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十大科學流言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流言作為群體議論和傳播的結果,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只會愈演愈烈?;仡?018年,你可能因為“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新聞而努力讓自己變成堿性體質,也可能因問題疫苗事件的爆發而對疫苗失去信任……輕信流言,貽害無窮。接下來,跟隨參謀君的腳步,一起開啟科學的大門,還原事實真相吧!
流言: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人的體質有酸堿之分,偏酸性的體質會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各種疾病。想要不生病,可以通過食用堿性食物、服用堿性保健品、使用堿性療法,改變身體的酸堿性。
真相: “酸堿體質”本身就是一個偽理論。事實上,人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強大、有效的調節系統使人體的PH值保持基本穩定,只會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波動。人食用任何食物都不會過多地影響血液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會讓血液變成酸性。
流言:咖啡含致癌物飲用會致癌
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酰胺,飲用會致癌。
真相:當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時,就會有罹患癌癥的風險。按此計算,一位體重55公斤的咖啡愛好者,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才可能產生致癌的風險。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幾杯咖啡遠不足以達到致癌劑量。
流言:疫苗可以不用接種
疫苗總“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實沒有效果,不接種也沒關系。
真相:疫苗在對抗疾病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只不過由于疫苗是用來預防疾病而非治療疾病的,它產生的效果不像藥物那樣容易被感覺到。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害怕接種到問題疫苗而放棄疫苗接種,只有足夠多的人接種疫苗,才能夠形成廣泛的、有力的防御。
流言:洗牙對牙齒有害
洗牙之后牙齦萎縮得更快,牙齒變小變松,牙縫也會變大,所以不要隨意洗牙,會把牙齒洗壞。
真相:牙齦與牙根面之間不是緊密附著的,而是存在一條0.5-2毫米的淺溝,稱為齦溝。齦溝內易積存食物碎屑、附著菌斑,是細菌生長繁殖的適宜區域。菌斑不斷堆積,久而久之就成了牙結石。通過洗牙清除掉牙結石后,牙根重新暴露出來,牙齒也就更敏感了。至于牙縫變大、牙齒松動,很可能是牙周病本身所致。
流言:北斗地圖應用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5月上線的北斗地圖App使用的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以替代美國的GPS。
真相:北斗地圖不等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國家建設的“大國重器”。北斗地圖也并不是使用了“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地圖。手機地圖到底采用了哪個衛星導航系統來做定位,主要取決于手機的硬件、裝載了哪個導航定位系統的芯片。如果手機不支持北斗系統的硬件,那么下載了北斗地圖也跟北斗系統沒有關系。
流言:家用節能燈致癌還有劇毒
節能燈泡是誘發多種癌癥的超級癌源,其釋放的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并且含有劇毒物質汞元素。
真相此流言的所謂依據是,美國Live Science曾撰文稱, “節能燈釋放出來的紫外線輻射可能損害人體皮膚細胞,讓人過早衰老,甚至可能導致致命的皮膚癌?!钡闹刑岬降难芯渴褂玫募毎桥菰谂囵B皿里體外培養的皮膚細胞,并不像我們身體上的細胞有表皮的保護。
流言:科學家發現人體最大新器官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遍布人體的新器官——間質。它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真相: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科學報告》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其課題負責人在采訪中提到: “一開始我們覺得間質是個有趣的組織,但是仔細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處?!庇谑?,相關新聞媒體分別發布題為《間質: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和《新發現人體最大器官》的頭條新聞。然而,仔細閱讀論文原文,無論是題目還是正文,通篇找不到新器官的說法。
流言:宇宙墻為宇宙劃定了邊界
意大利的科學家們在離地球一百億光年之外的波江座里,發現了一條橫跨35億光年的真空帶……我們的宇宙被一堵墻包圍著。
真相:這完全是一則假新聞,其始作俑者不知是誰,那些文字略有不同的“報道”也都是相互抄襲的。同時,他們誤解了“巨洞”和“墻”這些詞的含義。
流言:北極出現32℃高溫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北極32℃的高溫導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極熊不得不跋涉更遠的距離尋找食物,它們最終的結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餓死在無冰的環境里。
真相:由于氣候變暖,北極熊的冰上狩獵期和狩獵面積減少,的確對生存造成一定影響,但這不能說明和32℃有什么具體關系。這次新聞事件中,最高溫地點出現在歐亞大陸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峽灣區和挪威北極地區,但挪威西北海岸本來就不是北極熊的棲息地。
流言:室外能見度低都是重污染惹的禍
2018年7月底8月初,北京城大氣能見度很低,肯定又是遇到重污染了。凡是能見度低,就是重污染惹的禍,二者之間是可以畫等號的。
真相:能見度是指視力正常的人能將目標物從背景中識別出來的最大距離,單位是米或者公里。能見度越高,我們看遠處的東西越通透,反之則看不清楚。我們常說的“空氣質量”只代表顆粒物濃度。空氣濕度大時,能見度也會降低,容易被誤認為“空氣質量重污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