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不同理念各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材的內容并不是簡單的等同于現成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是教師依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教師自身個性化理解和教學現場而確定的,它是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對教材所進行的教學化處理,是教師用專業化的眼光去開發出來的。同樣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演繹方式,他們呈現給學生的教學內容也各不相同,而對教材不同處理的結果,則反映出教師的不同教學理念。
關鍵詞:新課程;古代詩文;教學方法
前不久,筆者聽了兩位語文教師講授的《阿房宮賦》,通過他們的公開課,可以看出兩位教師對待新課程改革的迥然不同的教學理念。
案例一
第一位教師是在一次縣級公開課上講授《阿房宮賦》,現將其多媒體展示的教學內容摘錄下來。
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2.寫作背景;3.關于阿房宮;4.文體特點。
歸納整理 1.正音:縵、霽;2.解釋實詞:畢、鑒;3.古今異義詞:鉤心斗角、經營;4.解釋多義詞:族、焉;5.翻譯幾個句子(略);6.簡要分析課文。
隨堂練習 這位教師教學中的知識列舉可謂詳盡,可是,一堂本應該精彩的語文課卻成了一個個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并完全淹沒在了教師興致勃勃的講解和學生們匆匆忙忙的筆記之中,變成了索然無味的聽寫課。多年來,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勢:文言文是最好對付的課文,無論長短難易,都無需多費精力,憑著熟練的技巧,大包大攬地將專家們精心選編進來的文本大卸八塊,肢解成字詞讀音、實詞虛詞的一次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固定格式、句式特點等,拼湊成由無數個知識點組成的 “知識樹” ,然后反復分析、操練。特別是在選修課教學中,他們不考慮選修課與必修課的異同,硬是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復制品,上成高考的補習課。于是,《阿房宮賦》之類的美文就成了語文教師手里的毫無生命力的語言訓練材料。
課程標準為古代詩文教學提供了四個方法,即“誦讀”“借助多媒體”“提供背景資料”“重視實踐活動”。在運用上述四種方式引導學生鑒賞時,還需注意幾點:一是要重視語感。對于古詩文,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詠誦讀,感受它的音韻和文氣,進入它的語境之中。二是展開想象。讀者在賞讀的過程中必須通過想象去不斷擴大作品的生活畫面,從而獲得完整而豐富的形象美感。三是深入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強烈的情感反應,使文學作品教學收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四是力求領悟。只有達到情感與理智的高度結合境界,才能真正鑒賞出作品藝術描寫的深長意味。
案例二
在這種新理念引領下的古代詩歌散文教學,展現給學生的則是充滿生機活力的語文課堂,下面是另外一位教師關于《阿房宮賦》的課堂教學設計:
自主學習 ①借助工具書正音正字、自行翻譯課文;②熟知文體特點、課文結構及大意;③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④個性化朗讀課文,背誦全文,在此基礎上體會賦體詞采華茂的特點。
合作與探究 ①一二兩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阿房宮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感染力?②三四兩段之間有怎樣的邏輯關系?表現手法有什么區別?③本文一二兩段與三四兩段是怎樣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的?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④有考古學家發現,阿房宮并不存在,這是否會影響《阿房宮賦》的藝術力量?
比較學習 ①從內容形式上看,賈誼《過秦論》與本文的相同點是什么?②從材料的詳略安排、藝術構思等方面看,本文與《過秦論》的不同點是什么?
教學評價 一是自由選擇下面一項選題,課外完成一篇小論文:①為什么不能把這篇文章當作歷史看待?②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警示當朝統治者唐德宗“大起宮室,廣聲色”的危機,提醒他要愛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國滅亡的覆轍,我們今天讀來還有現實意義嗎?二是參加一次班級組織的有關《阿房宮賦》探討活動、經典誦讀活動或與同學合作辦一期有關《阿房宮賦》的手抄報、板報等。
這位教師呈現給學生的是完全不同于第一位老師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設計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欣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切合課程標準在“詩歌散文”系列中設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效果及評價結果看,這位教師的語文課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民主,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的熱情高、興趣濃,是一節非常符合新課改精神的古詩文閱讀教學課例。
歸納與反思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兩位教師在教學同一篇課文時的不同教法,實際上所體現的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即因循守舊和銳意進取。這兩種不同的理念所產生的課堂教學效果應當給我們這樣的啟發: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一種個性化勞動,但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在確定“怎樣教”及“教什么”時,應當堅定不移地貫徹新課改精神,要做新課改的積極實驗者、推行者,惟其如此,新課程改革才能順利推行,也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果。
?。ㄗ髡邌挝唬喊不帐″∠h第二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