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美的面紗 探尋美的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朱自清筆下的“荷月世界”是有著現實基礎的、蒙上了作者主觀色彩的一個“夢”,是作者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 美夢;精神家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150-01
一、揭開“美”的面紗
師:朱自清先生細心觀察,用心體悟,用一支生花妙筆精雕細刻,描繪出一片寧靜淡雅、朦朧純潔的荷月世界,給人無盡的美的享受。據說,當時不少人看了朱自清先生描寫的荷塘月色后,也心生向往,到清華大學尋找那一片荷塘,但是,結果卻大失所望,因為他們所見的和所讀的荷塘相比,簡直有云泥之別。對這種現象,你覺得是為什么呢?
生1:藝術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所以游人找到的只是原型而已,不是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
生2:因為前去觀賞時的心情不同,所以所見景色也不同。
師:有道理。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說文中的荷塘月色是蒙上了朱自清先生的感情色彩的,下面我們就來體悟作者的情思,揭開這片至美荷月世界的面紗。當晚朱自清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的荷塘呢?請看這個句子“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是朱自清去荷塘之前的一句心理獨白,你從中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生3:他用了“總該”一詞,表明作者是懷著期待、渴望的心情去觀賞“荷月”的。
師:是的,正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太需要用美來安撫自己不靜的心,當他帶著這種強烈的心理期待去看荷塘月色時,我們可以推想,無論那晚真實的荷塘是怎么樣的,在他眼里一定是比真實的荷塘要——
生:美。
師:也就是說,他筆下的荷塘經過了作者的——
生:美化。
師:美化、過濾,它是美于現實荷塘的,它不是讓人看得十分真切的,所以后文就出現了薄薄的霧、淡淡的云、籠著輕紗的夢。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一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做的有現實基礎的一個——
生:夢!師:一個“美夢”。那么那晚的自由、那晚的那個“夢”是持續存在的嗎?
生:不是!師:何以見得?請結合文本來分析。
生4:我找到了這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個“且”字,意思是姑且、暫且,這就暗示出這個“美夢”還是一個短暫的夢。
生5:還有這一句“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中有個“好像”一詞,這個“好像”也暗示出作者知道那晚的自由只是暫時的。
師:正如剛才同學們分析的,作者懷著求靜求美的強烈期盼去了荷塘,得到了美與靜的享受,但是寫完荷塘月色的安靜之后,后面就一定會出現情思的轉折,是哪一句?
生:“熱鬧是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師:熱鬧的蛙聲與蟬聲也是自由的生命,而作者在現實中是不自由不寧靜的,那他的求靜之旅就此結束了嗎?
生:“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師:大家在后文找出來了一些表達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下面請兩位同學分開讀一下這些句子。
生6、生7分讀以上語句。
師:大家聽了兩位同學分讀的心里獨白有什么感覺?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8:感覺作者一直在矛盾掙扎,一會得靜,一會出靜,不斷地在求靜,也在不斷地失去這種寧靜。
師:是的,“荷月世界”,只給了作者暫時的寧靜與自由,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還如那微風一樣,乘隙而入。所以這是一個短暫的終歸要醒來的夢,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有著淡淡的喜悅也有著淡淡哀愁的夢。它美得讓人感動卻也讓人心疼,它美得那么清雅也美得那么憂傷。
二、探尋“美”的意義
師:請大家回看我們剛學完的第四、五段,想一想“荷”與“月”有沒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9:我看到預習學案上有一些關于荷與月的詩文,荷被稱為凈友,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潔的;月光也是皎潔的,高遠的,它們的本質特點都有高潔之處。
師:這兩個意象都是不染纖塵的,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為什么在心里頗不平靜的時候,朱自清先生選擇去觀賞荷塘月色來求靜呢?于朱自清而言,這一片荷月世界意味著什么?
生10:精神家園!師:何以見得?
生10:我想到以前所學的一些古詩文,比如周敦頤的《愛蓮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蓮也好,菊也好,都體現了作者的一種情志,一種審美追求。所以我認為這篇課文中的“荷月世界”也代表了作者的精神追求,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
生11:我也認為這一片荷月世界就是作者的精神家園。我看到預習學案中朱自清改名的小故事。朱自清原名朱自華,后來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灰心,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再聯系文中這次他的求靜之旅是走向了月下荷塘這樣寧靜、幽雅的地方欣賞月與荷這樣高潔的意象,可見他是把這片荷塘月色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的。
師:正如海德格爾說,我們懷著永世的鄉愁去尋找心靈的故鄉。這一片荷月世界就是一方凈土,是作者心中的心靈棲息地、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郭見明.潛心會文,探尋美的言語表達[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5(1):31-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0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