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90后大學生特點的雙語教學對策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前90后大學生已成為大學受教育主體。相比70、80后,90后大學生思維更活躍,自主意識更強,但學習觀念、人生規劃等方面的誤區同樣明顯,導致他們在雙語學習上遇到很大障礙。本文認為,普通高校應探尋適合90后大學生特點的雙語教學模式,才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雙語教學的自信心與熱情。
關鍵詞:雙語教學;90后大學生;對策
一、90后大學生特點
1.個性張揚,缺乏理性思考
相比于80后大學生,90后大學生更年輕,更自信,敢說敢做,毫不掩飾自己。他們追求獨立、自由,渴望被當作成人來看。然而受限于見識、經驗與閱歷,他們缺少理性認識和辯證思考,在思想、判斷上表現出片面性和盲目性,容易受到錯誤觀點的影響而導致是非不分,甚至迷失自我。
2.較自我,缺乏團隊精神
正因9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樂于表現、證明自己,他們大多有著較強的優越感,只肯為自己著想,“犧”牲、“奉獻”之類的概念極少在他們腦海里出現。他們習慣于把自己當作中心,導致缺乏團隊合作意識,集體歸屬感、榮譽感不強。
3.同學關系疏遠,心理素質較差
閉鎖性是90后大學生的普遍特征之一。相比于70、80后大學生,他們和同學之間保持著較疏遠的關系,容易同他人產生激烈矛盾。另外,90后大學生擁有相對較好的家庭、社會環境,成長道路較為順坦,沒太經歷過挫折與失敗,因此遇事容易情緒激動,受挫時易生焦慮、自卑情緒,嚴重的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4.思維活躍,追求時尚,缺乏理想信仰
90后大學生張揚個性、喜歡選擇彰顯性格的服裝,使用表現個性的網絡語言。大學教師若不了解這些,跟他們進行溝通是十分困難的。另外,由于受流行快餐文化的影響,90后大學生的注意力更多投放在物質而非理想、信仰層面,導致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些模糊,缺乏遠大理想與追求。
二、普通高校大學生雙語教學現狀
1.位不準確,大學生對雙語教學態度冷淡
自教育部2001年發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后,我國各大高校紛紛開設雙語課,然在對雙語教學的界定上,人們的認識卻不夠清晰。很多人認為雙語教學就是使用英文教材、課件展開教學,課后要求學生以英文完成作業。其實雙語教學的首要目的是向學生傳輸專業知識,同時希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外語能力,英語只是這一過程中的橋梁和工具而已。大學生對課程安排同樣懷有各種疑惑,不明白為何中文課程可以解釋的問題偏要采用雙語教學的形式。在很多人眼中,雙語教學不過是專業外語的代名詞,甚至不如專業外語課作用明顯。
2.課程規劃流于形式,不考慮學生需求
教育部鼓勵各大高校在與國際接軌或國家發展急需的領域學科開設雙語課,然而不少高校并沒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而是一味追求完成指標,盲目跟風的開設雙語課。雙語課的開設應優先選擇其學科領域中相對重要的專業課,因為有先前已接觸過的專業基礎課作為依托,知識的銜接會比較緊密,學生接受雙語課的難度便會大大降低。90后大學生對于雙語課有著較高的期望,希望這些課程能夠滿足他們擴展國際視野、提高英語能力、加深專業知識等目的,當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在他們眼中雙語課就只是一種形式主義了。
3.資力量短缺,教師水平得不到認可
當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中,師資力量的短缺是突出問題。合格的雙語教師需要既精通專業知識,又具備過硬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然而在現實中,無論教育主管部門或地方院校都沒有嚴格的雙語教師準入機制。各高校盲目開設雙語課程,對雙語教師的資格沒有任何把關措施,承擔雙語課教學的老師要么懂專業但口語表達不清,要么英語水平尚可,但專業知識缺乏。在90后大學生看來,多數雙語教師無法將枯燥的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表現形式,很多雙語課成為實質上的翻譯課。
4.生水平差距大,課程安排困難
除師資力量的缺乏,學生水平的懸殊差距是雙語教學中另一大難題。這種差距既體現在專業基礎知識方面,也體現在語言方面。由于我國高校教學班人數普遍較多,教師難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加上雙語教學的難度較大,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頻頻受挫,最終選擇放棄。相比于80后大學生,由于心理素質較差,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學生在雙語學習中遭遇困難而選擇放棄的情況更加頻繁,這為雙語教師安排課程進度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三、我國雙語教學改進策略
1.合90后大學生需求規劃雙語教學課程
為了杜絕盲目開設雙語課程的通病,各高校應在開設課程之前進行需求分析,通過觀察、調查、測試等方法,研究學生接受雙語教學的需求與目的,隨后再設計教學大綱,思考具體課程安排。需對已開展的雙語課作階段性評估,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和課程中的各種不足。9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求知欲強,應盡量選取前瞻性強,與國際接軌程度高的課程開設雙語。由于90后大學生學習水平差異較大,在入學之初,學校應對其進行摸底考試,據其外語成績進行分班、分組教學,這樣有利于對其進行個性化引導,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2.推動師資力量的培養與引進
雙語教學原本就對任課教師有較高要求,加上90后大學生對教師的苛刻態度和較強的教育維權意識,對教師水平要求就更高。各高校需對雙語教師加強外語能力的培訓,鼓勵他們去國內名校或國外進修。為了鼓勵雙語教師積極性,學校應在課時系數、職稱評聘等方面對雙語教師作適當偏重,提升他們的教學積極性與熱情。
3.鼓勵教師提高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
由于大學生對雙語教學的的預期普遍較高,雙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展現比一般教師更加過硬的知識廣度和表達力度,采取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教師還可將課件及輔助資料放在網上,將課堂延伸出去,鼓勵90后大學生探索世界、擴展才能,自主學習。
4.制定教學考核制度,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
目前我國多數高校的雙語教學都停留在盲目開設課程,缺乏監管的狀態。各高校院系在開設雙語課程后,一般都是由任課教師獨自承擔編訂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除期中、期末考試,基本沒有其他環節的監管。學校不應僅僅滿足于雙語課開設的數量,更需設立系統考核制度,對雙語課的質量、效果進行評價,常常通過隨機聽課、與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任課教師的上課情況,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聽取、采納,這樣才能將90后大學生的興趣與課程學習充分聯系起來,增強其雙語課學習的信心。
參考文獻:
[1]俞理明,袁篤平. 雙語教學與大學英語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16-18
[2]李秋萍,顧立志.教學為主地方性高校雙語教學的定位及應注意的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4).27-29
[3]趙海燕.論中國國情下高校雙語教學的基本特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0).76-77
[4]于洪穎,況新華. 雙語教學效率低下問題探究[J].教育學術學刊,2011(11).110-111
[5]沈莉.高校管理學課程雙語教學模式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學雙語教學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1(11).25-26
作者簡介:羅文卿(1979.05-),男,漢族,山東濟南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跨國人才管理、雙語與全英文教學方式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教研、教改課題項目《普通高校面向90后大學生雙語教學研究》階段性成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457.htm