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輸工藝技術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塔河油田超稠油是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縫洞型超重質未飽和底水油藏,具有超深、超稠、高粘、高密度、高含H2S、高礦化度等特點,且酸壓作業規模大,開發與地面集輸難度大。為有效解決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輸處理的系列技術難題,降低塔河油田的稠油集輸系統運行費用和操作成本,開展了塔河油田稠油集輸技術優化研究,以促進塔河油田高效經濟開發。通過集輸工藝技術優化,逐步建立起節省投資、減少能耗的“摻稀油集中混配、計轉站集中增壓、多工藝輸送至井口”的超稠油開發地面集輸模式及技術應用序列,噸油集輸油耗及噸油集輸電耗顯著降低,實現了超稠油的效益集輸。
關鍵性:塔河油田;超稠油;集輸工藝;摻稀集中混配;摻稀集中輸送;集中摻稀
0 前言
西北油田分公司主力油田為塔河油田,塔河油田以10區、12區為代表的原油為高粘度、高凝點、高含硫化氫、高礦化度的超稠油,屬于特超稠油系列,原油物性比較差,其中密度0.9950~1.0705g/cm3,平均1.0259g/cm3;凝固點8~60℃,平均49℃;在80℃時的粘度為34000~350000MPa·s,油品流動性極差,開采和集輸處理難度大。針對塔河10區、12區油田油藏的這一特點,根據塔河油田超稠油區塊普遍采用井下摻稀生產的工藝特點,堅持地面工程服從于油藏、采油工程的原則,地面集輸系統制定了“設立中心站對超稠油井進行集中摻稀的工藝路線”,建立了“聯合站混配輸送、計轉站集中增壓、高壓閥組自控配液、井口加熱摻稀”的全密閉集中摻稀輸送工藝流程,有效解決了超稠油集輸處理的系列技術難題。
1 摻稀集中混配工藝原理
摻稀輸送工藝原理就是將原油稀釋,降低原油的粘度,以混合物的形式進行輸送的一種方法。常規的稀釋方法是在原油進入管道之前,先將原油與一些低粘液態碳氫化合物混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降低原油的輸送粘度
2 集中摻稀集輸模式
根據井—站位置和油井分布,優化采用多種摻稀集輸工藝(圖1),滿足摻稀油的輸送。其中:①串接模式—同一方向呈枝狀分布的油井;②輻射模式—發散式分布于集中摻稀站周圍、井—站間距小的油井;③閥組模式—距離摻稀站較遠,且局部集中的油井。
3 集中摻稀站工藝流程
集中摻稀站采用計轉站和摻稀站合建的工藝模式,摻稀油經主管道接入計轉摻稀站,經加熱、集中增壓至15-20MPa后輸送至各摻稀閥組或井口。
3.1 一號聯集中混配(圖2)
一號聯通過聯絡管線密閉輸送1780t/d混合油至一號聯,與一號聯內自產稀油按0.905mg/cm3的優化密度,利用3000m3油罐進行混配,混配摻稀用油量7400t/d。
3.2 三號聯集中混配(圖3)
隨著摻稀油需求量增加,通過對三號聯系統進行了摻稀混配改造,利用8區、10區自產稠油(0.9237g/cm3)和11區、托甫臺等區塊自產稀油(0.8672 g/cm3)進行混配,混配量約6000t/d(0.905mg/cm3)。
由此,塔河油田以一號聯、三號聯為中心,建成摻稀油集中輸送、泵對泵二次密閉增壓、稀油到各摻稀站的摻稀輸送管網。
4 結語
西北油田主力上產區塊為超稠油油藏,具有油藏埋藏深、油品性質稠、油水密度差小等特點,給稠油開發與集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被稱為“世界級”勘探開發難題。塔河油田根據自身的稠油、特超稠油的高凝、高粘、高礦化度的特點,結合實際,經過多年的探索,在塔河油田10區、12區稠油區塊建設了計轉(摻稀)站,采取多各方式的集輸處理工藝技術,如摻稀集中混配工藝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超稠油集輸處理系列優化技術系列,實現了塔河超稠油油藏的節能、安全、高效摻稀開采與集輸。
參考文獻:
[1]李俊霞,馬培紅,李清方.塔河油田稠油集輸系統評價與優化技術研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5,13(1):56-5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