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聯網+”的思政教育改革途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思政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專業教育的重要補充,一直是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思政教育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會面對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思政教育者要抓住機遇,正視挑戰,這樣才能讓思政教育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無法與時代相契合,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為此,思政教育者要基于“互聯網+”開展思政教育改革,以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思政教育教育;改革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5-0034-03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移動設備的普及應用,教育信息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也不斷加深,發揮了強勁的推動作用。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新途徑。從課上到課下,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到諸多的知識。互聯網雖然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但是也帶來了挑戰,因此,必須要基于“互聯網+”開展思政教育改革。
1基于“互聯網+”的思政教育改革原則
1.1時代性原則
時代性原則是指思政教育者在進行思政教育改革時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思政教育改革更加徹底。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思政教育者要意識到只有符合時代特征的思政教育才能發揮出作用,要明確思政教育的時代性特點,堅持時代性原則,促進思政教育科學化發展,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學生。思政教育者應當迎合時代發展趨勢,根據時代特點來改革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找出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讓其適應時代發展,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思政教育者還要重視思政教育內容和方式的創新,增加學生獲取的知識內容,擴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
1.2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思政教育者要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需要和需求來改革思政教育,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加速學生的成才進程[1]。在“互聯網+”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多越多,就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就業競爭主要體現在高素質人才競爭上,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要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思政教育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遵循主體性原則,為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思政教育者開展的教育活動要以學生為主,要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融入教育過程之中。思政教育者要依靠互聯網來轉變學生學習思維,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1.3個性化原則
個性化原則是指思政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來改革思政教育,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2]。在“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變得更加豐富,這就意味著學生可以通過海量信息資源來獲取知識。思政教育者要意識到學生能力和水平的不同,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學習環境,編制學習內容,選擇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同時,思政教育者要發揮出引導作用,支持學生學習、指導學生發展,適時、適度給學生提供幫助。思政教育者要遵循個性化原則,根據學生的喜好來構建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思政教育改革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外,思政教育者要與學生實時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1.4實效性原則
實效性原則是指思政教育者實施的思政教育改革要能夠促進學生發展,要能夠對學生產生實際作用。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的思想問題變得多種多樣,這就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增加了思政教育者的工作難度。思政教育者進行思政教育改革時要保證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不受影響,這樣才能實現改革的意義,才能凸顯改革的重要性。思政教育者要在改革過程中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利用互聯網渠道進行教育,將互聯網中的教育資源整合在一起,傳遞給學生,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思政教育者要遵循實效性原則,利用網絡中的海量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通過互聯網的分析功能來找出學生的思想問題,從而制定針對性策略,促使學生思想向正確方向發展,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2“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
2.1教學內容問題
教學內容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政知識的重要載體[3]。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者編制的教學內容大多不合理,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教學內容的時代性不足。思政教育者愿意依照教材編制教學內容,而教材往往落后于時代,這就致使教學內容和時代主題產生了些許的錯位,無法讓學生滿足社會需求。第二個方面是教學內容的個性化不足。思政教育者沒有做好溝通和交流工作,不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無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抑制了學生能力的發揮。第三個方面是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不足。思政教育者在編制教學內容時沒有考慮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沒有研究學校的教學計劃,無法實現教學目標,不能顯現思政教育的作用。
2.2教學方式問題
教學方式是思政教育者傳遞教育信息的方式,影響著思政教育的質量。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者使用的教學方式多半不合適,思政教育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灌輸式”教學法。思政教育者的教學觀念過于陳舊,認為學生只需認真聽講即可,一昧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管學生是否能吸收和應用,忽視了學生的感受。第二個方面是教學活動過少。思政教育者開展的教學活動過少,而且內容極為單一,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習氛圍較為壓抑。第三個方面是互聯網技術應用過少。思政教育者使用的方式基本為傳統的口述方式,不能發揮互聯網技術的作用,浪費了大量的教學資源,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教學評價問題
教學評價是思政教育者檢測教學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重要途徑[4]。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者對教學評價并不重視,無法發揮出評價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評價方式落后。思政教育者的評價方式多為考試評價,即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判定學生的優劣,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影響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積極性。第二個方面是評價主體單一。思政教育者作為評價的唯一主體,容易受個人情感影響,會給自己喜愛的學生更高的評價,這就影響了評價的公平性,讓學生對思政教育者產生不好的印象,致使學生喪失了學習信心。第三個方面是學生評價缺失。思政教育者只注重對學生的評價,不善于接受學生評價,教學質量始終無法提高,不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而且影響了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2.4學生思想問題
學生思想問題是思政教育主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思政教育者必須解決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快,學生的思想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價值觀問題?;ヂ摼W上充斥著大量信息,而學生的辨別能力不是很強,無法剔除有害信息,很容易被錯誤思想影響,從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進而做出一些危害社會及他人的行為。第二個方面是交際問題。學生愿意在虛擬的網絡中交朋友,而不愿意在實際生活中與學生交朋友,這不僅讓學生脫離班級,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發展。第三個方面是學習問題。學生不重視思政教育,認為思政教育與以后的就業沒有關系,不能主動參與教學,無法享受思政教育帶來的好處。
2.5思政教育者技術、素質問題
思政教育者是思政教育的一線工作者,他們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影響著思政教育的質量。在“互聯網+”時代,學校的思政教育者的技術和素質都無法滿足素質教育要求,這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第一個原因是缺少培訓。學校對培訓并不重視,開展培訓的次數過少,無法提升思政教育者的教學水平,致使思政教育者的教學水平停滯不前,從而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第二個原因是缺少監督。學校沒有監督思政教育者的教學過程,不了解思政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而且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與幫助,不僅影響了思政教育的發展,而且妨礙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3基于“互聯網+”的思政教育改革途徑
3.1編制合理的教學內容
思政教育者要明確教學內容的作用,編制合理的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思政教育者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是編制符合時代特點的教學內容。思政教育者要擺脫教材的束縛,通過互聯網尋找新穎的素材,讓教學內容和生活相一致,加強教學內容和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思想進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還要將時事政治加入到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從而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第二個方面是編制個性化的教學內容。思政教育者要和學生積極溝通,通過互聯網分析學生的個性需求,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長處和優勢,同時要解放學生思想,降低學習難度,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第三個方面是編制出高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思政教育者要參考教學計劃,要考慮教學改革的要求,提升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讓教學內容適應教學改革,實現教學目標,凸顯思政教育的作用。
3.2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思政教育者要了解教學方式和教學質量之間的關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思政教育者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是互動式教學法。思政教育者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學習。要鼓勵學生提問,同時還要提問學生,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來傳遞教育信息。不僅要與學生在課上互動,還要利用互聯網與學生在課下互動,與學生實時保持聯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第二個方面是增加教學活動。思政教育者要開展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加深對思政知識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還要利用互聯網來挑選學生喜愛的活動,讓學生樂于參與活動,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三個方面是要加大互聯網技術應用力度。思政教育者要改變教學方式,通過互聯網實施線上教學,讓學生通過微課視頻、教學錄頻等方式學習知識,提升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3.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思政教育者要重視教學評價,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凸顯教學評價的價值和作用。思政教育者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是轉變評價方式。思政教育者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還要重視學生的日常表現。要建立學生電子檔案,將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日常打分記錄在內,從而為日后評價提供基礎數據,有效地提升了評價的全面性。第二個方面是增加評價主體。思政教育者要邀請學生參與評價,要給予學生評價自己和同學的機會,通過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來提升評價的客觀性,讓評價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從而讓學生信服思政教育者,愿意接受思政教育者的教育。思政教育者可以將學生互評放置在學生檔案之中,幫助學生找出更多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第三個方面是重視學生反饋。思政教育者要構建互聯網學生反饋渠道,讓學生對課程提出建議,從而找出教學不足之處,提升思政課程的教育質量。
3.4改變學生思想觀念
思政教育者要知道學生思想觀念和學生行為之間的聯系,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思政教育者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來傳遞教育信息,通過學生的微博動態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當學生傳播錯誤信息時,要及時與學生溝通,讓學生刪除信息,同時要找出信息的源頭,從源頭上消滅信息。第二個方面是幫助學生建立人際關系。思政教育者可以建立班級群組,讓學生在群組中討論問題、交流學習經驗,讓學生互相了解對方,擴大學生的交際范圍,這樣既避免了學生對網絡的過分依賴,也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朋友。還要引導學生正確交談,及時制止學生的爭吵行為,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交際環境。第三個方面是幫助學生增強學習效果。思政教育者可以建立個人微信公眾號,將教學資源放置在公眾號上,讓學生課前、課后使用教學資源預習、復習,減輕學生壓力。 3.5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思政教育者
學校要認識到思政教育者素質、技術水平和教學質量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培養高素質、高技術思政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學校要做好兩方面工作:第一個方面是做好培訓工作。學校要增加培訓活動次數,通過培訓來提升思政教育者的素質和技術水平,從而提升思政教育者的教學能力。同時,要通過考核來了解思政教育者的弱項能力,提升考核的針對性。第二個方面是做好監督工作。學校要監督思政教育者工作的全過程,端正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態度,約束思政教育者工作行為,讓思政教育者自覺完成思政教育任務。同時,要將思政教育者的工作績效與工資相掛鉤,激發其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讓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結束語
基于“互聯網+”的思政教育改革是思政教育者在“互聯網+”時代必須要完成的一項任務,只有完成了這項任務,思政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才能滿足學生需求。思政教師要編制合理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改變學生思想觀念,學校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思政教育者,雙方一起努力,才能共同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春英.“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探究[J].職教論壇,2015(35):31—34.
[2]王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45—47.
[3]李金.“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16,39(2):159—162.
[4]劉丁慧.“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挑戰及應對[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4):77—79.
Reform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JIN Bei-lei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a, Hangzhou 311231, 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hich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experts in education field in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encounter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face up to the challenges,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play an outstanding role. In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plu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unable to fit in with the times, which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the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channels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