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區系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基于采自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781份苔蘚植物標本鑒定整理,并結合2006年出版的《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中苔蘚植物的記錄,統計分析了該地苔蘚植物種類組成,區系地理成分特點。結果表明:該地區苔蘚植物有47科116屬314種,發現貴州新記錄屬-鐘帽蘚屬Venturiella。對314種苔蘚植物進行物種組成和區系成分分析,得出優勢科11個,優勢屬7個,區系劃分為15 種類型,其中中國—日本成分所占比例最大,區系成分具有由溫帶向熱帶過渡的特點。
關鍵詞:苔蘚植物;坡崗自然保護區;物種多樣性;新記錄屬;區系
中圖分類號:Q94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57(2019)02-0088-05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sdnyswxb.2019.02.016
Abstract:A total of 781 kinds of bryophytes are collected and surveyed.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bryophytes in The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Set of Pogang Nature Reserve in Xingyi, we analyzed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ryophytes from the Pogang Nature Reserve in Xingyi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a total of 314 species,which belong to 116 genera in 47 families in the reserve. The genus Venturiella is newly recorded in Guizhou Provinc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lor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314 species bryophytes were divided into 15 flora types, including 11 dominant families and 7 main genera. Sino—Japan(SJ)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bryophytes flora of the reserve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itional category from temperate to tropical zones.
Key words:bryophyte; Pogang Nature Reserve; species composition; new record genus; flora analysis.
1 調查研究方法
1.1 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基本概況
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位于N24°56′38″~25°05′30″,E104°58′40″~105°05′35″,在貴州的西南部,與云南、廣西交界。保護區地質組成以石灰巖為主,典型的喀斯特發育強烈區,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以喀斯特植被為主,森林覆蓋率87.9%,自然環境較好,生物多樣性豐富,野生蘭科植物眾多,是省內野生蘭科植物種類分布最多的自然保護區[1-4]。
1.2 調查方法
1.2.1 標本采集
在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進行為期9天的苔蘚植物標本采集。標本采集主要采取普遍調查的方式,具體方法為:將不同生境(石生、土生、樹生、腐木生等)的苔蘚植物,用工具小刀將其完整地刮取下來,對葉附生的苔蘚植物標本,連同被附生葉片一同取下,都放置于信封大小的紙袋中;水生種類,則需要先把水吸干,再放置在紙袋中。每個紙袋上記錄采集的地點、時間、海拔、生境、采集人等信息并編號。同時對生境較好或具特殊結構(如孢蒴、生殖托等)的標本進行拍照。針對較少見、可能在分布上有重要意義或者有可能是新分類群新分布的標本,在拍攝照片的同時,還需要詳細記錄其采集地的經緯度以及其他生長因素。按照以上方法,共獲得苔蘚植物標本781份。
1.2.2 標本整理和鑒定
將標本帶回到實驗室,逐一展開并晾干,尤其對一些水生、濕生環境的種類,把同一標本袋內的多個種類標本分開裝袋并編號。苔蘚植物標本鑒定的儀器主要有顯微鏡、解剖鏡、培養皿、鑷子、刀片、解剖針、載玻片、蓋玻片等。鑒定方法為:培養皿中放入適量清水,從紙袋中取出少量的標本,置于其中浸泡,待植株舒展開后,在解剖鏡下觀察其外形、顏色、植株莖的分枝形式等特征,而后取葉、莖、孢蒴等部分,制成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蘚類主要觀察葉形、葉細胞形狀、葉邊緣是否具齒、角細胞是否分化、葉細胞是否有疣等特征;莖葉體苔主要觀察莖上是否有腹葉、腹瓣,葉邊是否具齒、是否有三角體及油體的特征等;葉狀體苔主要觀察氣孔類型、生殖托、腹鱗片等特征,有時候需要用刀片做葉的橫切和莖的橫切。對于植株較小且易碎的種類可以先用解剖鏡進行解剖,再制作成臨時玻片觀察。根據觀察到的形態特征,查閱各種苔蘚植物分類的工具書、參考書、相關文獻等資料,進行種類鑒定并作好記錄。
2 結果與分析
2.1 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物種組成
2.1.1 苔蘚植物物種組成
查閱相關資料[5-26],對采集自坡崗自然保護區的781余份苔蘚植物標本進行鑒定和統計,得到苔蘚植物43科101屬253種(包括種以下分類單位,下同),其中蘚類植物28科81屬191種,苔類植物14科19屬61種,角苔類植物1科1屬1種。根據2006年出版的《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中記錄了苔蘚植物36科71屬146種,其中蘚類植物24科57屬121種,苔類植物11科13屬24種,角苔類植物1科1屬1種;對比兩次采集鑒定的結果,并參照最新出版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第一卷·植物·苔蘚植物)排列,結果表明該保護區的苔蘚植物共計47科116屬314種。其中蘚類植物門30科93屬241種,苔類植物門16科22屬72種,角苔植物門1科1屬1種。我國現記錄苔蘚植物150科591屬3021種[26]。統計得出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占全國苔蘚植物總科數的31.33%,總屬數的19.63%,總種數的10.39%。 2.1.2 苔蘚植物科的組成
對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隸屬47個科的標本進行分析,見表1。從表中可知,充分體現了該地區苔蘚植物科級分類階元組成上的豐富性。
從表1中可看出,該地區含1~3種的寡種科有25科,占總科數的53.19%,所含種數占該地區總種數的比例較小,為12.74%。苔蘚植物種類較豐富的科(≥18)有6個,包括43屬145種,多為常見且種類記錄較多的蘚類大科,苔類僅有細鱗苔科Lejeuneaceae,占總屬數的36.21%,占總種數的46.18%。
統計分析中以種的豐富性為標準,根據坡崗區苔蘚植物的組成情況,結合總種數和科內種數,將科內種數大于9種的科定為優勢科,則該地區共有11個優勢科(見表2),占總科數的23.40%。
據表2,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優勢科中叢蘚科Pottiaceae所含種類最多,超過了40種(41種),蔓蘚科Meteoriaceae、青蘚科Brachytheciaceae和真蘚科Bryaceae種類數量次之,11個優勢科包含苔蘚植物58屬200種,分別占總屬數的50.00%和總種數的63.69%,構成了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的優勢主體。
2.1.3 苔蘚植物屬的組成
坡崗自然保護區共有苔蘚植物116屬,如表3所示,將各屬按照所含種數進行統計。
由表3可知,該地區內苔蘚植物少于4種的寡種屬有93個,占總屬數的80.17%,但其種數所占比例為46.18%。單種屬57個,占總屬數的49.14%,單種屬占總屬數比例最大。說明該地區苔蘚植物組成上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同時大量的單種屬在分類上表現為獨立性及演化上的原始性。
根據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屬的種類組成及總種數與屬內種數情況,將種數≥8的屬定為優勢屬,則該地區苔蘚植物的優勢屬有7個(見表4),其所含種數為85種,占該地區苔蘚植物總種數的27.07%。由此可見,在屬的水平上,該地區苔蘚植物特征為:既有多種屬的集中性,又有寡種屬和單種屬的多樣性。
2.2 區系成分分析
中國苔蘚區分中云貴苔蘚物分布最為豐富,參照吳征鎰對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類型的研究中界定的范圍,及賈渝、何思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等文獻[25-26]結合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區系地理成分的特點分析,將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地理分布類型劃分為15 種類型,見表5。
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的地理分布類型中最高為中國—日本成分,占該地區苔蘚植物總數的18.02%。其次為北溫帶成分,共48種,占該地區苔蘚植物總數的16.96%。舊世界熱帶、溫帶亞洲、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熱帶亞洲至熱帶美洲間斷等地理成分所占比例均低于2%,說明該地區苔蘚植物種類起源的原始性。
2.3 新紀錄屬、種
根據此次調查研究得出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新記錄屬45個,如異鱗苔屬Tuzibeanthus、鐘帽蘚屬Venturiella、疣鱗苔屬Cololejeunea、扁萼苔屬Radula、紐蘚屬Tortella、銀蘚屬Anomobryum等;新記錄種168種,如葫蘆蘚Funaria hygrometrica、鐘帽蘚 Venturiella sinensis、芒果樹生蘚Erpodium mangiferae、仰葉蘚(芮氏鮮)Reimersia inconspicua、尖葉扁萼苔Radula kojana等,可見十年前的苔蘚植物調查不充分。
坡崗自然保護區45個新記錄屬中的鐘帽蘚屬Venturiella也是貴州新記錄屬,該屬隸屬于樹生蘚科Erpodiaceae,全世界僅1種—鐘帽蘚Venturiella sinensis(見圖1),一般生于樹干或樹枝上,植物體小,長約1~2.6cm,深綠色至暗綠色,疏松或密集貼生于樹上,交織成小片,莖匍匐不規則分枝,葉密集著生。蒴柄短,不足1mm,孢蒴卵形,灰白色至黃棕色,直立或隱沒于苞葉中。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安徽、上海、陜西等地,貴州首次記錄該屬植物,世界分布則有朝鮮、日本、北美地區。
3 結論與討論
坡崗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物種豐富,經初步調查,該地區苔蘚植物47科116屬314種,蘚類30科93屬241種,苔類16科22屬72種,角苔植物門1科1屬1種。發現貴州新紀錄屬—鐘帽蘚屬Venturiella。該地區苔蘚植物以東亞成分(東亞廣布、中國-日本、中國-喜馬拉雅)為主,共111種,占總種數的35.35%,其次是熱帶成分(熱帶亞洲、泛熱帶、舊世界熱帶、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的苔蘚植物共66種,占總種數21.02%的;溫帶成分(北溫帶成分、舊世界溫帶成分、溫帶亞洲成分)共57種,占總種數的18.15%。該地區苔蘚植物具有明顯的東亞色彩,中國和日本在苔蘚植物的起源上有著密切的關系;熱帶成分所占比例比溫帶高,說明該地區苔蘚區系具有從溫帶向熱帶過渡的性質。
參考文獻:
[1] 張華海,龍啟德,廖德平.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M].貴州科技出版社,2006.
[2] 李從瑞,陳志萍,李 茂,等.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木本觀賞植物資源研究[J].種子,2012,31(11):62-65.
[3] 李從瑞,鄧倫秀.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草本觀賞植物資源研究[J].種子,2011,30(11):70-71.
[4] 張華海.貴州野生蘭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貴州科學,2010,28(1):47-56.
[5] 熊源新.貴州苔蘚植物志:第一卷[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
[6] 熊源新.貴州苔蘚植物志:第二卷[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 [7] 熊源新.貴州苔蘚植物圖志[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1.
[8] 高 謙.中國苔蘚志:第9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9] 高 謙,吳玉環.中國苔蘚志:第10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464.
[10] HE S,CAO C.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 Vol. 1[M].Science Press ( Beijing,New York)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1999:1-273.
[11] HE S,LI X J.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Version Vol. 2[M].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01:1-283.
[12] HE S,GAO C.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Version Vol. 3[M].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03:1-141.
[13] HE S,LI X J.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Version Vol. 4[M].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07:1-211.
[14] HE S,WU P C.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Version Vol. 5[M].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11:1-422.
[15] HE S,WU P C.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Version Vol. 6[M].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02:1-221.
[16] HE S,HURL,WANG Y F .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Version Vol. 7[M].Science Press ( Beijing,New York)&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08:1-58.
[17] HE S,WU P C. Moss Flora of China English:Version Vol. 8[M].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St. Louis),2005:194-198.
[18] 王荷生.植物區系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19] 談洪英,熊源新,曹 威,等.月亮山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區系研究[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5,34(5):28-32.
[20] 曹 威.苗嶺地區苔蘚植物空間分布格局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5.
[21] 談洪英.貴州喀斯特溝谷苔蘚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7.
[22] 談洪英,熊源新,曹 威,等.錦屏縣苔蘚植物物種組成與區系研究[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7,36(11):076-078.
[23] 談洪英,熊源新,曹 威,等.貴州省思南縣四野屯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區系研究[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5,34(2):27-33.
[24] 劉良淑,熊源新,鐘世敏,等.印江洋海自然保護區苔蘚植物區系研究[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5,34(2):27-33.
[25] 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類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1-139.
[26] 賈 渝,何 思.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第一卷[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9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