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從20世紀以來,在全球社會環境下演變出具有歷史文化與現代化時代性特點的藝術特征,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舞臺下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風貌。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在體現出現代性的同時,還要出于對人類社會的認識與體會,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體現。在國際化的新局勢條件下,關注藝術文化的真實價值意義,尋求精神領域的當代藝術語言。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需要在不斷的融合西方藝術與積極探索中國化的文化藝術實踐與思考中探索的。
關鍵詞:中國當代藝術;歷史文化;現代化;人類社會;文化意義;精神領域;實踐
當代藝術于1960年以來,觀念的與理性的藝術價值傾向愈發顯著,當代藝術的研究點開始放在一些丑陋的、冷漠的、甚至是性的,等等尖銳的問題上,美的價值都變得不再那么重要。然而隨時代發展,當代藝術又有了回歸關注美的情感回歸。從19世紀到20世紀的進程中可以看出藝術傾向由美向丑的變遷,而20世紀到21世紀的進程中就又有向美的回歸趨勢。許多批評家已經指出美的回歸的預言,如今的藝術正果如所料。所謂回歸并不意味著倒退,而是進一步的完善與拓展。這種回歸正是推動藝術與文學的發展動力。
中國近30年以來的當代藝術與國際上的當代藝術處于同時間點上,但是其藝術內涵與文化認識有著強烈的差異,中國不像西方有著現代藝術的發展歷史,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進程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背景與現當代藝術結合的特點。中國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藝術道路上,一直以學習西方的古典寫實主義繪畫為主,于1980年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對現代藝術進行深度的研究與探索。在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自此才開始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對全球的經濟、文化、藝術、工業、科技等等現代化進程的認知,從此才打開的現代化藝術的一種理念認識及關注。于此當代藝術的理念性與創作手法打開了現代藝術的新的思維模式。從觀念上,創作材料上,以及關注對象上都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在中國的今天,當代藝術的形式以它的歷史文化多樣性和社會獨特性形成多元的模式環境。為了自身的存在意義和構建著真正的現代化精神,以這個時代的文明詮釋藝術的價值與意義。在經歷了30多年來的藝術變革,具有個性化,時代性特征的藝術創造愈來愈多,如今的藝術落腳點和藝術追求應該更多放在觀念精神上的注入。區別傳統意義上的架上繪畫,當代藝術的形式多樣,其藝術精神內涵充分的擴大,從裝置藝術到行為藝術,再到影像藝術,到目前科技環境下的AR藝術展示,等等打破日常生活與藝術領域的隔閡,這種結構使得當代藝術的落腳點更加豐富,從公共領域中體現出更多社會性,營造一個真實的藝術世界。
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一直是一個在不斷改寫歷史,不斷革新創造的新格局狀態。不僅僅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延續也是近現代文化藝術的裂變。人們不再是以傳統的文化教育理念下的方法模式來安身立命,相背而馳的是一西化的教育內容模式融入教育體系。社會環境下經濟體系的改革等等,使得現今中國社會的教育上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模式下形成了繁瑣與不確定狀態。由于社會環境和經濟方面的諸多變革,使得文化觀念認識在全球大背景下處于脫節,不完整的狀態。在這種條件下去看中國當代藝術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既不是西方當代藝術的延續也不是傳統文化熏陶下的承襲。它是自身走向未來的一場巨變,有著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當今中國環境下處于兩難的局勢,一方面要吸收與學習西方先進的藝術文明,另一方面又需要通過以學習來的藝術文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力抗作用關系下的汲取與衡量。在差異性中尋求中國文化環境下的藝術地位,承載著差異性的表現開拓中國環境下的當代藝術的視野。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已經脫離了傳統筆墨的架上繪畫,他們以前衛的思維觀念開始各自模式下的當代藝術革新。從綜合裝置藝術,一直到現在的科技媒體交互下結合形成各自新的藝術模式。中國在固有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基因變革所面臨的挑戰下,作為中國的藝術家們本著對自身的文化與歷史傳習與熏染下,對中國文化傳統有著更加強烈的探索與藝術實踐。如徐冰的《天書》,他以傳統的書寫作為手段,對漢字進行重新解構,將漢字的形、音、意拆分組合,形成了不具有文字意義卻有著文字結構的字體,其實質是對漢字本身的思考也是在構建人們生活溝通新形勢的一種探索。同時徐冰他的《地書》作品設計以制作標識語言的表情符號作為“文字”來展覽,其“文字”的收集經過七年的推敲、實驗、修改制作出一套代替語言文字的表情符號,一套無需翻譯,不用語言,不用文化背景,人人都能讀懂的當代“文字”。而這種符號文字的裝置展示正表明了這是一種文化思考可能性發展的延續,以一種活著的藝術方式作為文化表現。其作品在創作歷程與藝術態度上可以看出的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和千年的文化智慧的回歸,亦是一種對藝術實踐和文化探索的情感追求,于今都有著極其著重的啟示作用。
在我們國家,面對著的復雜多樣的生存問題,而藝術是作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就必須脫離功利目的,構建真實的精神領域價值,回歸人類自身,構建人與社會對話的橋梁。作為藝術的價值就是對人自我認識,對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人們一直通過借藝術的表現方式來試圖超越生命的意義。而未來中國的文化藝術走向,不是絕對化傳統主義的滲透,也并非是完全全球化的融合。如今的中國文化藝術矛盾是內在的歷史文化是否能夠完全滲透進入新的局勢環境下的未來文化和藝術,這都是需要思考與實踐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