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人性美的贊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 湘西情結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漢血統,生于湖南鳳凰縣一個封建行伍之家。六歲時,沈岳煥開始入私塾讀書。然而,時間一長,私塾里呆板而無生氣的生活再也引不起他的半點興趣。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開始支配著他,使他心里產生了躁動,屁股在學塾里再也坐不安寧了。于是他開始逃學,開始習讀鳳凰城內外由自然和人事寫成的那本大書。青少年時代,他走遍湘西黔川邊界,了解并體察苗、漢、土家各族的社會生活和民風民俗,與“湘西世界”中的風土人情結下了不解之緣。
  “湘西世界”給沈從文開啟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從中,可以窺見一個根源古老的民族身影?!跋嫖魇澜纭弊屔驈奈脑谝粋€特殊的環境里,以一份特殊的方式,承受了民族文化的寬泛熏陶。中國古代文明,開始了對這個“自然之子”精神荒野的耕耘。
  永遠只承認自己是“鄉下人”的沈從文,兩次回鄉,切切實實站在“生于斯,長于斯”的災難深重的故土上撫今追昔,面對命運多舛的未來而“歌哭于斯”。他在二十二篇散文中集中反復抒寫著他的一顆“湘西之心”。
  對人性美的謳歌與表現,又是沈從文湘西作品中一以貫之的審美理想。他談到自己的創作時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種廟供奉的是人性?!鄙驈奈陌驯憩F人性美看成是美的至極,把它當作文學表現的重要思想,貫穿于他的湘西作品中。對湘西世界中的人物,無論是地主、紳士,還是農民、士兵、小業主等各類湘西世界中的勞動者,都著力表現真、善、美的人性。正如他在《邊城》題記中所說:“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隨處皆可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美麗……”
  剪不斷的湘西情結使沈從文以人性美反觀“?!庇凇白儭钡南嫖魃鐣?,構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式。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統一,構成了“一種愛與美的新的宗教”。在他看來,“人性美”是支撐這種“宗教”的基石。正是由于他對湘西世界所懷有的纏綿的鄉土情結,才會發現湘西世界中的“美”(人性美),才會譜寫出湘西人性美的一曲曲贊歌。
  二、 人性美的贊歌
  沈從文在《苗民問題》一文中指出:“他們大多數在現在中國人中,實在還是一種最勤苦、儉樸,能生產而又奉公守法,極其可愛的善良公民?!彼南嫖髯髌分械挠嘘P人物,就像那不太惹眼,卻感受著生命的律動,自由自在開放的美麗小花。
  在短篇小說《簫簫》中,十二歲的簫簫嫁給了比自己小九歲的丈夫,但她有一顆花季少女渴望自由與愛情的心。她果然被那個在她家做工的名叫花狗的年輕人誘惑了,懷了身孕。按照當地封建宗法制的規矩,她或將被“沉潭”,或被“發賣”。因為婆家與娘家方面的族長都沒有讀過“子曰詩云”,故決定將她“發賣”。等到簫簫十月足胎分娩,也未曾將她賣了出去,僥幸逃過了懲罰。因她生了兒子,合家歡喜,她從此便堂而皇之地留在婆家,成了丈夫的媳婦。純樸、善良的人性戰勝了宗法“規矩”,表現了作者對純樸、善良的人性美的肯定。
  在中篇小說《邊城》中,沈從文用人性美描繪了一個瑰麗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了“愛”與“美”的天國。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每個人身上所煥發出的真、善、美,營造了這個世界。
  如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是邊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河邊為來往過客擺渡。他把擺渡看成是自己的天職,任勞任怨,鞠躬盡瘁。他忠于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要給,他還要退回去,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酒、茶再招待鄉親。他的“善”還通過對孫女翠翠的呵護、關愛充分地表現出來。在撫養孤雛長大之后,他最大的心愿是讓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愛情。他把翠翠的婚事迫切地擺在垂暮生命的歷程上,操心操勞。這位平凡的老人有著充滿人情美、倫理美的寬廣浩瀚的胸襟,是一個純樸、善良、正直、完美的人性的生命個體。
  又如,翠翠是邊城世界中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按浯湓陲L日里長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即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彼砩系拿乐饕峭ㄟ^她的愛情故事表現出來的。她對愛情忠貞專一。她謝絕天保的托媒求婚,儺送遠走他鄉,她苦戀著并等待著儺送的歸來。在愛情挫折中,爺爺溘然長逝之時,她痛苦悲傷但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守住爺爺擺渡的崗位,準備接受種種磨難,堅強地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的命運做持久的抗爭。她貌美,純真、善良、忠貞專一、堅強的人性更美。
  邊城世界里雖有貧賤之分,富人卻樂善好施。如掌水碼頭船總順順不因家境富實而盛氣凌人,而能夠常常體恤窮苦人,送給老船夫鴨、粽子等。老船夫死后,他資助并組織安排料理喪事。這里未經商業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義遠利,如屠夫見老船夫前來買肉,特意切一塊好肉給他,執意不收老人的錢。
  邊城世界中的老船夫、翠翠、順順、天保、儺送、商客、屠夫,各色人等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樸、善良的土性鄉風,同時他們又充滿慈愛孝順、恬靜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濟的和諧自然美,他們就是那朵朵綻放的小花,開得真美。
  與《邊城》相一致,沈從文未完成的長篇小說《長河》依然以激情淋漓的筆觸,描寫了呂家坪的人性美和風俗美。小說主要人物滕長順和夭夭的身上,依然保留著老船夫和翠翠的影子,作者試圖通過這兩個主要人物,表現湘西世界的自古不變的“?!保慈诵杂篮愕拿?。夭夭的性格與翠翠有相似的一面,天真、單純乖巧、活潑,她是姑娘中的“黑中俏”,“精靈靈的,九頭鳥,穿山甲”,具有湘西少女純情的天性。但夭夭又與翠翠有著明顯的不同,她的形象有著鮮明的時代感。作者著重刻畫她性格中的另一種氣質,即適應“變”的社會環境的自由、開朗、敏捷、機警的個性特征,并賦予她明辨美丑、疾惡如仇的反抗精神。她生命中已經生長起來與父親一樣的一種抵抗戰亂與災難的力量。如夭夭在虎視眈眈的色狼保安隊長面前說:“沙腦殼,沙腦殼,我總有一天要用斧頭砍一兩個!”顯然,夭夭已經具有主宰自己命運的自覺意識與反抗性。   散文集《湘行散記》《湘西》等與作者的小說一樣,一如既往地表現湘西世界中的人性美與人情美。如《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中對那率眾造反、與防軍抵抗而死得鎮定自若的煤礦工人的贊美,無一不傾注著作者對這些同族、鄉親飽含真情的贊美,對他們所表現出的人性美予以真誠的肯定。
  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雖然有著美麗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往來的船只,吊腳樓支撐的茶峒小鎮壓,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但同時也是一個偏僻、蠻荒、原始落后的地方。這里的人性雖美,但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思想上的局限性。
  如,《簫簫》中的那些沒有讀過“子曰詩云”的族長們,雖然他們純樸、善良的人性美戰勝了封建宗法規矩,但他們的思想還是受封建思想、宗法規矩、家族觀念的束縛,愚昧、落后。如不是蕭蕭僥幸沒買家,僥幸生下兒子,她的命運就是另一種結局。可是蕭蕭自己的精神世界還是一片荒原,生命處于被人支配的自在狀態。
  《邊城》中以翠翠為中心人物的戀愛悲劇,同樣表明邊城世界里那些純樸、善良的人們思想上的愚昧落后。正是他們受不同民族的落后思想的束縛,釀成了這個“誰也沒有錯”的悲劇。苗、漢兩個民族不同的婚俗習慣在他們心中扎下了深根,世俗、落后的思想左右了他們。天保在一廂情愿地托媒求婚告敗后,他反面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孫女嫁個會唱歌的水手,還是預備規規矩矩地嫁個人!”船總順順在天保死后,對前來探聽儺送婚事的老船夫持冷淡的態度,對儺送欲娶翠翠的要求不予答應,還逼兒子接受王團總家的那座“碾坊”,使儺送氣得離家出走,這些都是順順身上表現出漢族“父母之命”的封建世俗婚姻觀念。當然,沈從文筆下這些人物思想上的局限掩飾不住他們勤勞、善良、純樸的人性美的光芒。
  三、 沈從文表現湘西世界人性美的原因
  “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在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他獨特的式樣,與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頑固,愛土地,也不缺少機警,卻不甚懂詭詐……”沈從文以“鄉下人”的特殊“生命”形式,表現著湘西世界中鄉下人的人性美。
  首先,沈從文在關于湘西世界的作品中表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體現了他鮮明的本族性。湘西民族問題,一直是作為苗族作家的沈從文的內衷隱痛。因此,他很自覺地在作品中流露出其民族傾向,反復貫穿著這樣的思想:為苗族人民仗義執言,洗雪強加在他們頭上“苗蠻土匪”的罪名和恥辱。他在《苗民問題》一文中指苗民是“最勤苦、儉樸,能生產又奉公守法,極其可愛的善良公民”。沈從文把自己當成了本民族義不容辭的代言人。表現湘西世界中的人性美,傾注了作者的同族、鄉親之情,表明自己與他們氣息相通、血脈相連,為生活在那片美麗的土地上的人們喊出了自己的聲音?!哆叧恰放c《長河》正是沈從文從深處對民族現狀進行反省以后,唱出的生命理想之歌。
  其次,沈從文在其所創造的“邊城”世界里,寄托著個人美好的社會理想。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筆墨把“邊城”描繪成一個理想化的世界,不僅僅是留戀故土的山水、人情、風俗,作者把一對少男少女自由戀愛的故事處理成悲劇,以此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深沉思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邊城》題記),即對“邊城”歷史與現狀進行獨特的思辨與批判。作者在創作《邊城》時雖宣稱是創造“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實際上卻正是針對湘西的“現在”與非人性、非人道的現實生活“粘附”起來,為滿目瘡痍的現實所感發,呼喚著自由的、美好的、人性美的、“牧歌”式社會的回歸,并以此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進行批判。他是在以“愛”與“美”的“邊城”世界對照、反觀黑暗罪惡的現實社會。
  同時,沈從文用湘西世界人性的美來反觀批判都市文明的世界,所以沈從文表現湘西世界人性美的作品,都是都市里的田園之歌。他對鄉村生命形式的探索,是以都市人生作為參照的。他對鄉村(湘西世界)人性美的表現,幾乎都是都市人人性美失落的反撥。他從人性的角度暴露了都市社會的黑暗,他在以“鄉下人”的眼光去看都市人生的荒謬。這種鄉村人性美與都市人性失落的對立,積淀了沈從文的哲學思辨。從文化的構成看,是都市現代文明(即20世紀中國社會的封建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混合體)與原始民性(原始文化的遺存)的對立;從哲學角度看,則是“人性的扭曲”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對立。這種思辨的來源,是“五四”以后開始的人的獨立與精神解放的思潮(西方文化的積極部分對中國封建專制文化的反撥,是中西文化撞擊的產物)與中國傳統哲學(主要是老莊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學—它更多地植根于南方文化傳統,而這一傳統又恰恰在沈從文所屬的南方少數民族文化中得到更多的保留—對儒家文化的惰性部分的反撥,是苗漢文化撞擊的產物)相互滲透與融匯的結果。
  總之,沈從文懷著對湘西故土的無限眷戀和熱愛的情結,懷著對湘西鄉親無比同情和溫愛的情感,懷著對完美人性的深沉探索與哲理性思考,向我們描繪了湘西世界一幅幅優美的自然畫卷和一曲曲人性美的贊歌。
 ?。ㄗ髡邌挝唬耗暇┦懈叽緟^固城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4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