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普通高中學生心智特征及成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因家庭和地域環境的影響,心智發展具備一定規律性的群體化的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為學?!芭囵B心智和發展健全的人格教育”提供決策的依據,并因此轉變人們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促進藝術教育在學校的規范實施,提升教育實效。
關鍵詞:農村高中;心智;成因分析
農村普通高中因為城鄉差異和地區教育政策的影響,招收的往往是本地區的三流學生,客觀上普通農村高中變成了學困生集中的學校。受個人成長、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普通高中學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律性的心智特征。農村普通高中如何“培養心智和發展健全的人格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把握農村高學生心智特征,了解形成這種心智的成因,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育實效。
一、農村普通高中學生心智特征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地處蘇北一個鄉鎮農村,農村學生占到絕大多數。在一個欠發達地區,尤其很多農村學生曾是留守兒童,受地區差異、家庭教育、應試教育、青春叛逆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心智發展呈現出令人憂慮的現象。經過調研,農村普通高中學生的心智有如下一些特征:
?。ㄒ唬┬睦淼拇嗳?。從學生個體看,中學是學生身心發展劇烈變化時期,心理不成熟,在考試、升學、交友等人生選擇時,經常會體驗到失望、痛苦、悲傷、悔恨、激憤等負面情緒,最易出現心理沖突和心理問題。從社會群體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有上升的趨勢,許多學生情緒不穩定、意志力脆弱,對環境適應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強、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差,這些看似思想品格問題,其實背后都隱藏著相當大的心理危機。
?。ǘ┢返碌谋畴x。中學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但在學校教育中,德智失衡狀況,一直未有實質性的改變。很多學校雖然表面上強調要重視德育,但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重智輕德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造成學生能力與品德不能同步發展。我們問卷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厭學、懼學、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與困難。很多同學對自己的人生缺少規劃目標,不會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對待父母師長不懂得感恩,對待社會規范缺少敬畏,對待他人缺少關愛寬容。
?。ㄈ┲橇Φ呢毞?。所謂”智商”,是指一個人的智力因素,包括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鉆研能力等,智力是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但很多人僅把智力理解為天生具備的能力,這是不準確的,其實學生的學習困難、成績不理想,不僅表現為智力問題,還表現為行為習慣與個性品質。導致學習成績不好的重要因素常常是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觀察力、注意力、耐挫力等,很多人僅把它歸納為學生的智力,是極其片面和錯誤的。
?。ㄋ模┬袨榈钠?。農村中學由于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問題,很多學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少集體和公眾意識,缺乏組織紀律性。在行為上常常表現暴力、說謊、懶散,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
(五)情商的缺失?!扒樯獭庇直环Q作是人的一種心靈力量,是指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包含了人自我情緒控制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品質等。它能對智商起到啟發、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補償等重要作用,是人成就事業的決定性因素。而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學生情商的缺失有很大的關系,藝術教育能很好地調節提高學生的情商。
二、農村普通高學生學生心智成因分析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對學生開拓創新、靈活應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高考面前,農村普通高中在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因條件的限制有先天的不足。當然,除城鄉差異導致學生心智差異外,還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學生層面的因素。農村普通高中產生心智不健康的除了學習因素外,更多的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或者是因為父母在外打工,長期缺少關愛和家庭教育。在學校里,因為成績差、交往能力欠缺,與同學缺少交流,教師也關注不到,于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封閉了自己,在班級難以感受溫暖,學習沒有快樂,這樣就容易就產生心理障礙,學習自然會受到影響。
(二)家庭教育的因素。通過走訪發現很多農村來的學生家庭居住環境普遍較差,絕大多數學困生的家長是生活在社會最基層的打工者,他們沒有多高的文化素養,沒有能力輔導孩子,沒有充裕的時間來教育孩子。有些家長并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對孩子沒有太大期望,沒有給孩子人生規劃,更沒有多余的財力來做孩子的教育投資。可以說,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聽之任之。
?。ㄈ┥鐣r代的影響?,F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因此,為了考上好的大學,為了就業,現代教育越來越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使受教育者越來越缺少人文關懷。受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學校周圍遍布網吧、游戲廳,青少年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加上讀書無用論的沉渣泛起,人們正常的價值追求、道德規范被消解,學生沉迷網絡,迷戀手機現象比較嚴重。學校為了管理學生上網和使用手機,各種招數迭出,有沒收的,公開銷毀的,有叫家長的,也產生很多頗具爭議的事件。在這樣一種社會氛圍下,許多青少年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人格心理等等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問題,有些還相當嚴重。
?。ㄋ模W校、教師的影響。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學校老師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高考科目上,凡高考考查的科目,開足馬力,緊抓不放;凡高考不考的科目,能減則減,能棄則棄。藝術教育僅是應付素質教育檢查的面子工程,有的學校直接把藝術教育從課表中清除。
三、研究農村普通高中學生心智特征及其成因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完善的素質觀。很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忽視藝術教育,學生整天埋頭在作業和書本之中,疲于應付考試,其興趣和愛好得不到滿足,個性得不到發展,創造能力受到壓制。而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教育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關注學生人格塑造和個性發展,這恰恰是藝術教育的主要功能,從本質上來講,藝術教育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ǘ┺D變片面的評價觀。從應試角度來看,評價學生的好壞就是“唯分數論”,但從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看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這種唯分數的評價,忽視了學生成長的復雜性,學生個性的多樣,學生的發展性。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育不僅要分數,更要以養成學生的“健全人格”為目標,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基。
?。ㄈ┙⒔∪男闹怯^。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偏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理邏輯等智力,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學生的智慧不僅是天生,也是后天習得的;不僅只是數理邏輯能力,良好的道德品性,優良的行為習慣,健康的心理都是人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而這些素質只有通過不斷的刻苦學習、訓練能力、強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獲得。這些是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是生命不斷向上發展的驅動力。離開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智力再卓越,都不可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藝術教育是一種“養心”的教育,它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滋養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的人文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普通農村中學,藝術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問題學生,研究學生的心智特征,規范藝術教育,轉變觀念,提升育人實效,才能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身心兩健、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曲欽岳,《跨世紀人才培養與大學教育改革》,《江蘇高教》,1997。
[2]陸一帆,《人的美學》,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3]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安徽師大美學研究室編,《審美教育》,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5]陸明德主編、姚榮榮副主編,《現代中小學藝術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