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論高校武術運動員常見下肢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高校武術運動員中,下肢運動損傷普遍存在,不僅影響到運動員的訓練比賽,更危害到運動員身體機能.基于此,本文以某地方高校為例,分析了運動員損傷情況,分析下肢運動損傷的原因,并提出了預防措施.為了減少運動員的下肢損傷,必須要落實預防措施,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健康.
   關鍵詞:高校;武術運動員;下肢運動;運動損傷
  中圖分類號:R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05-0129-03
   在武術運動中,常需要運動員做出壓腿、踢腿等大幅度動作,如果出現運動不當,將會造成運動員出現拉傷、挫傷和扭傷等情況.這些運動扭傷常出現在下肢區域,影響運動員的運動訓練以及身體健康.因此,通過研究常見遠動員下肢損傷及其原因,可以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健康.
  1 高校武術運動員基本情況
   本文以某地方高校為例,分析武術運動員下肢損傷情況以及預防對策.本文調查了該校50名訓練一年以上的運動員,其中有23人訓練時間在2年以上,剩余27人訓練時間在一年左右,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發現運動損傷常發生在初學者階段.在初學階段,由于運動員動作不夠規范,使得腰、腿、踝等部位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
  2 高校武術運動員損傷部位調查分析
   針對50名運動員易損傷部位進行調查發現,有8%的運動員易出現肩部損傷,40%的運動員易出現腰部損傷,18%的運動員易出現大腿損傷,20%的運動員易出現膝蓋損傷,26%的運動員易出現踝關節損傷.由此可見腰部、膝蓋以及踝關節是常發生損傷的部位.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員的膝關節長時間處于彎曲狀態,想要保證膝關節穩定需要依靠肱四頭肌和髕骨達到支撐,髕骨受到的壓力過大.彎曲狀態的膝關節將會承受比直立更大的壓力,容易造成膝關節疲勞.如果運動員下肢力量不足,動作不夠規范,步法轉換不正確,都會造成膝關節的損傷.
   對運動員帶傷訓練情況進行調查,有72%的運動員表示存在帶傷訓練的情況.由此可見,在武術訓練中帶傷訓練十分常見.運動員如果出現運動損傷,沒有等到損傷恢復就開始訓練,身體機體會在長時間里重復訓練,導致運動員新傷和舊傷不斷積累,造成永久性損傷.由于武術運動屬于對抗性訓練,受傷后人體肌肉的協調性不斷降低,關節活動下降,導致身體機能持續損傷.
   對運動員損傷季節進行分析,有24%的運動員在春季訓練受傷,有8%的運動員在夏季訓練中受傷,14%的運動員在秋季訓練中受傷,54%的運動員在冬季訓練中受傷.在冬季訓練中,運動員最容易受傷.這是由于冬季運動員的活動范圍相對較小,天氣涼也限制了武術活動的開展,運動員常出現活動不到位的情況,造成熱身不充分,出現各種損傷情況.通過研究不難發現,運動員出現損傷多是由于動作不夠規范,訓練前沒有經過充分熱身,自身身體和大腦神經都沒有進入興奮狀態,隨即進入訓練,極易引起局部損傷.很多運動員對于熱身運動不夠重視,主觀認為熱身運動可有可無,這是阻礙熱身運動的關鍵原因.
  3 高校武術運動員常見下肢運動損傷及其原因分析
  3.1 大小腿拉傷
   在武術下肢運動損傷中,大小腿拉傷是最為常見的下肢損傷,包括大腿肌肉群和小腿肌肉群的拉傷.由于大腿肌肉位于髖關節以及膝關節間,兩者中間是股骨,周圍縫匠肌、股二頭肌以及四頭肌等肌肉.而小腿肌肉位于踝關節和膝關節中間,中間有腓骨和脛骨,周圍包圍著腓腸肌、足跟肌以及脛骨后肌等.大腿和小腿上有很多肌肉,都是由肌腹和肌腱構成的重要骨骼肌.其中肌腹主要是肌纖維,有著良好的伸展性和彈性,但是抗張力能力相對較差.肌腱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沒有收縮能力,反而抗張力極強.如果需要肌肉猛烈收縮,超過抗張極限,造成肌肉被拉傷.在武術運動之前未經準備活動,直接進行大幅度的踢腿、旋轉、劈叉等動作,很容易造成大腿和小腿的后側肌肉群受到拉傷.
  3.2 踝關節扭傷
   在武術運動中,踝關節扭傷是第二種常見下肢損傷,踝關節包括腓骨、脛骨和距骨,韌帶、肌腱以及纖維關節囊支撐骨骼[1].在脛骨內側凸出的骨骼是內踝,腓骨凸出的骨骼是外踝,內側有三角韌帶,可以完成內外翻、屈伸等運動.外側的韌帶細小,韌帶的內強外弱很容易造成踝關節出現損傷.由于武術訓練中常需要做出勾腳尖、跳躍等動作,讓踝關節受力加劇.踝關節作為人體負重最為關鍵的一個關節,踝關節承受巨大的負荷,如果負荷超過踝關節的荷載范圍,將會造成踝關節的損傷.如武術動作中常出現旋風腿、騰空落地等動作,在落地時失去平衡,或者地面凹凸不平,鞋子不適合訓練,都將造成踝關節承受過重壓力,造成踝關節肌肉群或者韌帶受力不平衡,出現扭傷.
  3.3 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損傷主要包括半月板損傷、副韌帶損傷等造成膝關節出現血腫的情況.運動員膝關節常出現損傷是由于膝關節的結構比較特殊,作為重要的負重關節,通過韌帶、肌肉、肌腱以及關節囊維持穩定.如果膝關節損傷,關節功能將會出現紊亂的情況.在膝關節屈膝時,如果大腿和小腿突然出現回旋,很容易造成韌帶、半月板以及膝關節的扭傷.如武術馬步、弓步以及騰空動作等,讓膝關節長期處于內外旋和屈伸的狀態,如果運動員的動作不規范,或者練習時間過長,將會造成脛骨和股骨處于不規范的位置,增加半月板、韌帶以及髕骨的損傷.如果地面過硬,運動員做出跳躍、震腳等動作,都會造成膝關節損傷.如果損傷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治,造成滑膜出現代謝紊亂,滑膜滑液分泌逐漸增加,導致關節的屈伸動作受到限制,引發活動疼痛,造成膝關節出現血腫的情況.
  4 高校武術運動員常見下肢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
  4.1 加強防護意識
   武術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難免出現受到下肢損傷,多是由于運動員和指導教師自身防護意識薄弱導致的,運動員自身缺少損傷知識,在訓練運動過程中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使得身體受到損傷,在損傷后也未能及時治療.因此為避免運動員的損傷,需要提高運動員的防護意識,形成防護為主的思想.在進行新動作以及較大難度動作的訓練時,必須要穿戴安全護具,避免損傷.如在訓練跳躍、騰空、翻滾等動作時,運動員要注意穿戴護踝器具,對踝關節進行保護.運動員在訓練之前要注意檢查訓練場地,選擇硬度適中的地面進行訓練,還要查看地面的平整性,避免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訓練,以保護踝關節的安全[2].在訓練之前要穿好布鞋或者膠鞋,保護踝關節.此外在一些需要刀、劍等器械訓練中,教師要組織在較大場地中訓練,保證學生之間保持安全距離,同時要強調集中學生注意力,加強學生安全意識,避免訓練過程中出現損傷.   4.2 普及損傷知識
   普及損傷知識和提升運動員防護意識息息相關,指導教師要利用PPT等方式對損傷知識進行教學,運動員要了解必要的損傷知識,明白身體損傷的原因,從而更了解如何預防損傷.在訓練場館中,需要在墻壁上張貼損傷普及知識,通過彩色圖片提高宣傳效果,讓運動員可以對損傷普及知識更加了解,從而有效地加以預防,獲得良好的預防效果.
  4.3 重視熱身活動
   在很多訓練中,運動員對熱身活動敷衍了事,造成熱身不充分,在訓練中受到損傷.運動員自身要認識到熱身運動的重要作用,在開始訓練之前需要經過系統充分的熱身運動.如在武術訓練之前,先通過武術操進行準備活動.在準備活動中,運動員要保證將自己的各個關節、韌帶完全拉伸開,讓關節、肌肉可以適應體育運動的強度.武術訓練中準備活動也需要重視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如果準備活動的運動強度過大,運動員在后續訓練中很難有精力繼續運動,反而本末倒置.準備活動需要針對武術訓練的各個部位展開,在武術訓練中很多動作對身體個別部位有較為明顯的損傷,需要對易損傷或者負荷大的部位加強熱身運動.例如:在武術訓練中進行旋轉落地的動作,運動員需要利用踝關節來制動旋轉,在這個動作訓練中很容易造成踝關節損傷.因此在訓練之前,需要加強踝關節的熱身準備活動.
  4.4 加強動作規范
   武術運動對于運動員身體柔韌性有著較高要求,柔韌性不好讓動作難以達到標準,動作技術無法達到要求,增加拉傷和扭傷的風險.指導教師需要使用動力拉伸以及靜力拉伸的方法提高運動員的柔韌性,規避韌帶損傷.例如在訓練中增加踢腿和壓腿的訓練,合理搭配動力拉伸和靜力拉伸,以發揮出最好的效果.正確的工作技術有助于控制運動損傷的出現,動作不正確,會造成身體局部區域受到過大的負荷,一旦形成了動作定型,運動員重復訓練,會加劇損傷情況.因此,教師要增加動作指導,保證運動員動作的科學性.在武術訓練中,運動員常需要做出旋轉動作,要利用腰部的力量完成旋轉,長期鍛煉會造成腰部損傷.因此要對腰部加強訓練,如增加側臥起做、負重體轉等練習,來提高腰部肌肉的負荷能力,提高運動員身體的柔韌性.
  4.5 科學訓練武術
   對于教師而言,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運動員的損傷,必須要合理安排武術訓練活動,提高武術訓練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預防下肢損傷.安排武術訓練時要采取完善的流程,從熱身準備活動開始,再進行柔韌性訓練,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尤其要增加易損傷部位的訓練.通過完善的流程讓運動員提高中樞系統的興奮性,在血液加速循環后,讓肌肉組織獲得充足血液的供應,提高肌肉的彈性和力量,減少肌肉損傷[3].在血液充分循環后,提高肌肉的條件反射,減少損傷情況.指導教師要安排和緩的準備活動,從力度、幅度到速度,要循序漸進展開.如果訓練過程中休息時間較長,需要重新展開準備活動訓練.
   為了避免運動損傷,指導教師要安排合理的運動量,保證運動量處于正常大小.如果運動量過大,會造成運動員身體負荷過重,引發局部疲勞,在武術動作中出現運動損傷.如果運動量過小,也不利于運動員訓練效果.因此指導教師要按照訓練的規律,設定合理的運動量.同時也要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運動員的運動量.如在冬季天氣寒冷,場館溫度較低,運動員血液流動變慢,指導教師要延長熱身運動時間,從而保證熱身活動的效果.
   另外指導教師制定訓練計劃時,也要注意從運動員身體負荷和訓練規律出發,重視運動員身體負載能力以及傷后恢復情況.制定訓練計劃要遵守以下原則:(1)不能長時間進行單項訓練,讓身體局部荷載過大.(2)要循序進行腰腿等下肢訓練,不能用力過猛,急于求成.(3)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先進行分解動作再進行整體動作的訓練.(4)重視基礎動作的訓練,要求運動員動作規范.
  4.6 實時醫務監督
   在運動員訓練過程加強醫務監督以起到預防效果.指導教師要組織運動員進行體檢,在運動員訓練過程中觀察運動員身體變化.如在運動員運動前后檢查心率變化,了解運動員的機體功能,確定訓練安排合理.如果運動員運動后的即刻心率出現大幅度上升,代表運動員機體的功能情況較差,訓練活動安排不合理,有可能出現了過度訓練的情況.指導教師要對局部位置進行觀察,如果發現運動員局部部位出現發熱、腫脹、酸痛等情況,意味著運動員的運動系統已經出現了不良反應,需要進行及時的診治,不適合繼續增加訓練,否則必然會造成身體損傷[4].
   由于武術對于運動員身體協調性以及神經系統緊張狀態有著較高的要求,運動員保證合理營養也十分關鍵.運動員需要保證合理的營養攝入,具備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元素.如果運動員攝入營養不良,將會增加運動損傷,在糖分供應不足的情況,脂肪和蛋白質加速分解,由于蛋白質的供應不足,更容易造成肌肉損傷.在訓練過程中,指導教師也需要要求運動員及時補充水分,只有水分補充及時,血液粘稠性增加,才能避免肌肉損傷.
  5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以某地方高校為例,通過調查分析武術運動員的基本情況以及損傷部位,分析了常見下肢損傷及其原因,從大小腿拉傷、踝關節扭傷以及膝關節損傷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對下肢損傷的預防措施,運動員要加強防護意識,指導教師則要積極普及損傷知識,科學訓練武術.在訓練過程中重視熱身活動,加強動作規范,展開實時醫務監督.
  參考文獻:
  〔1〕唐桂梅.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04):166 -167.
  〔2〕唐旭惟,林水,陳陸.基于微課程教學法的“課內翻轉”教學模式探索——以小學高年段信息技術課程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8(12):60-63.
  〔3〕李成,丁保玉.武術套路運動員腰部的損傷及其預防[J].中華武術(研究),2018,7(12):49-52.
  〔4〕李濤.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套路運動員下肢力量訓練的研究[J].才智,2018(27):124+126.
  〔5〕周開祥.功能性動作篩查(FMS)在武術運動員損傷風險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8(02):137-138+46.
  〔6〕王景景.山西省武術運動員功能性動作篩查與運動損傷的相關性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7, 39(06):42-45.
  〔7〕王景景.山西省武術運動員功能性動作篩查與運動損傷的相關性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2017(04):52-55.
  〔8〕王新英.武術套路訓練中膝關節損傷特點及預防方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5):183+1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3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