教學中,并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對其進行創新,加入一些戲曲元素、詩詞元素以及傳統樂器等,從而增添一些古色古韻。
2.重視“原生態音樂”的引進。
原生態音樂具有原生態和音樂的雙重特性,是一種未經加工的音樂形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進行整合,但不破壞它們本身的結構,讓音樂保持原汁原味。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選用那些典型的、健康的作為教學材料。因此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走進那些民族特色濃烈的地區,在廣闊的原生態天地中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蛘哐埬切┟耖g藝人來學校演出,給學生進行現場的指導、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從而讓學生真實的接觸到這些原生態音樂。比如每個學生的都十分向往魅力無限的云南,美麗的景色、濃厚的民族文化、聞名世界的孔雀舞和令郎滿目的民族樂器,這些都可以為學生的接觸原生態音樂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因此教師可以在假期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學習性的旅行,在學生放松心情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接觸到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感受原生態音樂的魅力。
五、結語
音樂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和情感的交流,是彼此思維的碰撞,是生活習慣的融合,是文化底蘊的積累,它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文化素養以及審美和鑒賞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面對當前新的社會形勢,高校音樂教學要轉變思想,積極創新,推動當代音樂學科改革的深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瑕.《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目標、價值和學科定位》.
[2]劉洋.《淺論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發展》.
[3]陳園.《淺論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